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作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和反驳者而出现的。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深化和理性崇拜、理性至上所导致的理性自赎性反思和理性自我批判。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形态空前地发展,对西方文明发展与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与宗教合流,以现代宗教信仰主义的形态出现,如以法国马利坦和吉尔松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和美国、法国的人格主义,都以上帝为终极指向和最后归宿,以直觉为认识形式,具有“现代化”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一是向传统理性主义挑战,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如以德国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德国狄尔泰和法国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奥地利弗洛伊德和瑞士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德国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及法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已经失去了对理性精神的坚定信念,以尼采的“上帝死了”到弗洛姆的“人死了”的口号,就表明对主宰一切的理性权威的怀疑和否定,而把非理性绝对化神圣化。它在哲学观上把个体感性自我作为世界的本质和本源;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非历史决定论、非理性的抽象人性论;在价格观上宣扬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非道德主义;在方法论上则宣扬极端化思维和相对主义。具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倾向。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所呈现的理论形态和哲学取向虽然各有其别,但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实质上是非理性主义的现代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以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存在问题为本体,把人的问题看作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哲学理论和社会思潮。它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以人为中心对世界事物作出解释,把非理性因素上升到对人的人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以个体感性存在和非理性因素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命运。如唯意志论宣称其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生命哲学把生命冲动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精神分析学说则是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深层理论,现象学致力于先验的“意识的本质”,存在主义自称是研究人的具体存在的人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则贯穿了以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批判倾向。它们极为关注个体感性自我的潜能、自由、幸福的实现。追求一种与人的理性相对立的绝对自由的个体感性自我,如尼采的意志自我,柏格森的生命自我,弗洛伊德的本能自我,胡塞尔的先验自我,萨特的自由自我等,成为本体的唯我论者。这种思潮将人的本质与世界本体合而为一,将本体论(世界观)与人生哲学(人生观)紧密结合,即以个体感性存在为本体,并视为确立人的价值法则和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依据。它重视对社会人生的研究,特别关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危机和个体自我的地位与命运。由于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把个体感性存在及其非理性精神既作为世界本体而推及整个世界。又作为人的本质来解释人的行为,因而它反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那种离开人来看世界、离开主体看客体的旧思维路向,而以主体为基础来把握主客体关系。如海德格尔强调不能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外来看世界,否则世界离开了人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拓宽了对人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推进了对人的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它以个体感性存在为基础来确立人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存在和个人价值,强调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唯一真实性,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的现代人本主义,并以感性自我为本位来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理性人类为本位。
   第二,反对理性至上理性万能,以偏激方式滑向反理性的极端。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否定传统理性主义坚信理性力量、人性完善和科学验证的客观真理,批判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机械化、非人化弊端,反对那种理性至上理性万能的极端化倾向。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发展到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使科学理性或逻辑思维绝对化,成为宇宙本体的全知全能思维,并且将理性等同于人性,使人变成了抽象的理性动物。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面理性化过程中,全知全能的理性思维和“技术统治”导致独断理性主义;而那种“理性王国”的“完善”的终极观念又导致乌托邦理性主义。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至上、理性万能,批判理性主义的独断性、空想性而怀疑理性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作用。它认为靠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维根本无法把握事物本质和认识自我,认为理性认识只是表面的、片面的、机械的认识,只能认识客观物质、不能认识世界本质,对于人只具有实用意义而不是价值真理。它反对逻辑思维那种把自然的基本表现形式理解为确定性、可逆性、规范性、平衡性等,而主张非确定性、不可逆性、随机性、非平衡性等,以非理性的生成性、偶然性、模糊性、连续性、超越性去弥补理性概念性、必然性、明晰性、分割性、僵化性。它还痛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直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和促进道德的完善,由正视科技应用中的消极因素和不良后果(如核威胁、人工污染、生态破坏等)而引发对科技理性本身的否定。从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终极指向来看,它与传统理性主义共同致力于自然法则的必然和人类意志的自由的统一及人的自由解放、人性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着眼于对理性主义极端化的反驳和矫枉,试图通过非理性的道路达到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的。因而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理性目标。理性和非理性都不是绝对的,它们的对立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不满足于理性的普遍性和因果决定论,认为理性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致出现盲目排斥和否定理性因素的偏向,以一种偏激的方式向非理性的极端方面倾斜,在思维方式上重蹈传统理性主义绝对化的覆辙。
   第三,崇扬非理性因素,导致非理性的本体化绝对化倾向。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把传理性主义所长期漠视的非理性因素抬高到显着的地位,重视直觉、无意识、本能、意志、情感、感觉、欲望、人格等的意义与作用,强调个人的情绪与心理、感受与体验,努力发掘人性建构中的非理因素。如果说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以人性取代神性,并主要发现了人性中的理性一面,把理性等同于人性,认为合乎理性的就是合乎人性的,那么,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则主要发现了人性中的非理性一面,认为非理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必然肯定人的非理性存在。它对于非理性的全面探索和深刻把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体自我认识的深化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新觉醒。它由反对普遍理性对个体生命和个性自由的压抑和束缚,发展到强调和突出个体性存在,并将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和意义提升到形而上学本体论高度,作为哲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中心课题。如存在主义流派甚至把忧郁、焦虑、孤独、恐惧、绝望等个体非理性心理体验提升到与人的存在状况相关的哲学范畴加以认真探讨。由于把非理性因素本体化和绝对化,形成个体的生命冲动、强力意志、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社会的理性原则和伦理规范,以及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而从另一种视角和意义来说,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可以说是传统理性主义理性反思的畸形化结果,是传统理性主义本身危机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推崇直觉思维和直觉方法论,夸大感觉、欲望、情绪、本能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天赋本能,否认理性认识的能力和作用,认为把握世界,揭示事物本质和认识自我不能靠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和体验,并把这种非理性思维看作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就本体论根源而言,由于把个体感性存在作为世界本体和人的本质来把握而只能用整体感悟的直觉方法;就认识论方法而言,在分析与综合、一般与个别关系上强调个别,把综合看作唯一认识方法。非理性的直觉方法论对于理性思维的知性分析方法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偏执于内省体验的主观方式。
   第四,在主客体关系上倾斜于主体,在理论特点上表现为抽象人性论和悲观主义。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在对待主客关系这一哲学传统问题上,与传统理性主义侧重于客体,世界及注重对客观对象的科学认知不同,侧重于主体、个人,注重于主体的主观经验。传统理性主义着重于客体一端导致主客体关系的分裂,而非理性主义则从主体角度致力于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把主客体关系问题变成关于主体心理经验的中心问题,沉迷于个人的感悟和体验,强调感性而忽视理性,突出自然本能而忽视自觉意识,其结果仍然导致主客体关系的分裂,走向先验的唯心主义。这种基于主体视角对个体感性存在及主体心理主观经验的探索,又是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和具体历史条件,与传统理性主义一样以抽象思辨为思维特点,非历史超现实地抽象地看待非理性。它把非理性存在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并且作为永恒的人性,离开社会实践和历史决定论来谈论“人性解放”,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一样,本质上是一种抽象人性论,只不过以人性(非理性主观构成)的抽象自然本质来取代抽象的社会本质。它赋予非理性因素以抽象化、普遍化、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其所谈的人性异化也只是抽象的人性异化,其所谓的荒诞感、绝望感也只是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的、人类整体性的荒诞感、绝望感。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把反封建的个性解放问题看作理性本身的一种普遍要求而由理性所先验地决定,理性凌驾于个体感性之上。而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则赋予个体感性存在以超越理性的独立自主的意义与价值,并深入探索个体感性存在从普遍理性束缚下解放出来后获得自由发展的时代课题。但由于个体感性自我存在被视为不受人的社会实践所制约,脱离了现实生活,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性、虚幻性的存在,不具备现实性品格。而与这种非理性的抽象人性论相联系的是悲观主义,即由传统理性主义一向强调对客观外界的征服改造的乐观主义精神,退缩到主观内心沉思,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它局限于对绝对自由的个体存在的关注和追求,个体成为脱离对象世界寄植于空虚幻想目标中抽象的人及其超越现实的体验。它片面地把人的异化和生存危机归咎于科技理性的消极性后果,把科学主义当作万恶之源,认为科学技术并不能为人类带来自由和幸福,而只能使人类堕落、异化和被奴役,从而向往人与自然的合一。它对人的理性能力,对人类文明的无限进步可能性,表示深深的怀疑,因此表现为一种消极虚无的悲观情绪。它认为人就是苦难,永远笼罩于死亡阴影之中。海德格尔以烦恼、恐惧、悲观、绝望的情绪体验为中心问题,而这种悲观和绝望又是一种人类整体根本毁灭的悲观和绝望,因而悲观主义成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固有特性。
  总的来看,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基本特点同时又隐伏着其致命弱点。它盲目反对科技进步,否弃理性与文明,陷于对个体感性存在的偏执,对人类文化建构有其负面作用。它以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出现,在思维方式上却又带有对立面的抽象化、绝对化的弊端。但它对非理性因素的探索的具体成果(如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发现)及其致力于必然与自由的最终统一、主客体关系的最后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最终统一。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应该肯定的。它对理性主义极端化倾向的批判和对理性的非完备性和有限适用性的揭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一面,也有与人类进步相一致的一面。因此我们通过它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点需要加以批判和扬弃。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作为对传统理性主义本身危机的自赎性反思,其崛起和发展有其内在必然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精神现象,有其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存在的逻辑必然性,西方哲学发展史也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分化对立、相反相续、互融互补、趋向统一的历史。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互融互补中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科学主义人文化、人文主义科学化的交融互渗就标示出这一时代的趋向和特点。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党校。邮编:518081〕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8-31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李放19951995 作者: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8-31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李放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1:19

[新一篇]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崛起的文化歷史探源

[舊一篇] 西方社會語言學面面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