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淡水资源问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淡水是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资源。然而,每当听到好心人关于“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警告;听到有关“地表水、地下水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听到人们在惊呼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的同时,又寄希望于寻找新的深层地下水源,为某某地方“地下大水库的发现”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就感到人们对淡水资源的认识并不一致。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淡水资源的客观规律,对于正确决策有很大影响。本文愿以千虑之一得与感兴趣者共同探讨,或供有关方面的人士参考。
  1 淡水资源主要靠自然再生,静态库容只能以丰补歉
  自然资源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显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森林资源则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淡水资源的情况略为复杂一点,其主体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在极特殊情况下,也有把地下地质历史上储存的水当作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例子。
  地球大气层是一个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庞大的蒸馏水工厂,源源不断地从海洋和地面把水蒸发上天,再以降水的形式向陆地提供淡水。平均每年陆地上的大气降水约为119万亿m[3]。扣除蒸发蒸腾损失,每年仍有42.7万亿m[3]可转化为人类有可能利用的淡水资源,远远超过目前全人类每年约4万亿m[3]的用水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淡水资源是永续不断的。从总体上讲,不可能出现“最后一滴水”的危机,人类完全可以依赖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然而,淡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干旱地区降雨量极少,可再生淡水资源接近于零。如果这些地区人口稀少,又有地质历史上埋藏的、水质符合需要,而且存储量能满足当地不多的人口上百年需要的地下水,就可以靠“吃老本”过日子。例如,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就有地质历史上埋藏的淡水,为埃及、利比亚等国提供了可供当地人口上百年需要的淡水。类似的条件,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地下含水层储存的地下水,可以应付短时间内入不敷出的紧急情况,但不能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地下水储存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超过一定限度,有水也难以利用。
  2 我国淡水资源并不贫乏,紧缺是人口多的结果
  我国一些地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的状况,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中国是淡水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这种印象并不符合实际。一个地区淡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用单位面积平均淡水资源来评价。全球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42.7万亿m[3],陆地面积为1.34亿km[2]或134万亿m[2]。于是:
  全球单位面积淡水资源=全球淡水资源/全球陆地面积
  =42.7万亿m[3]/134万亿m[2]/a
  =319mm/a
  我国可再生淡水资源每年为2.8万亿m[3], 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单位面积淡水资源为292mm/a,相当于全球平均值的91.5%。由此可见,我国并不是淡水资源特别贫乏的国家。而国土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美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为317mm/a,差别也不大。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位面积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因此,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世界的1/3弱。目前广泛引用的数字是1/4,实际上更接近1/3。美国则由于人口密度仅为中国的近1/5,人均淡水资源因此约相当于我国的5倍。总之,我国淡水资源紧张,并不是由于资源贫乏,而是由于人口众多。
  3 淡水资源不能依赖进口,只能立足于国内
  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淡水资源是用量最大的资源,所有其他自然资源用量的总和也抵不上淡水资源的一个零头。淡水又是最为廉价的资源,不可能大量的长距离运输。
  我国地势较高,大部分国际河流是出境河,只有新疆有少数入境河流。这一状况排除了淡水资源依赖进口的任何可能性。除非全球气候有重大变化,今后淡水资源总量预计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人口还将有所增长,不论今后国民经济如何发展,经济规模能够翻几番,都只有立足在现有2.8万亿m[3]/a淡水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点上,仍有人期望开辟新的淡水资源。本文将证明:开源虽然不乏前景,但难以对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产生重大影响。
  4 我国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剧了供需矛盾
  尽管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3弱,每人每年仍有2300m[3],按目前的消费水平是够用的。然而,我国的淡水资源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都极不均匀,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淡水资源的更新主要靠大气降水。我国大部分国土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带,本应比较干旱,幸好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季风带来了水汽,但也导致降水量分布的极度不均匀,形成南部和东部降水量较多,而西北干旱的局面。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总体上不缺水,若缺水也主要由污染造成;而西北地区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比较贫乏。
  应当指出,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使农业生产与淡水资源紧密相连。由于千百年随机流动的结果,我国的人口分布大体上与淡水资源的分布相适应,一般不宜轻易变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依附于耕地的农业人口的比重将逐渐减少,人口按耕地分布的前提将逐渐弱化,向干旱地区迁移人口将不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任何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移民,必然增加该地区对淡水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淡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导致我国北方供需矛盾紧张的重要原因。从多年平均降水量来看,我国华北许多地方虽不算很丰富,但也不能算太少。以北京为例,年降水量平均为630mm。和法国的巴黎、俄罗斯的莫斯科、奥地利的维也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等城市的年降水量差不多,比英国伦敦、德国柏林还要略多一些。那么为什么欧洲比较湿润,而华北比较干旱呢?这是由于欧洲许多地方降水量随时间的分布,无论是年内还是年际都出奇的均匀。这也是一直生活在亚洲大陆的人所难以想象的(见下表)。
世界若干大城市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月份     北京   巴黎   柏林   伦敦   马德里1       0.5   6.7    8.2    8.7     6.72       0.9   5.8    5.6    6.6    10.33       1.2   6.7    6.5    6.1    10.34       2.8   7.6    7.4    7.9    10.35       5.4   9.0    8.2    7.9     9.16       12.3   9.4   10.0    7.0     7.37       33.7   9.4   13.4    8.7     2.48       30.3   9.0    9.5    9.6     1.89       7.8   9.0    8.2    7.9     7.310       3.2   9.9    7.4   10.1    11.511       1.5   9.0    7.4   10.9    13.312       0.6   8.5    8.2    8.7     9.7年降水量(mm 630.8  566.4   586.7   581.7    419.1
  由于大气降水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的旱季,欧洲大部分地区空气湿度大,蒸发量远小于降水量。我国北方地区与欧洲相比反差极为强烈。以北京地区为例,6、7、8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3/4以上,而从头年11月到次年4月的半年时间的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10。由于旱季延续时间很长,年蒸发量大多在1000mm以上,远远超过年降水量。不仅年内,而且年际降水量变化也很大,连续3年的干旱时有发生。大气降水只有一小部分能转化为有效的淡水资源,大部分被重新蒸发上天。此外,由于雨季降水过于集中,有一部分水库装不下的降水,经常以洪水的形式入海,无法加以利用,甚至造成洪灾。西欧降水均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农田灌溉用水不多,大气降水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的大部分需要,许多地方甚至完全不需要灌溉;留给工业及生活用的水资源就比较多了。而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田灌溉用水占用了淡水资源的绝大部分,能留给生活和工业生产用的水资源很有限。
  总之,降水量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在使有效淡水资源减少的同时,又使农业用水量增多,从而大大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5 找矿与“找水”
  我国的淡水资源是否还有未被发现的潜力呢?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找水”上。地表水不用“找”,一切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找水”实际上指的是找地下水。“找水”的提出显然是受“找矿”的影响,特别是“找油”的影响。石油天然气是含油层中的流体,地下水也是地层中的流体。可以找油,为什么不能找水呢。当然,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流动都遵循渗流力学的基本规律。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根本不同: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地下水的主体却是可再生资源。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开采一点,已探明的资源就会少一点,早晚会枯竭。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寻找接替资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确有矿可找。因为,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远不是所有的矿产都已被查明。整个找矿的历史可以总结为露头矿找完了,找隐伏矿;浅部矿找完了找深部矿。这种经验推广到淡水资源领域里来,就成了地表水不够了,找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不够了,找深层地下水。
  然而,地下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地下水的储存量只能用于调节丰枯,而不能作为长期的生活依靠。人类可以依赖的主要是不断更新的可再生淡水资源。从战略性的宏观大帐着眼,“找水”解决不了淡水资源的“开源”问题。
  只有以下情况可以考虑动用封闭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首先,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如果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都很贫乏,而单位面积的抽水量又很小,100年内地下水位不至于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当地对地面沉降又不敏感,可以把深部封闭含水层作为局部地区长期供水的水源。如边防哨所、牧区的供水。其次,在降水量较少而且在时间上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地区,如我国华北的封闭含水层就不宜作为经常使用的水源,但可以在极端情况下作为应急水源。例如,在面临农作物可能绝收的“卡脖子旱”时,临时动用封闭含水层是可以考虑的。还有,就是在缺乏有效含水层的地区,如大片花岗岩或变质岩分布的地区,用地质、地球物理的方法,寻找地质构造破碎带的地下水。因为,只有在岩石破碎的地段,才有足够的孔隙存储和传导地下水,水井或其他集水工程才有可能出水。可以肯定,不管是哪种情况,“找水”都不能解决宏观的淡水资源问题,主要是解决人口不多的缺水居民点人畜用水。
  6 淡水资源的开源潜力何在?
  淡水资源的潜力不在于“找水”,在于从减少我国大气降水时间分布的不均匀上想办法挖掘潜力。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夺取蒸发量,在我国特别是干旱地区,大部分降水被蒸发上天,里面潜力就很大。二是夺取入海弃水,由于汛期降雨量集中,地表水库没有足够的库容拦蓄洪水,有一部分水白白流入大海。这部分水如果被拦蓄起来,水量也是很可观的。
  这两条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要夺取蒸发量,就要设法让大气降水更多地渗入地下,减少太阳的曝晒:要争夺入海弃水,就要设法把汛期的洪水存储起来,需要有足够的调节库容,地表水库就是为此而修建的。北京潮白河上的密云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10余亿m[3],而库容有40亿m[3],是一个可以实现多年调节的好水库。可惜,在大多数别的流域,现有的地表水库和计划修建的地表水库加在一起,总库容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而地下水含水层则具有比地表水库大得多的调节库容。因此,无论是夺取蒸发量还是夺取弃水,地下水含水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7 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含水层的关系
  在不少人的眼里,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两种不同的水源。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淡水资源。从可再生资源的角度来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来源于大气降水,并且还相互转化。以新疆、甘肃的内流河盆地为例,盆地底部的极少量降水几乎全部被蒸发,而形不成任何有效的淡水资源。当地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盆地周围山区的降水和积雪融化,这些水汇集到山区的河流中奔向山麓,大部分入渗到由砾石、粗沙组成的山前洪积扇中,转化为地下水。洪积扇的碎屑物质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变细,传输地下水的能力也逐渐减弱。最后,地下水被阻塞在洪积扇的边缘,再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又转化为地表水。就这些地区而言,人为地划分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真是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河流的流量在年内的很长时间要靠地下水维持。河流具有很高的传输地表水的能力。雨季的降水汇入河川以后,会在很短时间内被排放入海;地下水含水层则能存储大量入渗淡水,雨季以后再缓慢地释放出来。这些涓涓滴滴的细流,最后汇集到河川中形成可观的流量,保持河水常流不断。汛期以后的河川水流被叫作“基流”。基流是淡水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而它恰恰来自地下含水层。
  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含水层都是天然淡水资源的载体,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地表水体作为水的容器摩擦阻力小,具有很高的传输水的能力;可是陆地上的淡水体面积仅约占陆地面积的1%,存储水的能力又很小。地下水含水层则相反,由于水在岩石的孔隙中流动,受到很大的摩擦阻力。在同样的水力坡度下,地下水的流速比地表水要小好几个数量级。但是,地下水含水层几乎无处不在,存储能力比地表水体大得多。打个比方,地表水体就像是电阻小、电容也小的时间常数RC很小的直流电路;地下水含水层则像是电阻大、电容也大的时间常数很大的直流电路。地表水体中的水来得快,去得快;地下水含水层中的水来得慢,去得慢,能够对短暂的洪峰脉冲进行滤波,把极不均匀的降水拉平。而这正是降水量极不均匀的地区所需要的。地下水含水层不仅能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之间的水量,而且还能大大减少蒸发量。水一旦渗入地下,蒸发量就会急剧减少,地下水位若在地面1m以下,蒸发量实际上接近零。
  我国陕西北部神木煤田所在地区有两条河:窟野河和秃尾河。两条河从西北向东南相互平行地流入黄河,相距只有几十千米。窟野河流经的地区岩石裸露,每当雨季,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很快泄入黄河,旱季则长时间干涸缺水。而在秃尾河上游,有大片土地被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所覆盖,雨季时降水被沙漠吸收,很少形成洪水;雨季过后,地下水慢慢从沙漠渗出,从而使秃尾河常年保有比较均匀的流量。由于沙漠的保护,秃尾河流域的蒸发量大大减少。有一半以上的大气降水都能转化为有效的淡水资源。这在黄土高原是极为可贵的。
  地下水含水层的特点是“肚子大,喉咙小”,接收大气降水的补给比较缓慢,这就给人类的利用带来了困难。北京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永定河冲积、洪积扇有着巨厚的含水层,曾经是北京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其巨大库容曾经帮助首都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缺水年。经过多年的超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较大的地下库容。这本应是调蓄水资源的绝好场所。70年代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研究发现永定河每年的行洪期仅有10余天,而北京市的年取水量则是几十亿m[3]。然而,要在10天的汛期内完成这一任务,每年需要回灌100万m[3]水,还需要建设庞大的回灌工程。而且,汛期内河水含泥沙量高,会很快把地下水含水层的人渗面淤死。当年建设的西黄村人工回灌试验场,尽管地质地理条件都很优越,但也只能在非汛期用水库弃水进行人工回灌。
  针对北京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曾提出“虚拟回灌”的办法。即在保持现有抽水设施运行的情况下,每回灌1亿m[3]水与减少抽水1亿m[3]而不进行回灌,在物理上是等价的。因此,减少抽水等于增加回灌,是一种“虚拟”的回灌。这种回灌不需要专门的回灌设施,但需要有别的水源来代替减少的抽水量,而丰水年所富余的大气降水就可以作为这部分水量的来源。如果在北京市建设两套供水设施,1套用地表水供水,另1套用地下水供水。每一套都能单独满足全市供水的需要。如果在丰水年把抽取地下水的设施停下来,就等于不用任何回灌设施,一年就回灌了上10亿m[3]的水存储在地下。到枯水年就可以少用地表水,靠抽取地下的库存渡过水荒。这种办法还可以对淡水资源进行年内调节,汛期前尽量多用水库准备“空库迎汛”的“弃”水,代替抽取地下水,少用地下库存。这个方案要求统一调度地表和地下两个水库,充分扬各自的“长”,避各自的“短”。结合每一地区的特点,还可能设计出别的方案。
  8 开放含水层与封闭含水层
  地下水是大自然赋存在地下岩石圈中的水。尽管岩石层或多或少的都含有地下水,但并不是所有岩石都是含水层。只有那些既含有一定量的水,又能让地下水流动的地层才叫含水层,否则就是隔水层。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
  按照地下水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关系,地下水含水层可划分为“开放含水层”与“封闭含水层”。如果以地表水来比喻,河湖属于开放水体,自来水管道属于封闭水体。河流中的淡水体积随着河水位的上涨而增大,流量也随之增大。自来水管道中的淡水体积沿着水头只有可忽略不计的微小变化,流量只与水力梯度有关。
  若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没有充满整个含水层,情况就和河流、湖泊、水库等开放水体相似。当含水层中地下水体积增加或减少,地下水位就会上升或下降。这种含水层应当叫作“开放含水层”(即潜水含水层)。开放含水层很容易直接从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体得到补给,因而其中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得到再生,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全世界抽取的地下水,绝大部分来自开放含水层。
  如果含水层上面被隔水层所覆盖,而且地下水充满了含水层,就变得和封闭的自来水管道相似了。地下水位有升降变化时,含水层的体积受到上复隔水层的限制,不能像开放含水层那样自由变化,这就是“封闭含水层”(即承压含水层)。
  实际上,无论自来水管道还是封闭含水层,都不是绝对的。当水位上升时,体积会被膨胀变大,反之则会被压缩变小。这种涨缩变化对于自来水管道来说微不足道,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封闭含水层来说,却不得不考虑。
  封闭含水层传导水的能力比自来水管道小许多个数量级,一般侧向补给源又距离打井取水地点很远,其间要达到稳定状态,需有很大的水头损失。水井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在水井周围形成降落漏斗。水井早期抽取的主要是水井周围近处含水层压缩出来的地下水,随着降落漏斗的扩展,抽出来的水逐渐更多地来自较远处的含水层。从开始抽水到大部分井水来自补给边界,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补给边界距离抽水井比较远,甚至需要几十年的补给时间,那么抽水井水位将下降得很深,乃至抽水成本高到难以接收的程度。此外,封闭含水层中地下水位每下降1m,因压缩所能给出的水是很少的,只有开放含水层的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因此,其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体积,在同样出水量的条件下,比开放含水层要大出成千上万倍。
  按照质量守恒原理,从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总归要有来源。开放含水层比较好理解,部分来自含水层的疏干,部分来自地表水体的补给。而封闭含水层就有点令人费解,既没有疏干,也很难从地表水体得到补给。那么从井里抽出来的水是从那里来的?20世纪初地下水水力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发现从封闭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是由含水层体积压缩而来的,最终表现在地面沉降上。根据河北沧州和天津以往长期观测的结果,多年从封闭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总体积,大体上等于地面沉降的总体积,侧向补给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从封闭含水层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这是一个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迄今我们已经有了大量负面的案例。早在60年代,上海就因地面沉降而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由于地面沉降早期很难凭直觉发现,上海的教训并没有被别的地方及时汲取,天津随后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由于含水层不如上海宽阔,又受局部断陷小盆地的制约,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地面裂缝。西安的地裂缝也是长期从封闭含水层抽水的后果。
  由此可见,从封闭含水层长期大量地抽取地下水,弊大于利,往往是得不偿失。抽不了多少水就会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而且经常导致严重的地面沉降后果。一些对封闭含水层抱有希望的人,经常拿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作为样板。然而,这个样板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令人鼓舞。大自流盆地面积很大,有170万km[2]。但根据澳大利亚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每年可持续的抽水量仅为5.5亿m[3]。与之相比,我国很干旱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为160万km[2],比大自流盆地还略小一点,而每年的可再生淡水资源超过800亿m[3]。大自流盆地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还不到新疆的一个零头。稍微节约一点点,5.5亿m[3]就有了。
  9 节水是关键
  纵观全球,各种资源大体上都有可对比的消费定额,唯独淡水资源例外。世界各国历来都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用水量多,缺水的国家人均用水量少,上下相差好几倍,却不妨碍某些缺水国家发展较高的生产力。因此节水有很大潜力。
  既然我国淡水资源大局已定,又不可能依赖进口,今后不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我们做计划、搞建设都只能立足于用好自己有限的淡水资源。为此,建议把北京市建成全国节水的模范城市。北京现有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但在北方各大城市中也算是得天独厚的;近20年经济大幅度上升,工业用水却保持了零增长。如今,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打下了相当的基础,科技力量亦十分雄厚,若能以现有的淡水资源来保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能为全国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带动全国的节水。
  10 南方和北方
  东南亚季风使得我国大气降水南方多,北方少。缺水主要是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珠江流域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南方地区如果缺水,也主要是污染造成的。像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都是由于污染才造成供水水源不足。因此,南方应当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解决淡水资源问题的首位措施;而水污染防治必须全流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当然,即使在南方,季节性缺水和局部严重干旱也时有发生,况且因气候湿热,化学风化比起物理风化更为强烈。南方河流沉积物中的粗粒碎屑较少,河床胶结物透水性又较差,因而含水层一般不如北方,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也不高。遇到长期干旱,北方可以利用地下水抵御一段时间;南方则由于河床缺少好的含水层,抗御干旱的能力往往不如北方。
  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有大片石灰岩分布地区,即所谓喀斯特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很大,但雨水在地面保存不住,特别是比当地侵蚀基准面高很多的地区,降水会很快地漏到地下深处。只要雨一停,水荒马上就出现。如果客观条件许可,这些地区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堵塞漏水的通道,抬高当地局部的侵蚀基准面。
  我国南北淡水资源丰度差别很大,黄河流域单位面积产出的淡水资源仅为长江流域的1/8,可见南水北调是顺理成章的事。目前,国家考虑的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路线,所能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西线工程浩大、工期长,最好等我国综合国力更强时再修建。东线实际上已经在给苏北、鲁南、安徽输水。问题在于如何给北面的山东、河北、河南、天津和北京输水。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成本。即使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南水北调的基本建设费用,将来的运行成本也是很大的问题。华北地区用水量最大的是农业,水价将对农业生产成本产生严重影响。南水北调东线方案计划调给鲁北、河北、天津的水,农业上很可能用不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认真考虑是更多地调水合算,还是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来得合算。
  比较合理的方案是,把供水“基本负荷”建立在当地现有淡水资源的基础之上,把南水北调作为重点解决特殊干旱季节和年份的应急供水需要。今后,缺水地区应当重点发展用水少的产业,逐渐压缩耗水多的产业;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继续上一些耗水量大的项目,形成淡水供需矛盾后再来向国家要水。这些地区尤其要防止人口的非自然增长。所幸的是,从20世纪最后十几年来,耗水量大的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而一些新兴产业单位耗水量一般都比较小,发展节水型社会的前景相当乐观。
  11 上下游的关系
  充分利用好地表水资源,必须正确处理上下游关系。一般来说,上游占有较大主动权。如无相应的法律或行政约束,上游多取水,下游只好接受河水流量减少的事实;上游排污,下游也只好承受其后果。在我国,下游地区一般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上游地区一般经济比较落后,无力发展较先进的、用水少、污染也少的产业,对已产生的污染也无力治理。
  看来,现在已经到了按流域规划整治的时候了。流域的问题之所以复杂,主要是涉及的地方比较多。但只要抓住两条就可以抓住要害:一是规定河流所经的各省、市、自治区或地区的用水定额,以及为生态环境必须保留的最低流量;二是规定相应各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定额。这两条应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
  黄河前几年每年枯水季节断流,就是上游无节制取水的结果。尽管多年前曾经有过一个黄河水资源分配方案,但由于缺乏监督,并未得到严格执行。随着上游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灌溉设施的加强,取水量不断增加,结果使下游连年断流。这两年水利部门抓了一下,虽然恰逢枯水年,黄河并没有断流。从连年断流到枯水年不断流的变化来看,只要对全流域掌握行政管理权的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管起来,流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现状,是黄河问题的一个缩影。塔里木河的水来自塔里木盆地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以及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冰雪的融化,流量的年际变化不大。问题是如何用好这一定量的淡水资源。塔里木河及其支流上分布着一串绿洲,上游的绿洲水用多了,下游的河水流量必须减少。这里也有一个各绿洲之间,以及和下游胡杨林带生态用水之间的淡水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这两年抓了一下,情况开始好转。
  流域水污染控制问题比起水量控制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涉及污染治理的巨额投资,以及治理无望企业的关闭和转产,绝不是简单地靠行政命令可以解决的。其中,水污染的特点是上游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要由下游承担,污染者本身的损失不大,因此在经济上缺乏治理污染的动力;而下游往往把资金集中在入境河水的水质处理上,无法越界从源头考虑问题。这种头痛医头的做法,往往是花钱多、收效差。因此,流域的水污染必须由超脱于局部利益之上,又能统筹全局的机构来管理。在国家层次上,简单明了的管理主要应针对每个省、市、自治区河流出境、入境断面污染物总量的增量。而在省、市、自治区内,各地方、单位的分量,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管理。南方多数地区只要污染治理好了,淡水资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下游省、市、自治区多地处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而上游省、市、自治区多地处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提倡东部地区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工作中,应当增加下游帮助上游的内容,即下游帮助上游发展污染少的产业。目前,中央政府正在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上游地区;与此同时,下游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上游转产发展更为清洁的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定能见效。最终,在经济上对上游也将是有利的。
《环境保护》京3~7K9地理张宏仁20012001我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淡水是可再生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地表水体传导水的能力强,但存储容积小;地下水含水层传导水的能力弱,但存储容积大,其静态库容只是调节空间;深层封闭地下水资源潜力不大,长期大量开发会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我国大气降水极不均匀的时空分布,使蒸发量和流失量加大,农业灌溉更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实现淡水资源在时间上的调控。淡水又是无法依赖进口的资源,只能依靠节水和现有淡水资源的科学使用。我国淡水资源南多北少,应当避免人口过多地向缺水地区流动。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应主要用于特殊干旱年份,供水的基本来源仍应立足本地。我国南方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应当集中力量治理污染。今后,有必要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规定每一地区的取水量和排污总量的限额。淡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节水/统筹管理Problems of Freshwater Resource of China张宏仁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环境保护》京3~7K9地理张宏仁20012001我国单位面积淡水资源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淡水是可再生资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补给。地表水体传导水的能力强,但存储容积小;地下水含水层传导水的能力弱,但存储容积大,其静态库容只是调节空间;深层封闭地下水资源潜力不大,长期大量开发会导致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我国大气降水极不均匀的时空分布,使蒸发量和流失量加大,农业灌溉更加剧了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实现淡水资源在时间上的调控。淡水又是无法依赖进口的资源,只能依靠节水和现有淡水资源的科学使用。我国淡水资源南多北少,应当避免人口过多地向缺水地区流动。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应主要用于特殊干旱年份,供水的基本来源仍应立足本地。我国南方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应当集中力量治理污染。今后,有必要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规定每一地区的取水量和排污总量的限额。淡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节水/统筹管理

网载 2013-09-10 21:27:50

[新一篇]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尊孔”、“批孔”

[舊一篇] 中國的貨幣化過程——訪著名經濟學家易綱教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