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之渊源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推源其始,可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1]。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她所在的生存环境,而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在人类的众多动机中,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但是他也认为[2],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Adler提出[2],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除了社会型代表着一种将追求完美的动机妥善地导向益于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其他三种生活方式则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
    Adler是唯一一位将“追求完美”看作人类天生动机的主要心理学家。其后的心理学家大多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一词描述一类负面的心理现象。Horney用“完美主义”指陈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3]。在她看来,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这类个体相信,人类生活是按照绝对可靠的公正和正义的机制运行的。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Hollender[4]则描述了另一种完美主义者类型,这种完美主义者虽然缺乏创造力,却是一类辛苦工作,务求做事尽善尽美的人,他们的工作对人类的生存是重要的。他们与Horney指出的那类以努力创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以体验自恋式的满足的完美主义者是不同的,通常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心理问题,因而不应当被看作神经质类型的完美主义者。由此,Hollender[4]认为有两类完美主义者,一类是Horney提出的那些追求外在的评价,追求完美的“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类是辛苦工作,务使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的人。Hollender还提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其中父母的批评和期望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为关键的。
      2 测试完美主义心理的量表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心理学家为主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开始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Burns[5]设计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完美主义量表》,并把完美主义定义为:“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Burns的这个由十个问题组成的采用莱科标度(Likert Scale)的量表开创了对完美主义进行实验研究的先河。但是他把完美主义看成单一维度的心理机制,此假设后来受到广泛质疑。
    Hewitt等人[6]经过研究发现,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完美主义心理可以看成一个三维度的结构,即:自我导向的(self-oriented)完美主义,指向他人(other-oriented)的完美主义,和社会决定的(socially prescribed)完美主义。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MPS)[6]即用来测量这三个维度。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是指个体努力将所有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则是对他人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人完美无缺,对他人的错误和不尽力完美之处感到不安;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体尽力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生怕别人对他失望[6]。Hewitt等人[7]的研究还发现,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和很多种类的神经症相关,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仅与一些神经症有微弱的相关[7]。似乎比较明确的是,完美主义者的神经症主要是由个体能力与他们所认定的外在标准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社会决定的完美主义者受外在强加的标准左右,把它们看成非此不可的“必须,”因而在标准不能达到时缺乏灵活性,难接受较底一点的标准,从而容易导致神经症。而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给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和期望,但当标准和期望不够现实不能实现时,能够及时调整,因而较少发生神经症。
    Frost[8]等人则从完美主义心理的产生原因方面归纳出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六个特征,包括“对错误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为的迟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个人标准”(personal standards)、“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父母责难度”(parental criticism),并设计出了反应这六个特征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rost's Multidiment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简称FMPS)[8]。
    “对错误的在意度”较高的人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行为的迟疑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时,常感到不能满意,犹豫不决,不能真正结束已完成的工作。极高的和不现实的“个人标准”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又一个特征。这种个体遇到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时,不能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的标准,始终期望完全胜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过别人。Frost等人在设计量表时曾认为,个体做事过度追求条理化和组织化(“条理组织度”高)也是完美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这种追求会导致强迫行为。但事实上,用该量表与强迫行为量表的相关研究表明[8],这个方面与强迫症只有极微弱的相关。Frost等人的研究也表明[8],个体成长期间来自父母亲的较高的期望和指责与神经症也有相关,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怕犯错误、行为迟疑不决、过高个人标准等等这些负面心理的来源。
    从完美主义心理的行为表现方面,Slaney等人[9]设计了一套Almost Perfect Scale(APS),把完美主义心理看作由四个方面的行为表现组成:标准与秩序(Standards and Orde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焦虑(anxiety)、和拖延(procrastination)。这套问卷出现较晚,应用尚不广泛,在信度与效度方面尚有待更多经验研究的考察。总的来说,Hewitt等人所设计的《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PS)和Frost等人设计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是现在最为常用的对完美主义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工具。
      3 完美主义心理的定量研究
    从1980年代末开始,关于完美主义心理与人格结构和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Lask & Bryant-Waugh[10]),强迫型人格障碍(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Ferrari[11]),和抑郁症(depression)(Cheng,et al.[12])都被证明与完美主义心理有关。在资质优异教育(gifted education)领域,许多研究者(例如,Schuler[13];Silverman[14])根据他们的观察与临床经验发现,完美主义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academically talented)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一系列定量的经验研究(例如,Orange[15];Schuler[16])也支持这个观点。并且,Orange[15]和Schuler[16]的研究都指出,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完美主义者的比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另外,Kline和Short研究发现,资质优异的女性青少年倾向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更为完美主义化[17]。
    近来,在临床心理学和资质优异教育心理学领域内,愈来愈多的学者(例如,Schuler[16];Parker & Adkins[18];Parker[19];Silverman[14])指出,完美主义心理不应简单、一概地视作破坏性的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可大致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是有可能存在的。
      4 完美主义者的类型
    Parker[19]使用Frost等人设计的《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对八百二十名资质优异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利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这些学生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健康的完美主义者(healthy perfectionists),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ts),和非完美主义者(nonperfectionists)。统计结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占所有被试的41.7%,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25.5%,非完美主义者占32.8%。在三类完美主义者中,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对错误的在意度、行为的迟疑度、父母的责难度都是最低的。同时,健康的完美主义者的条理组织度比其他两类人都高。功能障碍完美主义者较诸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有最高的对错误在意度、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度、父母责难度、和行为迟疑度。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的条理组织度居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和非完美主义者之间。非完美主义者的对错误在意度、行为迟疑度、父母责难度高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但低于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但是其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度和条理组织度都是最低的。总体上说,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有极高的个人标准,但是又特别怕犯错误、做事做决定犹豫不决。非完美主义主义者给自己设定的标准很底,做事比较随意无条理。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有较高但又不是极高的标准,做事有条理有组织。
    Parker[19]用由人格问卷(NEO-FFI)获得的数据对三类完美主义者进行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在神经质(neurosis)变量上的平均值最底,在认真度(conscientiousness)上的平均值最高。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在神经质变量上的平均值最高。这个结果表明了功能障碍型的完美主义者与Horney所指出的神经质型的完美主义者的特征相似,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则与Hollender所描述的一类做事务求尽善尽美但并没有显着的心理困扰的一类完美主义者的特征接近。《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与NEO-FFI个性问卷的结合使用,为区分神经质/功能障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和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量化根据。
    訾非[20]对350名中国研究生的定量研究表明,利用《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中国研究生也可以聚类为三种完美主义类型。健康的完美主义者(47.0%)、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25.0%)、和非完美主义者类型(28.0%)。与Parker[19]对六年级的资质优异学生的研究得出的完美主义类型分布相似。与Parker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中国研究生人群的健康完美主义类型在条理组织度上并不比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高,而非完美主义者在条理组织度方面与其他两类的差别也并不显着。或者说,《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中的条理组织度这个变量不能在中国研究生人群中用作区分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健康的完美主义者、非完美主义者的有效判据。这种差别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生人群由于职业特征,在条理组织度方面的差异较诸中学生人群更为收敛。另一方面,研究生绝大部分已进入成人阶段,其人格特征更有可能普遍表现出条理与组织性。訾非[20]的研究还发现,健康的完美主义者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个亚组,即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和亚健康(sub-healthy)的完美主义者。其中后者占全部学生的36.0%,是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组。这类学生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相比,更怕犯错误,行为较为迟疑,个人标准较低,但他们仍比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要健康。
      5 讨论与小结
    訾非[20]的研究发现,Frost等设计的完美主义心理量表在测量“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这个维度时存在着概念与量表设计的疏离。Frost等人设计FMPS时,曾认为过度地追求整洁、秩序是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的一个特征,也是这类个体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在FMPS中,测量“条理组织度”的六个条目并没有真正反映出“过度追求整洁和秩序”这个倾向。诸如“井井有条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和“我尽量做到有条理”等条目只反映个体对组织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较高的得分并不能表明一个个体有“过度追求整洁和秩序”的负面倾向。实际上,訾非[20]通过对数位完美主义者的访谈发现,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和健康的完美主义者都把条理、组织、和井井有条看作是很重要的。两类完美主义者的差别在于:具有强迫行为的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虽然也力求井井有条、整洁,却因为过于追求细节,反而发现自己不容易做到有条理有组织;并且,他们对于条理和组织的理解与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有所不同,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理解的条理和组织是“按照自我或他人规定的固定程序进行操作,”排斥变化和变通。对整洁、秩序的模式化的追求与现实的变化之间产生的心理冲突是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困扰的重要来源。因此,訾非[20]提出,FMPS在测量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方面应该重新设计。在条理组织度方面,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的负面特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从事的活动有过强的控制欲,担心对事件和过程失去控制,始终怀疑自己在整洁程度和条理程度上做得不够,追求细节的完美而未能把握全局,习惯于按部就班,希望一切事情按照头脑中预先安设好的步骤和方式进行。訾非认为,在量表能够反映以上这些特征的情况下,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与其他类型的区分可能会有更大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尤有进者,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在这方面的特征不宜用“条理组织度”这个概念来描述,而用“行为的柔韧度”(flexibility of action)似乎更为合适。
    在认知和脑科学的领域,现代的医学仪器技术如脑功能成像、脑电图等为客观地观测人脑活动模式提供了可能。许多学者发现人的性格和情绪特征与大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是否在脑功能上与普通的完美主义者以及非完美主义者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将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
    总体上来说,以往的研究为探索完美主义心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无论是对“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这个概念的探讨还是有关的量化、试验研究都有待展开和深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在自尊、道德发展等研究领域发现的情况一样,完美主义心理也有其内隐、潜意识和前意识的层面,人的完美主义行为往往是在这个层面上被决定的。在这个层面上对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心理科学沪943~945B4心理学訾非20042004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佛洛斯特多维完整主义心理量表(FMPS)
    perfectionism/perfectionists/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   Zi F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Perfectionism,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standard of DSM-Ⅲ, is viewed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ever, there has long been a lack of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perfectionism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From 1980s on, in the fields of clinic psychology and gifted and creative educ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perfectionism has increasingly been regarded as a personality trait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and creativity and has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aspects. The present article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studies on perfectionism,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is field.訾非,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博士。E-mail:zifei@pku.edu.cn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作者:心理科学沪943~945B4心理学訾非20042004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心理是《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参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完美主义心理缺少精确的定义和量化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的心理咨询和资质优异教育领域,这种心理愈来愈被看作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人格特质,并且已普遍承认这种特质是多维度、多侧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佛洛斯特多维完整主义心理量表(FMPS)
    perfectionism/perfectionists/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

网载 2013-09-10 21:35:03

[新一篇]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現實思考

[舊一篇] 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