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在这样一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或比较文学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能作出什么贡献?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并不是互不相关,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诣共处的问题。“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一)
  目前,尊重差别,已成为相当多人的共识。“承认差别”被强调提出,除了殖民体系瓦解、各种中心论逐渐消亡等社会原因外,还有更重要,更深刻的理论原因,那就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改变。这一改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与主体原则相对;强调了“他者原则”;与确定性“普适原则”相对,强调了不确定的“互动原则”。总之是强调对“主体”的深入认识必须依靠从“他者”视角的观察和反思;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一定有预定答案,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中、在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中,有一种可能性由于种种机缘,变成了现实;这种蕴藏着众多可能性的“混成”之物就是“道”,就是“不存在而有”。
  但要真正做到“承认差别”,重视“不确定性”并不容易,主要障碍来自当前盛行的两种思潮;第一种思潮是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包括普遍主义、新雅各宾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第二种思潮属于后现代主义,包括解构主义、文化孤立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
  随着经济和科技一体化程度和传媒的普及程度在全球迅速增长,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持这种思想的人认为,无论主观或客观,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遵守某种特定的、他们认为是最好的社会——治范式。犹如法国革命时期的雅各宾党人,他们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甚至军事手段“代全人类立言”。将他们的道德信条强加于人,最后转变为道德暴政,以牺牲千百万人的意志和生命为代价,以贯彻他们自以为是的主观信念,新保守主义与此略有不同,他们强调千百年来,人类共同创造的美好事物和道德信念不会随历史的发展而被湮没;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重复显现,这就是理应被各时代。各民族所尊重的“普遍性”。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他们的问题在于认为这种脱离了具体时空的“普遍价值”与“德行”不仅亘万古而不变,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们极力崇拜抽象的同一性,而对历史和地域形成的特殊性一概加以贬斥,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崇尚的“普遍价值”又多半局限于西方的价值标准,很难将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念包容在内,当他们企图将一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人而受到抵抗时,他们就会逐渐演变为新的雅各宾党,诉诸暴力,而形成新的文化霸权。也就是中国传统所摒弃的“以同裨同”。
  作为全球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他们认为普遍主义者指为“普遍”的东西多是独断的、僵化的,并有强加于人的暴力倾向;孤立主义与相对主义都反对结构的制约,认为不存在中心,也没有所谓普遍性;只有互不关联的特殊性。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无深度概念”消解了一切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与特殊、能指与所指(所谓能指的漂浮)之间的联系,使一切事物成为既无时间连续性,又无空间相关性的孤立个体。他们都只强调差别而忽视联系。其实,只承认“差别”远远不够,重要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不同的个体,而是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联结起来的,同时又保存着原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孤立主义往往强调保存“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污染”,结果是导致本土文化的封闭,以至窒息和衰亡。
  (二)
  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的对峙也是西方文化传统长期讨论的“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命题的现代表现。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与以上命题当然并不相同,它所探讨的是各有特殊性的“不同”事物如何相依相存,协调并进而达到“和”的境界。
  事实上,在全球资讯时代,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如生死爱欲问题,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问题;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也可以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亘万古而不变”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可以说从原始到现代,各种不同文化都在竭力探索这些有关生存之道的共同困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这些共同困惑的探索,坚持进行持续的交流互动,也许可以把我们从目前单向度的、贫乏而偏颇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三)
  在沟通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文化多元化,保护文化生态等方面,文学艺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人类经验的某些共同方面而使欣赏者产生共呜,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个人经验、个人想象与个人言说。伟大的作品在被创造时,总是从自身文化出发,筑起自身的文化壁垒,在被欣赏时,又因人们对共同经验的感知而拆除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特别是什么提到的强调对“主体”的深入认识必须依靠从“他者”的视角的观察和反思的“互动原则”更是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文学创造不同种族、阶级、性别的各种形象,通过不同角度对这些形象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描述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这正是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学研究将对人类不同文化的沟通做出重要贡献。
  无庸讳言,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也很难预测其前景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研究和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一样都将经历难以想象的颠覆和重建。现在不少年轻人都在谈论文学研究的无用和消亡。我们之所以抱有一线希望,是因为我们心目中的文学研究将是建立在全新的跨文学与跨学科的基础上,它将有益于人类的互相沟通与互相理解,有益于在全球“一体化”的阴影下促进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而文化的多元发展,也许是拯救人类文明的惟一途径。
《文艺报》京③J1文艺理论乐黛云20012001 作者:《文艺报》京③J1文艺理论乐黛云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34:55

[新一篇] 增長極理論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

[舊一篇] 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問題及文學可能作出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