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学识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0)04-0131-02
  出版是物化作者和编辑的劳动、为发行提供商品的重要一环。编辑是龙头,发行是龙尾,出版是连接二者的龙的驱干。出版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的外观效果即印制质量。目前,全国有编辑学会,每年召开年会,征集论文,交流学术成果,业绩斐然;发行协会一年中筹划好几次全国大型图书定货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学术研究的气氛也十分活跃;相形之下,专业的出版研讨活动却少得可怜。这种状况与飞速发展的出版事业极不相称。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得从提高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及从业人员的学识入手。
  一、出版“无学”是历史的产物
  出版是一门综合学问,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兼及编辑学、装帧设计学、美学和经济学等,体现图书内容及编辑意图,选用最佳工艺方案,使装帧设计的设想付诸生产实践,在经济合算的前提下展现美;从狭义的角度看,出版是一门综合的调度艺术,围绕最佳的生产工艺方案,在充分了解各种机械性能、功用的前提下,使其最佳搭配,发挥最好、最大的功效,从而达到花最低成本、用最短时间、生产最优产品的目的。由此观之,出版的学问有其特殊性,它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升华,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图书生产是统购包销模式,图书出版往往只是单纯地完成政治任务,不计投入和回报。由于受印刷和装订设备更新缓慢、纸张等原辅材料质地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图书内容的编校质量重视有加,而对外在的装帧设计及印刷装订等出版环节则重视不够,图书通常以庄重严肃、朴素大方的老三色为主流。于是乎出版的学问被人淡忘,学科的发展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许多出版工作者对出版之学孜孜以求,但限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似乎很难跳出“出版等于印刷”的怪圈。出版只是作为一种技能在师徒之间传承,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也难登大雅之堂。
  出版无学问或无须学问,也可以从专业技术的设置与评聘的规定中略见一斑。1986年颁布的《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技术编辑职务设技术编辑、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技术编辑为中级职务,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为初级职务”。事实上,技术编辑职务通常是由出版人员受聘的,其最高职别仅为中级,且任职条件不是很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担任助理技术编辑职务5年以上;能熟练地完成专业工作任务,较好地解决专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这种设置反映了时人对出版专业尚未很好重视,出版的学术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从而制约了出版专业的发展。有志于出版研究者自感前途渺茫,只能改作他行以求发展;安于现状者,埋头干几年,拿到中级职称,以为功德圆满,自然无心考虑科研。一旦没人搞科研,那么学问只能是无源之水,日见浅薄乃至干涸。
  据笔者统计,2000年华东地区29家大学出版社有专职出版科长22人,其中副高职称2名,占9%;中级职称8名,占36%;初级、未定级12名,占55%。这一情况表明:出版尚缺高级人才;初级及其以下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太大,尚未达到新闻出版署提出的担任出版科长需中级以上职称的要求;人才层次总体不高,出版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华东地区是全国出版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高校又是人才汇集之地,此地出版者管理层面的状况尚且如此,全国出版者队伍的总体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市场经济呼唤出版学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各家出版社在把图书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谋求其经济效益。出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份额的多寡。人们置身于图书的汪洋大海之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图书的外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认知占总认知的83%。因此,图书要成为抢眼目标,非得在出版上下工夫不可。而图书能在媒体大战的今天拥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充分地利用出版手段,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将文字内容与不同的装帧材料及图案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携带阅读与永久收藏,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说出版水平的高低对图书市场是一种潜在的影响,那么出版者学识的深浅对其工作则有直接影响。例如,一套数种的图书,其制版、印刷就有值得一算的经济账。第一种做法是单个品种分别制版、印刷,第二种做法是制成对开版。在设计、出片前要算出这笔账起码要懂三门相关知识:一是对纸张幅面尺寸及开切方法十分熟悉,并通晓版面拼接的规则;二是十分了解印制上版及机械叼纸咬口;三是能灵活运用色彩搭配的原则。出版的学识在物尽其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胜枚举的。
  出版学问的更大作用在于能使从业人员高屋建瓴地严把印刷质量关。有些图书印刷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因为装帧设计存在缺陷,无法生产出好产品;有的是因为设计方案与印刷工艺脱节,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影响到整体质量;有的是设计或工艺方案与所用材料不相配,从而无法体现或冲淡了效果……凡此种种,均需出版者凭学识去解决,从而生产出精美图书。根据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出版者要胜任生产督印、样书检查和成品抽查的工作,必须有相当的专业知识。
  目前,印前数字化、印中精美化、印后多样化已成为出版发展的趋势。出版人员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是有较高学识的复合型人才:懂编辑加工,会装帧设计,精印制业务,通读者心理。出版学识需要人才掌握,也只有人才才能丰富学识、发挥学识的效力。
  三、培养出版人才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出版工作不是开开印单、结结账的简单劳动,出版者学识的重要性益发突现出来。目前,全国出版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职称档次不高,科研成果稀少,人才缺乏,这一状况亟待改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现行的出版专业职称评聘办法,在技术编辑之上设立技术副编审、编审,打破论资排辈,实行量才录用,以吸引有志于出版的人才。
  第二,加大出版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档次,为发展中的出版业提供生力军,为出版科研的开展提供后备力量。前不久,中国编辑学会向新闻出版署提出了设立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点的建议,将为培养高层次的出版人才提供良机。
  第三,抓紧在职出版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新闻出版署规划的岗位培训,已将出版(印制)科长的培训列入其中,这必将促进出版科研的开展。
  第四,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学历要求,为出版工作上台阶储备人才。学历表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是人发展的基础。基础的宽与窄、深与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发展潜力,也影响到其所从事工作的质量。出版是文化产业,对从业者学历的要求自然要高些,目前其学历要求应定位在大专或本科以上,使之凭一定的文化基础迎接新的挑战。
  第五,各级主管部门都要积极扶持出版科研活动,为改变“出版无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诚然,充分认识并发挥出版学识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不但需要从业者勤勤恳恳地工作、潜心细致地研究,还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扶持。唯其如此,出版才能摆脱“无学”的窘境!
  收稿日期:2000-03-08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31~132Z1出版工作何桂林20012001本文论述的是比照编辑、发行专业的微观出版。这一学科长期以来被人忽视,“出版无学”论和“出版等于印刷”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其实,微观出版有其独特的学问。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探究出版之学已成为客观的必然。出版人才是出版学识得以发展的根基,应当重视出版学识及其人才的培养。出版/学识/人才何桂林(1965- ),男,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 作者:《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31~132Z1出版工作何桂林20012001本文论述的是比照编辑、发行专业的微观出版。这一学科长期以来被人忽视,“出版无学”论和“出版等于印刷”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其实,微观出版有其独特的学问。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探究出版之学已成为客观的必然。出版人才是出版学识得以发展的根基,应当重视出版学识及其人才的培养。出版/学识/人才

网载 2013-09-10 21:34:07

[新一篇] 出版學學科屬性新探

[舊一篇] 出版戰略中的三個主題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