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J.,Milgate,M,&.Newman,P.:《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p371-372,“在那些容易引起资本外逃的国家那里, 此类交易(资本外逃)经常被隐瞒在负的大量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之中。)。在1989至1996年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除了1989年是入超外,其余年份均为出超。并且,错误与遗漏项的出超额从1990年的31亿美元逐年上升,1995年高达178亿美元, 反映了中国资本外逃的严峻性。
    资本外逃的方式, 一般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中虚开发票( under-invoicing与overinvoicing), 对海外关联企业支付额外的“佣金”以及直接携带大量现金出境等。宋仁荣(Yun Wing,Sung)1996 年曾对中国对香港的出口作过专门分析(注:Sung,Yun-wing:"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 in Hong Kong:Trends,Prosp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p17-18,Technical Papers No.113,OECD Development Centre(July 1996).)。在进出口贸易中虚开发票,一般通过中国企业的大陆母公司向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低价出口,而香港的子公司向其在大陆的母公司则高价出口,子公司从中就可赚取高额的利润,并将该部分利润存放在香港或境外。宋仁荣分别选用了1981至1993年中国海关和香港政府对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出口的两套统计数据。两者分别以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计价。为了使两者具有可比性,需要将后者调整为离岸价格。按照国际惯例,到岸价格一般是离岸价格的1.05至1.06倍(注:UNCTAD: "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1990",Table 36,United Nations(1991).Sung,Yun-wing:"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Trends,Prosp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 p17-18, TechnicalPapers No.113,OECD Development Centre(July 1996).)。 基于香港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宋仁荣选用了1.05这个参数,将以到岸价格计算的香港从中国的进口换算成离岸价格计价。如果以离岸价格计算的香港从中国的进口减去以离岸价格计算的中国对香港的出口后的差额大于零,就构成了中国出口的损失。从1981至1988年间,低价出口现象并不明显。但是,1989年之后,中国出口的损失不断扩大,从1989年的13亿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46亿美元。由于1993年之后,中国海关按照最终出口市场所在地进行统计,从而使1993年中国对香港的出口下降了41%。所以1992年以后的比较就不具有可比性了。携带大量现金出境的方式,在1993年中国改革个人出境的外汇管理办法之后,也成为中国资本外逃的一种重要方式。据《香港经济导报》报道,在中国允许居民出境每人携带6000元人民币之后,每月从中国大陆流出的人民币在160至200亿元之间,约合30至40亿美元(注:《香港经济导报》,1994年5月5日。)。
  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资本外逃的动因主要是资本回流,即为了利用中国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一部分中国企业将资金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转移到国外,然后,以“外资企业”的面目回到国内投资。据世界银行估计,1992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的25%属于资本回流(注:World Bank:"China Updating Economic Memorandum:Managing Rapid Growth and Transition, p24, World BankReport(June30,1993).)。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回流客观上为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三、中国企业在香港投资的优势
    3.1企业组织形式
  由于香港经济的高度自由化和高度竞争,中国在香港投资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变得非常复杂,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区位优势。中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中,与香港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中方全资子公司,而与其他外资组建的合资企业形式最少。占第一位的与香港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主要行业包括:电子,纺织与服装。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合资双方的优势,特别是香港企业对当地市场的经营经验和销售网络。同时,近年来中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企业数维持在46家左右,反映了在香港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顺应香港经济的重组,中国对香港的投资更多地集中在服务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中国对香港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中国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包括两类:H股和红筹股。H股是已经在中国大陆发行A 股股票的公司在香港以港币计价发行直接上市的股票。红筹股是在香港的中资企业通过买壳间接上市的方式“发行”的股票。根据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香港股票投资指南》(1997—1998),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红筹股有40家,列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分股的H股有35家。在H股中,许多企业在香港没有直接的经营活动,所以它们把在香港上市作为融资的重要手段。 根据爱德华·陈(Edward K. Y.Chen)与特利莎·王(Teresa Y.C.Wong)1993年对中国在香港上市公司的一次调查结果,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香港发行H股股票,但是它并没有在香港生产啤酒的投资计划。在该公司的股份中,H 股的比例(38.5%)远远高于A股(11.1%), 可见通过上市公司形式在香港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相比之下,红筹股虽然属于中资企业,但是是完全的香港企业,在高度竞争的香港经济的外部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求这些企业严格遵循国际惯例,要求有一批真正的企业家,从而间接地培育了中国在港投资的企业优势。
    3.2利用香港在培训和研究方面的区位优势
  中国在港投资企业雇员的90%以上是香港当地雇员。中方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担任管理职务前大多在香港接受过若干年的培训。爱德华·陈与和持利莎·王对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调查显示, 中方管理人员在香港的管理协会和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接受岗位培训和学位教育。目前,培训课程从最初的劳动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等专业课程向包括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在内的更广泛的课程转变。同时,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为代表的一些特大型中国对香港投资企业,还在香港投资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和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以香港市场为中心,同时分析香港以外的世界市场的投资机会,为本企业以及在香港的其他中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3技术转移
  在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双向投资中,爱德华·特利莎·王认为存在着技术从香港向大陆的单方向流动的倾向。但是,他们的调查只涉及7 家中国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难免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调查的7 家企业可能并没有充分反映中国企业拥有的比较优势。事实上,中国在水泥,造船,化工和建筑等具有长期生产经验的行业中确实存在着向香港的技术转移。据红筹股之一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透露,该公司在机器制造,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大多由大陆的母公司承担,所以,母公司对香港子公司的技术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虽然香港企业能够胜任建筑设计和一些简单的建筑项目,但是,在桥梁和隧道建筑方面与大陆企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4其他方面
  中国企业在香港成功投资的其他优势还体现在经营网络和经营自主权等方面。首先,中国在香港投资的企业把建立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生产和服务网络作为对香港以外的亚太地区投资的基础。就贸易公司而言,通过向运输,通讯,仓储,零售业的渗透,形成以贸易为主导的全方位的经营网络,有助于带动和促进中国的产品出口;就旅游公司而言,通过向航空,旅馆和饭店业的渗透,有助于拓展业务领域,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服务。经营网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其次,在香港投资的中国企业往往拥有较之国内企业更多的经营决策自主权。中国大陆的母公司与香港子公司的分权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子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的灵活性。
复旦学报:社科版沪26~33F63投资与证券刘红忠19991999中国大陆在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业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香港是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本文分析了大陆在香港投资的规模、行业分布以及投资动因。着重分析了中国大陆在香港的投资企业对香港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资本回流在对香港投资中的表现。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主任 副教授 作者:复旦学报:社科版沪26~33F63投资与证券刘红忠19991999中国大陆在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业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香港是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本文分析了大陆在香港投资的规模、行业分布以及投资动因。着重分析了中国大陆在香港的投资企业对香港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阐述了资本回流在对香港投资中的表现。

网载 2013-09-10 21:31:57

[新一篇] 試論中國古代文論的價值根據

[舊一篇] 試論企業法人財產權及國企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