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研究对象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八十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从不同角度,尤其是在非对称信息与不确定条件下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性案例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信息经济学成为八十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中最为活跃和成果最丰的领域。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两位在信息经济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士·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便是这一成就得到公认的明证。
      一、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形成
  所谓信息是指各类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释放和传递或转换而被人们所感知、接受、认识、理解和利用之内容的总称。
  信息遍布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之中,与物质、能量并称为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它具有以下特性:(1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存在的。(2)依附性:与其载体不可分离。(3)传递性:信息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传递才能被人们所接收。(4 )共享性:人们可以共同利用某一信息。(5 )时效性:过时的信息失去或减少其价值。(6)动态性:信息的内容可以不断充实完善。(7)扩散性: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不断扩散。(8 )可转换性:表达信息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9)可压缩性:通过加工整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 信息可以浓缩、精练。(10)可储存性:信息可以各种方式得以储存,以备检索查阅、浏览欣赏和重新获得。
  本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enon)提出创立一门以信息理论为标志的新兴学科——信息论。最初的信息论是一门通讯理论,即狭义的信息论。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探讨如何提高各类信息传递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涉及信息源、信息熵、信道、信息容量、信息率、信宿、编码等问题。五十年代,信息论对其它各门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人们试图以信息概念和方法来解决其他学科所面临的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六十年代,人们对信息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解决了信息编码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到了七十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大系统学科、系统工程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将信息看作是与能源和材料一样重要的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信息论的研究超越了通讯领域,广泛地渗入到其它学科中去,发展成为一种广义的信息论。广义信息论中的某些基础理论与概念在传播与扩散过程中,与其它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相互冲击、交融,经过改造和发展又形成了某些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信息经济学便是这些边缘学科中影响较大的一个范例。
  关于信息经济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或理解,一种看法是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下一代经济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学应当取代现有的经济学;另一种看法是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产业经济学,用计量方法分析信息的生产、流通、利用,信息的价值、信息活动规律、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信息经济的管理和核算等内容。把信息经济看作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是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研究信息产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问题,揭示信息经济发展规律,以最小成本获取最高数量的信息产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信息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
  有关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的理论文献最早出现于本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乔治·约瑟夫·斯蒂格勒于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信息经济学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信息的经济问题*。此后他在信息经济领域大胆探索, 撰写了多篇论文,1982年他将主要研究成果汇集在《信息经济学》一书中出版。他之所以能单独获得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在信息经济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不无关系。不少人认为斯蒂格勒与日本的宫泽分别以自己的探索性成果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最早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学者是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学者马克卢普(1902—1983),作为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众多领域。1962年,他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完整概念,并在以后编辑出版了《知识:它的创造、分配和经济意义》十卷巨着。他的知识产业论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之一、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肯尼思·约瑟夫·阿罗也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在所涉及的社会选择论、一般均衡论、不确定经济学等领域中尤为着重于个人决策、信息与组织的研究。1982年他将主要研究成果编成《信息经济学》论文集出版,以后还担任了斯坦福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杂志的主编。
  此外,较有影响的有关研究着作还有美国学者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霍肯的《下一代经济学》、威尔金森的《信息经济学——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和日本学者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等,1979年还召开了首次有关信息经济学的国际会议。
      二、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论和经济信息学的根本区别
  谈到信息经济学,常常有人将它与信息论和经济信息学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有着质的内在区别。比如说信息论是在信息可以度量的基础上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一般规律的理论,信息论的基本方法是近代数理统计的方法。信息论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从长期的通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在长期的信息交换中逐渐发现系统内携带信息的消息以及噪声实质上常是一种具有概率性的随机函数或随机过程。信息论的研究范围很广,人们对信息论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狭义信息论,近几十年来主要沿着两个不同的途径发展。一种是在N.维纳在《控制论》等主要着作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弱信号检测理论”,主要研究通信问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理论、调制与信号处理理论等。另一种则是在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等经典着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号的设计和编码理论”,主要研究消息的信息量、信道容量以及消息的编码问题。这两种模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在信号的接受端忠实地重复产生原信号;二是广义信息论,除狭义的信息论内容外,它还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如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语义学等。信息论在近几十年,由于模糊信息、相对信息、主观信息以及智能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控制等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信息论不但是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但远非它的全部。
  经济信息学是研究经济信息及其利用方法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经济信息的本质和特征;2.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储存、检索和利用等一系列处理的方法;4.经济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经济网络的组织;5.如何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产业和提高经济信息服务质量问题等。经济信息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化,而且涉及到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许多基本理论和方法,因而经济信息学的研究是综合性的。
  经济信息学具有生产力经济学的属性,又有信息科学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说,它仍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其研究的侧重点并非经济学问题。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侧重于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分析经济运行中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及其互为前提条件的对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委托——代理、最优契约理论和最优税收理论等信息经济学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扩展。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传统的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被认为有以下方面:1.信息的经济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经济属性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信息与社会经济结构、规模、速度和组织管理的关系等。2.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主要研究对信息价值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价值与成本的关系;信息价值的决定因素;信息价值的表现形式;信息价值的计量与计算等。3.信息的经济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经济效果的计算和考核;影响信息经济效果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提高信息效果的途径与方法等。4.信息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信息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信息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等。5.信息系统。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标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信息系统的经济管理等。6.信息技术。主要是运用技术经济原理研究信息技术对提高信息经济效益的作用。7.信息经济理论。包括对信息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性质、作用等问题的研究。
  很久以来,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有若干种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1.研究信息的经济问题。是关于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信息商品的价值、成本、价格、利润以及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和阿罗;2.信息产业论。是以信息产业为对象,包括知识和信息产业的构成、规模、发展、劳动力就业结构等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产业和信息政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马克卢普和波拉特;3.经济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或者说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经济分析中的推广和应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另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和西蒙。
  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经济学还包括计算机经济学、软件经济学、通讯经济学、情报经济学、广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和不确定经济学等。
  从狭义上理解,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行为者之间如何制定合同(契约)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的问题,也称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除以上所述已被普遍接受的主要研究内容外,还有一些被称为信息经济学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比如信息科学,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利用信息的原理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为主要目的。情报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情报的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报道、服务和分析研究等活动的方式方法、原理原则以及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四、信息经济学的具体运用及其相关文献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信息是完全的,行动的结果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某人的选择与后果是唯一对应的,由此展开最优决策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完全信息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之所以不可能达到,主要是因为:A.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具有无限繁多的未知事物,需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B.收集和获取较为完全的信息需要耗费巨额资本,技术也难以达到。人们只有采取既可行又经济的办法尽可能地接近完全信息,作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决策进行修正。由于决策时一般不能搜集到完全信息,因此各种决策通常都是风险决策。
  后来人们发现决策面临不确定性,一种选择可能有不同后果,因此产生了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人们从现行制度和现实安排中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很普遍的现象,不对称信息常被用来解释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恰谈、协商与契约行为。
  从阿克洛夫(Aker lof ,1970)的分析中得知,在二手汽车市场中,不同汽车的质量优劣只有卖主知道。价格如果定得过低,卖主就不愿按平均质量的定价出售;如果抽去高质量汽车将降低其它汽车的平均质量,导致潜在买主在剩余汽车中任选一辆,并相应降低他所愿支付的价格。这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讨价还价:卖主从所剩汽车中再抽去一些质量较好的车辆,买主则再次降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在极端情况下,上述过程的均衡可能使所有汽车都卖不出去。而如果买卖双方对称地掌握了汽车质量的信息,即双方都知道或都不知道,这些汽车本该能够全部被出售。
  非对称信息可以在劳动供给模型中运用,以说明非对称信息是怎样扭曲最优合同(契约)的。假设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只有企业主知道,而工人不知道。我们知道最优合同的一般特点是不变的劳动与可变的工资。如果信息是非对称的,企业主会不顾事实地宣布需求水平很低,因为这样就能不付代价地降低其工资支出水平。罗森(Rosen,1985 )曾对此进行了描述。
  非对称信息还被成功地运用了产业组织中,假设同一产业中有若干家企业,每家企业了解自己的成本结构,而对其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不甚了解。与不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的均衡相比,这种模型中的均衡更符合一般被认为是掠夺性定价或极限定价时的情况。在米尔格罗姆(Milgrom)和罗伯茨(Roberts)的着作(1982 A 和1982 B)中,可以找到这类论点的例证。它还表明,如果将少量的非对称信息引入囚犯困境对策和“联锁商店”悖论中,与这样对策有关的悖论便会消失(见克瑞普斯Kreps 1982等论着)。
  在公共经济学的模型中,每个人只知道自己对公共物品的估价,而对其他人的估价无法确定。这些模型解释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做法和原因,  并使人更容易了解政府能够实现福利增进的本质(见布利斯Bliss和纳莱布夫Nalebuff 1984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公共物品问题的论述)。
  假设我们必须提高既定的税收量,我们可能从最有付税能力(生产能力最高)的人那里增收,如果某人的付税能力只有他自己知道,就应考虑信息的非对称性。我们必须使受到此种限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得出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佳征税方案的特性。以相同方式还可确定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所征收的其它税收的本质特征。阿特金森(Atkinso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80)的论着是该领域中优秀的参考文献。
  从一种配置转向另一种配置是否会使所有经济行为者得益的问题,在无不确定性情况下是明确的。如所有经济行为者面对相同的不确定性,问题也是简单的;每个经济行为者都会以使用普遍接受的概率分布之配置的预期效用,来比较两种配置。但如何经济行为者拥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那么用什么来推测某个经济行为者的预期效用呢?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迈尔森(1982 )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福利判断作了详尽的分析。
  将非对称信息引入经济行为者的策略行为模型后,不仅要考虑经济行为者知道些什么,还要考虑其他经济行为者知道些什么,以及他们认为其他经济行为者对他们自己所知道的有多少了解等。解开了这些难题,就直接解决了非对称信息环境中福利比较所引起的许多困难。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各种信息条件下的决策问题,因而也有人将它称为“信息时代的决策科学”。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由于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制约,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成果来展开投资者的资本收益分析,无疑会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另外也有人认为第一位研究信息经济问题的学者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申农。
世界经济文汇沪20~23F11理论经济学夏业良19981998 作者:世界经济文汇沪20~23F11理论经济学夏业良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1:35

[新一篇] 論傳銷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其規范化

[舊一篇] 論儒家理欲論的歷史理性與政治關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