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回顾与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关于图书馆管理,有的人将其理解为图书管理,认为图书的采访、分类、编目、典藏、阅览、流通,就是图书馆管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或误导。图书馆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的行政组织与领导,根据图书馆满足社会读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行动,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扩大图书馆的功能,完成图书馆的任务。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 我们讨论图书馆管理就没有共同语言。 本文拟对1979至1989年的中国图书馆管理作一简要回顾,探讨90年代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些展望。
      1 1979~1989年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回顾
  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图书馆基本上处于放任管理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时期,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很多,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中国图书馆进入重视管理时期。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里,由于原有图书馆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低,这段时间的管理仍属于粗放型管理,主要集中解决重新认识图书馆管理地位、价值、作用等问题。但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90年代图书馆管理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1.1 重新认识图书馆管理的地位、价值与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拨款,吃大锅饭,没有竞争,主管部门对图书馆又无具体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图书馆既无人权,又无财权。因而,一些人认为图书馆管理可有可无,对图书馆管理的地位、价值与作用缺乏认识。
  重新认识图书馆管理的地位、价值与作用,其目的在于:一是充分认识并重视管理,能较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与作用。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格·贝塔朗非(Ludwig Von Bertalauffy)认为,整体(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小系统)的总和,各孤立部分的属性与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小于整体功能之和。只有通过管理的组织与联系,才能较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二是充分认识并重视管理,能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图书馆形象。同样条件的图书馆,有的办得好,有的办得不好,有的效益好,有的效益差,其关键在于管理。
    1.2 转变管理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重视管理,首先要重视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抛弃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思想观念,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1979年至1989年,图书馆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封闭管理转变为开放管理;二是由以藏为主的管理转变为藏用兼顾的管理;三是由计划经济的依赖思想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思想;四是由单一的社会效益管理目标转变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双重管理目标;五是由无偿服务转变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六是由独馆经营转变为多馆合作。
    1.3 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
  中国图书馆进入重视管理时期后,加强对图书馆的领导,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图书馆的宏观管理。一些系统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本系统的图书馆。例如,成立了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国家教育委员会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等。又如,1987年10月,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发起,由11个部、委、局共同组成了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二是调整图书馆内部结构。8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内部结构,基本上是按图书馆传统工作的流程组织的。80年代,随着图书馆工作的拓展和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一些图书馆相继调整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例如,有的增设了情报服务部门,有的增设了计算机、缩微、复印、声像等现代技术服务部门,还有的设立了公共关系部门,等等。
    1.4 制定和颁布图书馆管理的行政法规, 完善图书馆内部的规章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管理基本上是“人治”,缺乏一些基本的行政法规与制度。80年代,由于人们日益重视图书馆管理,“人治”逐步向“法治”转变,国务院和中央一些主要部委制定和发布了一些行政法规。例如,1981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图书、档案、 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1981年10月,原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2年12月,文化部正式颁发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3年9月, 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1987年2月,文化部、 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1987年7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7年8月,经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国务院同意, 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等等。根据上述行政法规,一些图书馆制定了实施细则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修正和补充了原有的规章制度,还有的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了馆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人员聘用制、目标管理制、定额定量管理制、职称评定考核制等。
    1.5 创建文明图书馆
  创建文明图书馆,是全面建设图书馆、综合管理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窗口,加强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5月, 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举行了首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1989年7月, 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创建文明图书馆活动经验交流会,讨论了文化部图书馆司起草的《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图书馆活动的意见》,首都图书馆等127 个图书馆被授予“文明图书馆”称号。
    1.6 开展图书馆管理学的研究与图书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9年,全国发表关于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达700余篇(1978年以前还不到30篇), 出版关于图书馆管理的教材与专着(含非正式出版)7部、译着4部。1981年3月,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四川峨嵋山召开了“图书馆科学管理专题学术讨论会”。此后,各系统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就图书馆管理的有关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与座谈会。
  在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各高校图书馆学专业加强了图书馆管理学的教学,普遍开设了图书馆管理的课程。北大、武大等院校从80年代初开始,就招收图书馆管理硕士研究生。
  从1979年至1989年,图书馆管理在许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从整体上看,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管理。同时,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规划与部署,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协调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2 90年代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新进展
  90年代的中国图书馆管理是在80年代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其时间跨度虽然只有几年,但仍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1 图书馆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不断更新
  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图书馆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主要有10个观念:即市场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商品观念、参与观念、协作观念、服务观念和人才观念。
    2.2 图书馆管理体制得到新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管理得到充实与完善。80年代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到1991年,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成立了地区或部委所属系统的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或协作委员会;1994年,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教委或教育局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在90年代得到延伸,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部委成立了省级或专业的协调委员会或相应组织。二是图书馆本体发生了新的变化,内涵更加丰富。图书情报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和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或出版社等信息资源一体化,在一些系统、部门得到推广。例如,中国科学院着手把各分院图书馆改造为文献情报中心,高校图书馆被普遍赋予图书情报双重职能,基层的企事业单位广泛推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等等。此外,“一馆两业”在一些图书馆得到推行。在保持原有图书馆事业单位性质的同时,一些图书馆办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成立了信息服务公司、智力资源开发公司、影视中心等,它们作为图书馆的一部分,以创收为目的,所获赢利用于补充图书馆事业经费的不足。
    2.3 开辟新渠道,增加图书馆经费来源
  由于图书馆是事业单位,由国家或主管部门全额拨款来维持其运转,自身缺乏“造血功能”。1985年以后,当物价、书价上涨幅度快于国家拨款增长速度时,图书馆就开始步入困境,新书入藏量年年减少,读者减少,人员队伍不稳定。
  要使图书馆走出困境,关键是要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增加新的经费来源,90年代以来,图书馆管理者做了不少工作:一是争取国家或主管部门每年增加拨款。为了杜绝“人吃书”的现象,1991年,主管部门发文,规定图书馆的购书费单列,专款专用。二是争取读者集资购书办公馆。1993年,黑龙江省48.9%的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争取读者集资购书费32万多元,占该省当年购书总经费的13%。三是争取社会捐赠。一些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分别接受爱国人士或海外华人如邵逸夫、包玉刚、曾宪梓、查良镛等的巨额捐赠,建设了新图书馆,添置了新的设备。四是图书馆与企业“联姻”。辽宁、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图书馆与企业“联姻”,通过定向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来得到企业的资助。五是开展有偿服务与经营创收活动。在搞好无偿服务的同时,各馆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展有偿服务或经营创收活动。90年代,在深圳、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地,涌现出了一批年创收超过百万元的图书馆。
    2.4 改善办馆条件,扩大图书馆馆舍
  以公共图书馆和高等学校图书馆为例: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980年为91.9万平方米,1990年为326万平方米,1994年为409.1万平方米;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980年为132万平方米,1987 年为290万平方米,1991年为382万平方米,1994年为550.83万平方米。
    2.5 扩大开放,改善读者服务工作
  9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系统普遍扩大了开架借阅范围,延长了开馆时间,一些沿海地区图书馆,如广州市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等坚持节假日开馆。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个汽车图书馆,坚持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读者服务。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2.6 开展公关活动,不断改善图书馆形象
  80年代末开展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创建文明图书馆活动,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增进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一些图书馆运用公共关系理论与方法及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传播、塑造图书馆新形象。例如,上海黄浦区图书馆在建新馆时导入CI,重塑新形象;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设置了公共关系部;深圳市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安排专人负责本馆的公关活动;海南大学图书馆聘请了公关顾问,等等。
    2.7 积极开展图书馆评估活动
  图书馆评估活动是从高校图书馆系统开始的。1989年3月, 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讨会,并拟定了评估的有关文件。1991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等文件,就评估的目的、内容和级别、评估的组织领导和方法作了说明,并提出在“八五”期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活动。1992年12月,文化部发出通知,决定自1993 年1月起,对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文化部同时在广西柳州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部署了公共图书馆评估达标定级试点工作,交流了近两年来图书馆开展达标工作的经验。
  1990年6月,通过全国486个单位的近万名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1800多个研究级学科文献收藏情况的评估任务。1993 年9月,全国高校图书馆建筑评估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召开,会议以该馆为例进行解剖。
  评估活动的逐步展开与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对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在评估活动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量化程度不高(只占30%),对规模不同的图书馆的评估标准未分档次,吸收读者与主管领导参与评估不够。为了总结和积累评估经验,广东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了赵希琢主编的《广东高校图书馆实践》一书,对广东高校图书馆1990年至1991年开展评估活动的情况、效果及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
    2.8 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的系统总结与深化
  90年代以来,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入系统总结与深化的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管理论文700多篇,比80 年代的总和还多,平均每年有150多篇。讨论的热点集中在图书馆改革、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图书馆现状的分析、有偿与无偿服务、一馆两业等方面。从1990年至1994年,共出版图书馆管理专着6部, 对图书馆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索,对图书馆改革、图书情报管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等分别进行了探讨。
  总之,90年代的图书馆管理与80年代相比,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3 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展望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图书馆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整体上来看,仍未达到成熟阶段,目前,正处在由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时期。未来的中国图书馆管理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守旧管理变为创新管理。管理不应该是守旧的, 而应是创新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只有创新管理,才能获得新的效益。
  (2)由经验管理变为科学管理。经验是可贵的, 但它往往具有局限性,缺乏理论的概括和升华。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3)由“人治”变为“法治”。所谓“人治”, 就是凭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经验及能力来管理图书馆,往往是个人说了算。由于管理人员的变动,常常给图书馆造成某些不稳定和混乱。所谓“法治”,就是依法办馆,大家都要执行图书馆的管理法规。这样,不管图书馆领导怎样更换,图书馆管理总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统一性。因此,加强图书馆法规建设,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任务。
  (4)由落后的技术方法管理变为先进的技术方法管理。 未来的图书馆管理,应加强与信息高速公路及互联网络的联接。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图书馆管理的状况、经验与方法,并将本馆的管理信息上网,让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了解,做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5)由单级管理目标变为多极多级管理目标。 单极管理目标容易使图书馆管理顾此失彼,需要变革。事实上,图书馆管理目标是一个多极多级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既有总目标或主要目标,也有许多支持目标,还有一些小目标。只有每个目标都实现了,图书馆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6)由封闭管理变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的管理。 一些人往往把图书馆管理视为纯业务管理,采用封闭型管理方式,使图书馆管理毫无生气。事实表明,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与社会发展和进步紧密结合,才能使图书馆管理出现新局面。
  (7)由经费的单一来源变为经费的多种来源。 图书馆是事业单位,无偿为社会服务,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全额经费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它给图书馆带来了一些依赖性,当国家拨款不能全额满足时,图书馆就会出现生存危机。为了使图书馆能长期生存下去,我认为图书馆经费管理应进行一些变革,减少其依赖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8)由完全无偿服务变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兼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除搞好无偿服务外,有些部分可实行有偿服务,如互联网络的使用、复印、定向服务、咨询服务等,都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9)由只讲社会效益变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现代图书馆管理仍应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但不可忽视经济效益,要运用经济杠杆与经济法则去管理图书馆。
  (10)由事业型变为事业型与企业型相结合的一馆两业。图书馆是事业单位,由国家或社会投资兴办,免费为社会大众服务,并以社会效益为主,这些肯定是不会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生存,必须走出禁区,实行一馆两业,由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办企业,以事业为主,企业为辅。企业以赢利、创收为目的,做到企业为事业,企业补事业。
           (收稿日期:1997—05—18)
图书情报知识武汉7~11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黄宗忠19981998本文回顾了1979~1989年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情况,探讨了90 年代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的中国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展望。中国/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事业黄宗忠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430072 作者:图书情报知识武汉7~11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黄宗忠19981998本文回顾了1979~1989年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情况,探讨了90 年代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的中国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展望。中国/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事业

网载 2013-09-10 21:26:47

[新一篇] 中國圖書館社會理想的歷史演進及現實困境

[舊一篇] 中國在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