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方法论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7)06—0072—06
  一、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
  根据实证研究方法的思想,基本假设条件将决定实证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该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亦即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入手,注重我国的特色。
  (一)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
  1.生产不平衡结构
  生产力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从经济学研究角度讲,本文认为“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典型、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假设条件,具有最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外部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促其生产部门引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各部门生产力之间存在级差和代差① 的基本经济状态。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生产力演变过程中强烈受到发达国家等相对发达生产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影响;(2)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力发展主要推动力是外来生产力引入的结果;(3)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常态始终处于多元状态,亦即多代生产力并存状态。
  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生产力结构状态及其基础上形成的竞技状态称作为不平衡结构,其演变过程称为非平衡结构演变。与之相对的则是描述发达国家经济特征的生产力平衡结构与平衡结构的演变。生产力平衡结构及其演变具有下列特征:(1)生产力演变过程中不存在超越其并达到“代”差特征的外部环境影响;(2)其生产力发展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3)其生产力结构演变常态中各部分的水平只具有量级差别,而无质的差别。
  平衡结构和不平衡结构是试图从两种类型经济状态及其演变过程中的深层基础——生产力结构及演变的特征去把握其经济发展总体的本质特征,只有从这个深层基点出发,才能明确提出并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产生、形成的客观性及其演变规律性。
  2.引进技术的科技进步机制
  引进技术的科技进步机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显着区别的特征之一。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而这种科技进步机制是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特征形成和长期延续的客观因素。引进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的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经济发展速度。它通过对投资的影响,形成不同部门的产值水平,进而影响不同部门的就业、收入水平和消费,而收入和消费需求又对不同部门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加强效应。最终部门差距进一步发展。另外,引进技术相对于原发技术的机制所形成的技术扩散效应和进一步自我创新能力等正面影响要小。
  (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我国宏观经济的演变
  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投资等资源均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高端部门,低端部门则因为缺少资金而发展更加缓慢,极化现象更加严重,于是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加剧;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而产生,这种技术进步机制主要通过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即主要通过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方式等实现。这样,在短期内,通过投资、引进技术就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于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逐利润的资本必然流向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较高的高端部门(而不是所谓的自由流动)。而在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下,微观主体可能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即同时引进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发展,以期得到短期内的高额回报。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技术进步方式和投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在较短时间内较快提高了局部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技术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甚至影响发展中国家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第一,由于技术断层,生产力链条拉长,不平衡发展程度加大;第二,造成微观经济主体没有动力进行自主创新,整体缺乏创新动力。原因如下:相对于原发技术而言,只要加大投资、购买技术就可以获得相当的经济收益,投产周期较短、回报率高;第三,形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局面;由于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短期内收益最大,面对绩效考核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和微观企业都会同时引进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发展自身,那么就会形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局面;最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负面影响。即这种技术进步机制既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内生技术进步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也使得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增长、低效率的循环状态之中。而这些情况是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宏观经济演变的必然和客观结果。
  (三)基本假设前提的经验验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性
  下面论证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主要将从两部门② 进行分析)。
  图中的数据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距不断扩大,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之差从1978年2153.257元/人扩大到2000年的6757.44元/人,增长了三倍多。并且从数据可以分析,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生产率增长的结果。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微乎其微。这是因为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外来技术的引进而不是靠自身原创性技术的孕育发展而获得的,引进的技术需要消化和吸收,对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扩散幅度较小。第一产业由于技术没有质的变化,因而劳动生产率始终徘徊不前,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并没有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F10RA13.JPG
  图1 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总量上讲,较发达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47上升至2003年的O.65,欠发达地区该比重则由O.53下降至O.35,2003年发达地区的GDP是欠发达地区的1.87倍。从人均水平来看(或是劳动生产率),2003年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是欠发达地区的2.373倍。这些说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强,地区经济不平衡也是存在的,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2003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O.4,到达危险的边缘。收入分配不平衡不仅存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等收入也存在严重差距。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09.8元到2003年扩大至6485.2元,扩大了近30倍。
  上面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性,并且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不平衡的结构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与生产力平衡结构的对比——中、西方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条件的对比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主流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完全市场假设。市场的竞争主体没有巨大的差别,从而完全排除了垄断,没有绝对的力量控制市场信息从而信息是相对公开的。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基本能够满足完全市场假设。
  (2)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满足市场假设的条件下,市场竞争中的各方力量较为平衡,即竞争主体能力相当,能够根据相对公开的消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决策。
  (3)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它是在满足了市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之后市场达到均衡的表现。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得以最优配置,从而经济结构也得以均衡发展。
  (4)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现代宏观经济核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科技进步是人均产出增加、人均资本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研究中,该理论仅把它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处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增长理论(Lucas(1988)、Romer(1990))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理论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从方法论角度来讲,西方增长理论分析假设前提实际上暗含着科技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的。
  从现实经济的发展来看,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条件、要素的自由流动由此形成的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各发展部门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科技进步的内生机制能够较好的满足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所以其宏观经济理论也能较好的解释其发展演变过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讲,西方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满足生产力平衡结构的特征,符合生产力平衡结构的假设条件。所以本文认为,从生产力以其演变的角度来讲,生产力平衡结构可以作为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的基本假设条件。
  (二)中西基本假设条件的对比分析(宏观经济基本特征分析)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进行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在这一假设条件下我国的基本宏观经济特征为:科技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主要通过投资实现)、市场主体能力相差较大(如工业和农业、知识分子和农民等)、经济结构不平衡等。这些说明我国的经济情况客观上完全不满足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也达不到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果。而在发达国家中,可以认为生产力平衡结构是研究其之基本假设前提,其基本宏观经济特征能够基本满足市场条件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竞争主体能力相当)、经济结构均衡发展、科技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内生机制使得产业链中的各个部门都能受益)等。
  下面则从两部门的情况说明发达国家生产力平衡结构的存在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图2③ 给出了1971—2001年间主要大国的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比较的散点图,我们发现发达国家农业(低端部门)劳动生产率甚至比工业(高端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要快。这说明发达国家高端部门和低端部门结构发展相对协调,即其生产力结构相对发展平衡,与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农业部门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部门的发展。
  F10RA14.JPG
  图2 各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比较
  (三)分析结论
  我国基本经济特征和发达国家的不一样,必然意味着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假设前提二者不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这将影响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我们认为只有从生产力结构及演变特征去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本质特征这一点出发,才能真正提出并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的产生、形成的客观性及其演变规律,才能正确认识西方经济理论对于我国经济改革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可借鉴性,从理论上提出解决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可行政策。而对于西方经济理论,我国的基本经济特征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的假设条件,所以不能完全参照西方经济理论提供的方法和对策对待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问题。
  三、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假设下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对象、方法的确定
  前文已经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宏观经济研究的假设条件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那么也必然导致进行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和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的不同。
  (一)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问题
  生产力结构不平衡发展是我国最基本的宏观经济特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备的基本体现。在这一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与结构及其关系则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般来讲,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的竞争水平,而我国生产力不平衡即为多元化的格局将会形成多元的竞争市场。如果把不同生产力水平市场进行竞争,那么竞争是不平等的(竞争起点不同),比如工业和农业(高端生产力部门和低端生产力部门);而在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投资等要素流向高端生产力部门(单一的流动而不是所谓自由的流动),从而带动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低端生产力部分则难以吸引到投资等资源,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总体经济的发展。
  在生产力多元化状态下我国宏观经济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投资等要素的不平衡流动(主要流向高端生产力部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特点造成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产业结构特点,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严重,甚至导致局部经济过热,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2)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不足。正如我们前面分析,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我国的技术进步方式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为主,在这种方式下,投资量大、见效快是投资引进技术行业的特点,加之我国低廉的人力资本等,会使得投资主体短期内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主观上更加愿意引进技术(简单重复建设)。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在这种技术进步方式下,微观主体缺乏创新动力,那么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技术进步的方式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同时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程度不高,如表2所示。消化吸收水平较低以及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必然造成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是依赖引进技术。
  表1 1991—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
              1引进技术支出(亿元)         2消化吸收支出(亿元)             1/21991                 90.23                    4.06                      22.224141992                116.06                    5.4                       21.492591993                192.84                    8.71                      22.140071994                275.7                     9.7                       28.422681995                 —                        —                          —1996                322.05694               13.63685                    23.616671997                236.48486               13.56251                    17.436661998                130.2428                 6.43748                    20.231951999                 35.958                  4.11763                    8.7326932000                207.54592               18.12566                    11.450392001                106.87612                6.65498                    16.059572002                 84.315                  5.4091                     15.587622003                 96.6417                 5.3515                     18.05881

  资料来源:国家科委《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隐患。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投资的特点和技术进步的机制,形成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面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这种简单投资、缺乏原发技术的情况下形成的增长方式存在严重隐患。
  如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却只有0.4,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高出了国外先进水平的1O倍。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资源,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省市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以浙江省为例,2003年,该省以22%的电力增长、38%的投资增长换来了14%的GDP增长。
  (4)社会结构失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大部分比例的人群收入水平很低,这也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较低的本质原因,它既影响总体经济的发展(内需不足),也是最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的不利因素。据统计,我国城市中1O%的居民占有45%的城市财富,④ 200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了1O.7倍。
  从本文分析的问题来看,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结构性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从本文的分析中看,西方经济理论主要研究生产力平衡结构下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注重研究市场下平等竞争问题,强调宏观经济的市场经济基础,所以从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而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经济问题除了平等竞争问题外,主要是不平等竞争问题即高端和低端生产力之间的竞争问题,强调市场经济下不平衡结构发展问题,也就是结构性的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市场经济,总量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将受到相当的限制,应该侧重结构分析方法的使用。
  而本文所强调的结构分析方法并不仅仅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而是针对生产力多元化状态下宏观经济问题的“生产力结构分析方法”,生产力结构分析方法不仅包含了一般经济学意义的结构分析的涵义——经济系统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还特别指出了对我们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结构多元化特征下不同层次、不同竞争水平的市场间结构(高端生产力与低端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平等竞争、不平衡结构发展的分析。而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解决,必须在充分重视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经济制度安排,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去解决。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也会由于生产力多元化状态下宏观经济问题的性质及内容的改变而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相应于西方经济学多强调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总量、间接调控手段,本文认为要采取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发展相一致的结构性的调控手段,即总量手段调控方法将会更多的被结构调控方法所取代;对于高端生产力市场和低端生产力市场应采取不同的调控方法和手段;对于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应采取强制性、行政性手段进行调控。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项目“五统筹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理论研究”的子课题。
  收稿日期:2007—4—15
  注释:
  ① 参见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假设生产力的“代”是一系列生产力的“级”的集合,从科学技术水平的角度分析,组成一“代”生产力的“级”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
  ② 两部门,即高端部门和低端部门。产业分析主要指低端部门第一产业和高端部门第二产业,地区分析时主要将其分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③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库;两部门指第一产业(生产力低端部门)和第二产业(生产力高端部门);图中数据为两部门的比较增长率,即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④ 资料来源:新华网财经综合报道,《我国居民六大收入差距》。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京72~77F10国民经济管理袁海霞20072007
宏观调控/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结构分析方法
  Methodology/Macro-control/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Research on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acro-control Theo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nomics methodology, the theory object of study,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technique are decided by its given premi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regards the structure of imbalanced productivity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macro-economy, and it also should be the basic premise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theory research. Under this premise, this atticle thinks the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which study on developed country and its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aggregate analysis, have not been suitable for us to explain the macro phenomena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arry on the system of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study, we should choose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aggregate analysis, under the prerequisite-imbalanced structure of productivity.
从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取决于其假设前提,本文认为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我国宏观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也应该是进行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由于中西方理论基本假设的不同,本文认为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应该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这一基本假设条件出发,主要采用结构分析方法进行。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京72~77F10国民经济管理袁海霞20072007
宏观调控/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结构分析方法
  Methodology/Macro-control/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网载 2013-09-10 21:26:59

[新一篇] 中國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構架與創新發展

[舊一篇] 中國宗教的百年回顧與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