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农业建设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都市农业特征
  “都市农业”一词首次出现于美国经济学家艾伦. 尼斯《日本农业模式》(1977年)一书中。此后,随着亚洲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都市农业的研究逐渐深入。到现在为止,虽然都市农业的概念并不明确,但是它的主要特点却为大家所确认。
  (1)都市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它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保存有农地,城市形态和农村形态浑然一体。因此,农业应作为城市功能开发和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
  (2)都市农业强调对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生态功能的整体开发。它把提高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以及兴办绿色农业工程,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结合。
  (3)从本质上说,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它的重要特点是现代化,即利用大都市的现代机械、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武装农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4)都市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 在市场竞争中,它通过高科技投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减少中间成本,通过开发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都市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它采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和发展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农业工程,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上海都市农业虽然处在孕育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2.1  涌现出一批集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形式,与过去只注重经济功能相反
  它们利用上海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双休日的条件,发展融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形式。如洞泾镇花桥村成立“花之桥农庄”,发展集度假、垂钓、体验农家生活、游乐、购物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集生产观光于一体,1997年接待国内外宾客10万人次,营业收入颇为可观。
    2.2 绿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
  上海农业生产不仅注重经济效益,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仅在崇明县,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候鸟保护区、国家级绿色食品园区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其中崇明绿色食品园区已基本形成无公害的管理网络,申报绿色食品7种。目前崇明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市的20%。
    2.3 现代化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199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上海在浦东孙桥、闵行马桥、宝山罗店、东海农场以及南汇新场等五处试点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a的五套一流的自控温室工程,采用无土栽培,其温度、光照、施肥等均由电脑控制。以浦东孙桥为例,现代农业开发区占地4km[2],主要生产甜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其种子均由国外引进,在由荷兰引进的3ha自控玻璃温室中进行培育, 产量和产值比露天作业的蔬菜生产高出10倍以上。据悉,浦东新区管委会最近决定将其面积由4km[2]扩展到9.5km[2]。并将强化区内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功能,以开发区为基地,用高科技辐射浦东农村地区,带动其发展。
    2.4 竞争力不断加强
  农业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一家一户生产为主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的集约型农业转化;农业经营形式由产销脱节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至1996年,上海已建成商品粮规模化生产基地50万亩,市级常年蔬菜基地19万亩,水果生产基地50万亩;万头以上养猪场74个,10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场105个。产业化经营方面,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日趋成熟。它们以“龙头企业+农场”或“龙头企业+农户”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上海青浦大盈肉禽联合总公司独创“一头挑农户,一头挑市场”的扁担模式,利用本身菜篮子工程龙头企业独有的技术加工和销售网络的优势,用契约的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户养鸭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指导、防疫治病直至加工销售等服务,形成了优质肉鸭从养殖加工销售直至种禽饲料的产销一条龙衔接的产业化运作体系。1995年,该公司实现产值8000万元,完成利税608万元,成为全国养鸭行业的排头兵。1998年7月,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列为全国产业化示范点。
      3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土地面积逐年递减,土壤质量下降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上海人均耕地仅0.34亩,而且随着“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建设,交通用地、工业转换、房地产开发用地占用了近郊大量农用土地, 仅“八五”期间, 上海耕地累计减少50万亩。在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同时,其质量也在下降。据调查由于传统有机肥投入逐年递减,土壤有机质的年亩亏损量达12kg,钾元素年亩亏损量达9.51kg。同时,周围工业的发展影响了农业水、土、气环境。这些对于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个制约因素。
    3.2 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70—80%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高级农技人员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支柱。然而据报道,未来5年内,本市现有500名高级农技人员70%将步入退休年龄,而后继者群体尚未形成。其次,广大普通农业劳动者是科技兴农的实践者,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海市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8.5%, 且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学历更低,文盲半文盲为全市平均数的2倍以上。 这样的文化程度显然对都市农业的生产销售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是一个制约条件。
    3.3 都市农业的整体功能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气候,特别是农业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市60 岁及其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11.4%;据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30年将达360万人,占总人口的32%。 如何帮助他们安度晚年,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上海有200多万少年儿童, 占总人口的近20%,他们生活在城市环境中,不能亲近自然,也体会不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如何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自觉保护环境将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上海至今没有为老人开设的农业园地,也没有让小孩子体验农民生活的农业形式。农业的社会生态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4 都市农业的功能分布与城市居民的需求相背离
  上海现有常住人口1300多万,其中市区900多万。 然而现有都市农业主要分布在距离市区较远的郊区。如绿色农业主要在崇明、宝山、南汇,全部在外环线以外。高科技农业以15ha自控温室工程为代表,分布在南汇、闵行、宝山、浦东以及东海农场,只有浦东孙桥在外环线以内靠近外环线的地方,其余均在外环线以外。绿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兼有观光休闲等功能,然而其远离市区,往来不便,市民只能望农兴叹。
      4 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4.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科技。根据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种子培养上抓好种苗种畜优化繁育体系为主的高新技术生产体系;在农业设施上,要加快消化吸收国外引进的15ha现代化温室工程技术并加以推广。二是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上海高等学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加速培养农业专业高级农技人才;充分利用本市各区、县、镇的农业学校(如市电大职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养普通的农业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市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让农业人员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4.2 调整农业内部比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 积极开发农业的社会、生态、教育、经济功能
  世界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东京,都市农业盛行,其经验很值得借鉴。东京都市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银发族农园、农业农园、农村留学、体验农业、民宿农庄、观光农业、自然修养村等。其中银发族农园专为65岁以上退休老人开设,主要是让老人体验耕种收获的喜悦,在大自然中安度晚年,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农村留学是市民把子女送到农村就读中学或小学,也有的在暑假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与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一方面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忍朴实健康有正义感的性格,另一方面农家可以从照顾小孩、提供小孩住宿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农业农园即在公园内种植蔬菜水果等,进入农业农园的人既可以品尝农产品,又可以在公园中游憩,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成一体。上海是一个正在步入老龄化的城市。银发族农园正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其次,发展农村留学、体验农业等可以发挥都市农业的教育功能,培养小孩劳动光荣的观念,同时树立大家的环保意识。另外,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集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形式,如农业农园、观光农业、民宿农庄等,既满足市民接近自然的需要,又可以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4.3 规划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 加强靠近市区地域的都市农业发展
  上海都市农业应根据距离市中心远近的不同布置不同功能的都市农业形式。在中心城市的隙地农业区以及外环线以内的近郊农业区,以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着重发展占地较少的设施化园艺化和观赏性农业,以生态性和生活性为主,为市民提供优美自然的休闲游乐体验场所;在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常规农业为主,加强农业经济功能的开发,着重搞好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加紧实现农业产业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以发展绿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为主,成为绿色食品供应地。同时,以其水清气清无噪音的良好环境,成为令都市人流连往返的旅游福地。此外,要明确上海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近期要加强靠近市区地域的都市农业的建设,满足人们接触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至整个市郊。
    4.4 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切实保护农业用地, 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要保护现有耕地,尽量少占用农地,并有计划地开发沿海滩涂,以保证都市农业发展必须的土地资源。上海市滩涂资源非常丰富。长江径流每年带着近5亿t泥沙下泄,约有50%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沉淀沉积,为上海市沿江滨海滩涂的发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来源。80年代末,上海市沿江滨海潮间带就有吴淞零米以上滩涂103万亩, 且仍在不断淤涨扩大之中。对滩涂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无疑是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必须土地资源的重要保证之一。其次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一是要鼓励人们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要予以处罚,鼓励人们开发生产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工程,在远郊建立较大面积的森林公园、绿色食品园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收稿日期:1999—01—11
经济地理长沙83~86K91中国地理袁瑞娟/黄威义20002000与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上海农业将朝着都市型农业方向迈进。本文从都市农业的特征出发,以典型事例说明了当前上海都市农业的状况,探讨了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都市农业/上海/政策建议袁瑞娟、黄威义,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上海 200062 作者:经济地理长沙83~86K91中国地理袁瑞娟/黄威义20002000与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上海农业将朝着都市型农业方向迈进。本文从都市农业的特征出发,以典型事例说明了当前上海都市农业的状况,探讨了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都市农业/上海/政策建议

网载 2013-09-10 21:25:37

[新一篇] 一部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力作  ——評《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

[舊一篇] 不會共人 難以共事——從中西文化差異看中國企業的管人技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