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诸形式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一
  哲学改革近二十年来,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成果是: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传统提法牢固地位受到了动摇,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论者赞同。有趣的是,这一“动摇”和“变易”最初起始于恩格斯论述本身的可二重理解性;当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时,这一“全部哲学”可理解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以后的所有哲学,也可以理解为仅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究竟哪一种理解更合理呢?这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就其实质而言,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派别,即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派和哲学改革中出现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派。两派都注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是否可划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时,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自然本体论,实践虽然重要,但在本体问题上,由于实践晚于自然,因而不可划归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实质上是实践本体论,自然虽然早于实践,但若没有实践,则自然的意义就无从揭示,因此在本体问题上,由于实践提示了自然的本质,因而可以划归本体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出发,强调的必然是自然界的客观性,由此导致的论述中心必定是对理论认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在这一思维框架里,无论实践多么重要,它也要受唯物唯心之争的制约,即实践活动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这样一来,实践就被限制在认识论之内,实践的主要功能是对理论之唯物唯心的检验。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强调的必然是实践的能动性,由此导致的论述中心必定是对自然界的主动改造和被动适应之争。在这一思维框架里,即使自然界具有无可怀疑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但此时已成为人们如何实际作用的对象,即对自然界,是持主动作用的实践态度,还是持被动适应的直观态度。这样一来,实践就突破了认识论的领域限制,并因为作为本体论之基本成份的自然界已被置于作用改造的对象的地位而成为本体论的重要成份。
  更进一步地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出发,由于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因而必然坚持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与自然界相对应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样一来,顺理成章地,哲学基本问题就必定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如此,而且此后的一切哲学都是如此。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出发,由于强调的是(人的)实践的能动性,而能动的实践必定应有一个实际作用的对象,由此就事先确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因而不再着意坚持自然界的第一性;同时,与自然界相对峙的意识也回归于人自身,成为人脑的属性,以人为载体而发挥其能动性功能。这样一来,同样顺理成章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不再是哲学基本问题,至少它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
  由此可见,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才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的确定所坚持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贯提法受到质疑。如果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那么,世界哲学史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或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内容已发生改变。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如果说哲学史并不仅仅停留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而是在未来的时期还要向前发展,那么,哲学基本问题或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还将发生变化。这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是哲学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永无终止的哲学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的。
      二
  确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形式,并不意味着哲学基本问题没有自身的一般内容。如果说任何问题都是一个矛盾,那么哲学基本问题所要解决的就是哲学中最基本的矛盾;而任何矛盾都由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组成,为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构成哲学中最基本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而人的思想和活动实际上是人对周围现实世界的思想和活动。如果说人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认识和利用现实世界的规律性而使现实世界的变化符合人的愿望,那么,现实世界的当前状况就显示出人对现实世界认识和利用的现有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自身存在状况所达到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就哲学研究人的思想和活动而言,由于人和世界须臾不可分离,人和世界就构成了哲学中最基本的矛盾关系,因而,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但是,宗教和艺术也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也是以解决人应怎样处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为研究中心的。这样一来,哲学、宗教和艺术同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当作自身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不就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了吗?
  情况并非如此。虽然哲学、宗教和艺术都在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但是解决的方式大不相同。概括地说,这种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三者对问题反映的方式不同。哲学是以概念、理论的方式来反映和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宗教则是以神灵、神秘的方式来反映和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的。宗教是一种神启训诫,因而它是神(秘)性的。艺术的反映形式则是感性、形象的。其次,三者所获取的直接对象不同。由理论结论组成的理性哲学直接获取的对象是规律;由神启训诫组成的神(秘)性宗教直接获取的对象是信仰;由生动形象组成的感性艺术直接获取的对象是美感;最后,三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不同。哲学的追求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人的存在状况取决于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作用的水平一样,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取决于人与周围世界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或相互的对象化活动。首先,人要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是求真的活动;其次,人在社会的自由活动不能妨害他人,这就是遵善的活动;再次,人要以艺术的方式美化人的生活,这就是审美的活动。由此可见,哲学所最终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真、善、美的统一。宗教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劝人行善,让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此宗教的追求可以归结为善。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让人从美感中领悟人生,因此艺术的追求可以归结为美。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说哲学、宗教和艺术同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当作自身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是唯有理性的哲学对此问题的解决以真、善、美的统一为己任。这就是说,哲学对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是最全面最普遍最具彻底性的解决,宗教和艺术只解决了此问题的一部分。由此即可得出这一结论: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只能成为能够全面解决它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就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
      三
  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表达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形式。由于人和世界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所持的方式和态度也就有所不同,反映到哲学中来,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也就呈现为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
  就哲学的发展及未来的可能性来看,哲学基本问题之人和世界的关系可呈为三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人们能否认识这个世界,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可称为认识论哲学。认识论哲学阶段的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恩格斯恰当概括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此时由于解决的是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而认识是由人的意识、思维来进行的,因而人和世界的关系转换为思维和存在(即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并使人在这一活动中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途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可称为实践论哲学。实践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此时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对周围世界的能动改造,人要改造世界,必须拥有主动性,而人的主动性只能通过拥有此种属性的意识才能获得,因此认识论哲学中脱离人身而与存在相对立的意识就在实践论哲学中回归人身,成为实践的人的属性,并成为实践的人所拥有的主动性的源泉,此时之实践和存在的关系其实是实践的人和存在的关系。如果比照恩格斯的做法,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实践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质,因而也是本体论问题。此一问题的提出,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哲学中形成的早于人外于人并且远离人的自然界是世界的本体的看法的不满,而认为自然界的本质在于其是人作用和改造的对象;正是在人的作用和改造即实践活动中,自然界的意识才显露出来,因而(人的)实践才是世界的本体。其第二方面说的是实践活动对人自身有何意义,因而是价值论问题。此一问题的提出是出于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所导致的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征服的意义判断,人的实践活动究竟仅仅是为了攫取物质财富还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对本体论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改造自然的实践派别和旧唯物主义的被动适应自然的直观派别。对价值论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开人之改造自然的全面发展观和盲目物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终结者和现代哲学的开启者。在近代形成的主客二分和主征服客的观念模式基本上涵盖了这三种哲学。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改造之人的自由发展说的价值观,但由于社会的阶级分裂和意识形态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观念未能得以充分张扬和重视,因而现代以来,实践改造学说竟演变为工具理性主义,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新的现实,哲学应当如何解决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如果对关注这一问题的后现代哲学众多流派作出深入分析,似可发现,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则表现为生活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人以一种有益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态度来对待周围的现实世界,因而此时的哲学也可称为生活论哲学。如果比照恩格斯的做法,生活和存在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第一方面说的是生活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根本,因而依然是本体论问题。此时所说的存在是实践论哲学阶段已由人作用和改变了的存在,它有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成就,也有着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在盲目物欲观的影响下,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危及了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克服这一不良倾向,在人的生活和实践行为之间,必须确立以人的生活为本的生活本体论。其第二方面说的是为了确保人的正常生活,人应以合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世界,因而是道德论问题。如果说人的周围世界可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部分,那么,人对自然界的合理态度就是生态自然观,即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的活动以不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为限,而人对社会的合理态度就是人际和谐论,即人与人之间以宽容的心态、通过对话克服封闭和对抗、达到沟通和理解,实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状态。对本体论问题的不同回答,出现了人之生活世界观和物欲世界观之争。对道德论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自然观方面,出现了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价值主义之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出现了文明融合论和文明冲突论之争。
  由是观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形式及它不同的具体形式很好地表达了哲学基本问题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那就提示着人类:随着哲学基本问题表现形式的改变,人类就要努力去解决与现实世界所形成的新矛盾。
      四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之人和世界的关系表现形式演变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值得认真留意的现象。
  首先,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演变中,本体论的变化是其演变的关键。本体论的变化显示了本体论的存在,而三种形态的哲学中本体论的存在,证明了本体论对哲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反过来也就是说,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现代哲学伊始,来势很猛的逻辑实证主义打着“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反对哲学中本体论的存在,但是后来的势力更强的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却作出了“本体论承诺”,回过头来承认哲学中不可没有本体论。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亦有部分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在于其实践的思维方式,不研究也不需要甚至反对本体论问题,但是实践本体论的提出,其强有力的根据却使反对者无法“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哲学本体论不但是存在的,更重要的它还变化着,正是本体论的变化才引起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化;甚至可以这样说,有了什么样的本体论,才有了人所要解决的什么样的问题,由此才形成什么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确定下人对周围世界所持的什么样的态度。本体论的变化决定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化,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化中,可以窥见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作用之适应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前进性序列发展。
  其次,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演变中,每种形式的哲学基本问题所研究的成果都成为下一种表现形式的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自然前提,它虽然在下一种表现形式的哲学中继续发生作用,但已不是下一种哲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其最后的成果是确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人的)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之所以发生,就在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思维去作用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正确的认识结论的获得,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反映自然界自身存在的性质。到了实践论哲学阶段,认识论哲学的这些成果就成为实践论哲学的前提,在实践论哲学阶段,其最后的成果是确定了实践是人的本质或人的存在方式,人们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不但让世界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而且人也在实践活动中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了生活论哲学阶段,实践论哲学的这些成果就成为生活论哲学的前提,生活论哲学研究的是以人的合理生活为座标去调节人的实践行为,纠正在物欲观影响下人的实践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最后,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演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特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它一方面结束了以黑格尔的思辨认知为代表的认识论哲学阶段,另一方面又克服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被动性,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的实践论哲学阶段,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实践唯物主义不但注重实践的人对周围世界的能动改造,而且还揭示了人之实践活动的价值趋向性,即人的实践活动并不仅仅为的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重要的是在这一活动中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就要求人的实践活动或实践结果不能有碍于这一目标,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内在地含有维护生态平衡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底蕴。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论思想已延伸到生活论哲学阶段,甚至是生活论哲学的内在深层的基线。在当前世界哲学从实践论向生活论的转向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就是深入地研究、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思想,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哲学接起轨来,发挥其调整人类生活的积极的影响力。
现代哲学广州21~25B1哲学原理朱宝信19991999朱宝信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卫生学校 作者:现代哲学广州21~25B1哲学原理朱宝信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21:25

[新一篇] 論哲學基本問題

[舊一篇] 論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