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Abstract] During recent years,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in the study of fuzzy linguistics,much of which,however,is restrictedto the enumeration of fuzzy linguistic phenomena,and which lacks adequate theoretical support.The present paper,based on a review of what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area,adduces some new conceptions and tentative idea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thcoretical framework of fuzzy linguistics and exploring its applications.
  * * *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提出了着名的模糊理论,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修辞学等。
  在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第4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随后,伍铁平先生相继撰写了20余篇论文,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学者也先后撰文探讨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学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研究:模糊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和语言模糊性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
   1.语言模糊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模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下列八个方面:
   1)模糊性与歧义性等概念的区别
  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就得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模糊性。因此,确定模糊性的特点,把它与歧义性、概括性、多义性、交叉性等区别开来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歧义与模糊”(R.M.Kempson 着,孙秋秋译,《国外语言学》No.3,1983),“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等的区别”(伍铁平,《语文导报》No.1,1987),“简论词的模糊性、概括性和特指性”(俞如珍,《外国语》No.2,1993)等。在这些论述中,国内外学者认为,模糊性就是指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特性,它与歧义性、概括性、多义性等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人如Kempson等将概括性、歧义性视为模糊性。
   2)模糊语言与模糊言语
  正如索绪尔通过对人类言语活动的观察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一样,有的学者也提出了模糊语言和模糊言语这对概念,如王希杰的“模糊理论和修辞”(《修辞学研究》第2辑)、蒋有经的《模糊修辞浅说》(pp.13—16)等。他们认为,模糊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语言的模糊性,后者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言语则是指语言表达中的模糊现象,语言运用中人们可以明显觉察到的那些没有具体含义的话语,是个人在交际活动中的产物,不属于同一语言社团的所有成员。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模糊语言是产生模糊言语的基础,但是模糊语言却不一定都表现为模糊言语,非模糊语言也能够构成模糊言语。
   3)模糊限制语
  所谓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事物弄得更模糊的词语”[①a]。它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因此,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并得到深入仔细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有: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al of Fuzzy Concepts (C G. Lakoff,1972),Hedges and Meaning Criteria(G.Lakoff,1973),Vegueness and Hedging (W.Glyean,1986),“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何自然,《外国语》No.5,1985),“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取消性”(孙建荣,《外语教学》No.2,1986)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界定原话变动的范围,如sort of,somewhat,more or less,about,approxlmately,roughly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即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而使其肯定语气趋向缓和的词语,如probably,I'm afraid,presumably,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等。在这些模糊限制语中,据英国语言学家Lou Dubios的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bout。(2)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a)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逻辑语义范畴,它可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如:A robin is a bird.(真);A robin is sort of a bird. (假)。b)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其语用功能是使说话者得以遵守礼貌原则,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条件下尽量避免说话武断,如:I’m afraid I can't be here tomorrow.c)模糊限制语的消极语用功能。
   4)模糊与精确的相互转化
  模糊同精确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模糊是可以向精确转化的,如“长——短”是一对模糊概念,“长期——短期”、“长篇——短篇”也是模糊概念,但是“长波——短波”却是精确概念,这是因为前者被人为地规定为“波长为3000米到30000米的无线电波”,后者为“波长10米到50米的无线电波”。相反,在另一些情况下,精确也可向模糊转化,如“咫”是古代长度名,周制8寸,合现在市尺6寸2分2厘,“尺”则为10寸,两者本是表达精确概念的,但它们合在一起使用即“咫尺”却变成了一个模糊概念,如“近在咫尺,远在天边”和“咫尺雪山路,归飞西海隅”(杜甫)。这方面的研究可参阅伍铁平的“论语言中精确和模糊的相互转化”(《百科知识》No.121984),么焕艳的“论语义的静态模糊与动态模糊”(《辽宁教育学院学报》No.2,1988)。
   5)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与异差性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中的客观属性,因此,在不同的语言中它首先表现为共性,如英汉语中的时间词(包括季节词)、年龄词、颜色词、温度词、味觉词、相对性形容词(大——小,新——旧)等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模糊性,这是它们的共性;在另一方面, 英汉语中某些词的模糊性却表现出差异性,如汉语中的数词“三”、“九”除可以表示精确的数目外,还可以表示“多”之意,但究竟多到什么程度,这是不精确的,即模糊的,可是英语中的“three”“nine”却没有这种模糊用法;相反,英语中的:“twenty”“a hundred and one”“a thousand and one”可用来表示模糊概念,具有“多”之意,但汉语中的“二十”、“一百零一”、“一千零一”却无此意。由此看来,英汉语中的模糊性也存在着差异。
   6)模糊语义的定量分析
  语义的模糊性表现为语词与它所概括的对象之间联系的模糊性。因此,用模糊集合定量描述模糊词的语义是适当的。查德首先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对模糊词语的语义进行定量分析,并创立了“定量模糊语义学”(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这种定量分析法,即模糊集合论法,就是把自然语言中的模糊词语(如年龄词、颜色词)看作一个模糊集合,并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通过模糊集合的有关运算,对自然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模糊语义进行定量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可参阅国内学者石安石的“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中国语文》No.1,1988),《语义论》(商务印书馆,1933),杜厚文的“模糊语义定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No.1,1995),苗东升的《模糊学导引》(pp.100—120)。
   7)模糊言语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防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却需要大量的模糊言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语义学引论》中文本,p.355)。模糊言语的语用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1)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
  美国洛杉机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J.A.Goguen 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①b]的确,像大纲、简介、简报、摘要等就起这样的作用。它们记叙都很简略,具有模糊性,但传递的信息却颇多。
   (2)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似乎有悖于模糊性的特点,但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它们才显得更准确,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3)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受话题、语言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运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如官话中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就是模糊的言语,其功能就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给言语交际双方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
   (4)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
  政治、外事活动中大量的模糊言语,其作用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特别是针对一些刺激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言语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有时,运用模糊言语完全是出于对礼貌原则的考虑,这对于交际双方都是有益的。
   (5)使言语表达更生动、形象
  文学语言离不开语言的模糊性。 正如法国着名诗人马拉美(S.mallarme)所言:“过份精确的意义会使你那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Ullmann,1962:117)。
   8)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模糊性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之间还存在着分歧。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主要持下列几种观点:
  (1)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晰性。
  (2)人类语言的概括性。
  (3)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以及语境的变化。
  (4)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
  这方面的论述可参阅李晓明的《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以及王红旗的“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山东师大学报》No.1,1993)。
   2.语言模糊性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
  除对语言模糊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外,中外学者还探讨了语言模糊性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语言的模糊性与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包括修辞学、翻译学、语言教学、人工智能等)。
  晁保通的“语音模糊性初探”(《外语教学》No.4, 1988)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语音模糊性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及其功能和意义。伍铁平的“语言的模糊性和词源学”(《外语教学》,No.1,1986)与“模糊理论和词汇学”(《中文自学指导》No.1—2,1987)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语言的模糊性与词源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模糊构词理据等诸多问题。他说:“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没有词的模糊性,在语义方面简直就无法进行词源探源”。梅立崇的“模糊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研究》No.1,1993)从词类之间、语法层次之间对汉语语法的模糊性进行了探索。陈治安和冉永平的“模糊限制词语及其语用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No.1,1995)利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对模糊限制词语进行了语用分析。王希杰的“模糊理论和修辞”(《修辞学研究》第2辑),伍铁平的“语言的模糊性和修辞学”(《南京外语学院学报》No.1,1986)将模糊理论运用于修辞学, 探讨了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之间的关系,为模糊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范守义的“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中国翻译》No.4,1987),穆雷的“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外国语》No.2,1991)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利用查德的模糊理论,将模糊数学的方法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使人耳目一新。马谷城的“语言的模糊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山东外语教学》No.4,1990)尝试性地探讨了怎样启发学生利用推理、想像、分析、比较、鉴别和判断去捕捉模糊言语的深层信息的教学方法。伍铁平的“论人脑同电脑的‘思维’、自然语言同电脑‘语言’的区别(《北京师范大学学报》No.4,1993)利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语言的模糊性和电脑及其“语言”的精确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该文中,他引用了J.A.Goguen教授的一段话:“我们必须至少在语言交际方面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模糊不仅对人类来说比较适合……,对机器(指机器人)来说,实际上也更为有效。”这些论述充分证明了自然语言同电脑“语言”的区别,已成为当前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门学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和术语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No.8,1991)研究了术语学中的模糊现象,如术语和非术语之间的模糊性,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等。他的“语言的模糊性和词典编纂”(《辞书研究》No.3,1984)以及吴世雄、陈维振的“语义模糊与词典定义”(《外语学刊》No.2,1994)用众多的实例阐述了将模糊概念引入词典编纂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使我们在该模糊的地方不必去下精确的定义。对于完善术语的定义,推动词典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模糊语言学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模糊语言学研究仍处于摇篮时期,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发现有下列主要问题:
   1.模糊性的定义
  模糊性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S.Peirce 于1902年给模糊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Ballmer & Pinkal,1983:2)。A.Marty在其《对普通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p.52)中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Max Black在《语言和哲学》(p.31)中写道:“……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查德说:“模糊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点属于集合的不确定性,而是从属于到不属于的变化过程的渐进性”(苗东升,1987∶28),他用O(不属于)和I(属于)的渐变来表示。R.M.Kempson在《语义理论》一书中将词的模糊性分为四类: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项意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他实际上已将词汇意义的概括性和歧义性视为模糊性。王希杰先生《模糊理论和修辞》一文里甚至指出多义词是“语言的模糊性的一种表现”,“同音词、同形词也应看作为模糊词”。卫志强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学既然以查德的模糊集论为基础,那么,原则上应以查德对模糊所下定义为依据。另一方面,既然‘模糊’一词就相当模糊,那就也应该允许各家根据自己对‘模糊’这一概念的理解去进行探索。”
   2.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尚处年幼阶段。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如何?国内外学者还未专门加以论述。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模糊语言也包括模糊言语,其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与语言学相关的众多领域,如语言教学、翻译学、人工智能等。但有的学者认为,只有模糊语言才是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而模糊言语是模糊修辞的研究对象。因此,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学术界中还存在着分歧。
   3.语音、句法结构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不但表现在语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语音、句法结构方面。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而对语音、句法结构的模糊性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国外虽有学者打出了“模糊语法”(fuzzy grammar)的旗号,如Lakoff认为所谓“合乎语法”与“不合乎语法”只不过是程度问题,这就是模糊性。但强调模糊的结果是再没有语法理论,没有语言科学而言,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4.概念意义的模糊性
  词义既包括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也包括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因此,研究词义的模糊性不但要研究概念意义的模糊性,也要研究联想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的模糊性。已有的着述大都局限于前者的研究,而对后者却很少谈及。
   5.模糊现象与理论分析
  近些年来我们在研究语言的模糊性时,多注重列举模糊现象,而缺乏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分析语言的模糊性,以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6.跨学科研究
  虽然有较多的文章探讨了语言的模糊性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言语交际学、修辞学、翻译学、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机器人学等,但这些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跨学科(指模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研究还指望进一步深化。
   设想与展望
  为完善模糊语言学的理论,促进模糊语言学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此提出新的设想,以期同各位学人共勉。
   1.设想
   1)构建该学科科学的理论框架
  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全面构建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完全必要的。譬如,确定其学科性质,明确其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这对于模糊语言学的健康发展都是不 可或缺的。
   2)模糊性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语言的模糊现象纷繁复杂,因此,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1)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语音、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模糊性,概括其规律性的东西,使其形式化、定量化。
  (2)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模糊性,把握语言模糊性的动态和静态特征。
  (3)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模糊性,既要研究“素”(etic)的模糊性,也要研究“篇章语义”的模糊性,因为“研究素与素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已成为美国当代部分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①c]
  (4)运用语义学中的理论方法,如“语义场理论”、“语义成分分析”等, 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分析,这对于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5)借助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等探讨模糊性同语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模糊性的根源。
  (6)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分析。新近由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而成的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在国外风起云涌。尤其是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诞生,更为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3)探讨模糊理论的应用前景
  理论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强调模糊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运用,这不但可大大促进像翻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模糊语言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反过来会对模糊语言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注重其成果的运用,模糊语言学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展望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与发展,科学界传统的观念已逐渐受到新的科学方法论的冲击,许多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其中模糊语言学便是这一形势下的产物。
  近些年来,模糊语言学已引起各学科专家的广泛兴趣。在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模糊控制、文学分析、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机对话必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但模糊思维是人脑的一大特点,要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模糊思维,达到能够进行模糊判断、模糊分析和模糊推理的水平,必须依赖于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因此,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模糊语言学将会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会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Aitchiscn,J.Words in the Mind.Basil Blackwcll,1987.
  Ballmer T.& Pinkal,M.(ed).Approaching Vaguenes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1.
  Burns,L.C.Vagueness:an Investigation into Natural Languages and the Sor ites Paradox.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crs,1991.
  Copilowish,I.M."Bcrder-line Cases,Vagueness,and Ambiguity".Philosophy of Science,Vol.6,1939:181-95.
  Kempson,R.M.Semant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Khatchadourian,H."Vagueness".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12,1962:138-52.
  Lakoff,G."A note of Vagucness and Ambiguity".Linguistic Inquiry I,1971:357-59.
  Leech,G.N.Semantics. Pcnguin,1985.
  Lyons,J.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Skala,H.J.,et al.(eds.).Aspects of Vagueness.Holland: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4.
  Ul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Basil Blackwell,1962.
  陈国权,《知识工程中自然语义的模糊表达》,科学出版社,1989年。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年。
  苗东升,《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
  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卫志强,《当代跨学科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北师大油印本。
  (联系地址:630715 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①a 参见 Lycan,W.G.Logical Form in Natural Language,The MIT Pre
外国语沪29-34H1语言文字学陈治安/文旭19971997,1986,p.65.  ①b 转引自Negoita等着,汪浩等译;《模糊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1980年,引言。  ①c 参见《现代外语》1991年第4期第68页。       作者:外国语沪29-34H1语言文字学陈治安/文旭19971997,1986,p.65.  ①b 转引自Negoita等着,汪浩等译;《模糊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1980年,引言。  ①c 参见《现代外语》1991年第4期第68页。

网载 2013-09-10 21:20:17

[新一篇] 梁啟超晚年的文化自覺  ——《歐游心影錄》的思想價值

[舊一篇] 民俗文化與中國古典小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