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治国、用人、交友的重要道德原则,孔子的诚信思想尽管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历代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所大力倡导的“以诚为本”、“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道德规范,对于消除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盛行的虚伪之气和重利轻义之风,培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孔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概括起来,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这种以人之道来实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行为,足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正心于人的道德生活。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 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了輗軏这类枢纽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诸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
  2. 诚实守信是立国之基。做人要讲诚信,治国更离不开诚信。诚如《左传》所云,诚信乃为治“国之宝”。对于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将其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诚信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孔子有句名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其大弟子子贡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个何者为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并再次告诉子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统治者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顺利地管理和领导民众。这表明,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诚信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为政的关键在于诚实守信。孔子对诚信的政治价值的重视,在此表露无遗。
  3. 诚实守信是交往之道。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孔子把它视为与人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信则任焉”。其弟子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就有一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凡此种种,都表明孔子对人际交往中诚信的高度重视。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强调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诚实守信目的在“仁”。孔子的诚信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认为追求诚信的目的是为了求“仁”[2]。“仁”是孔子对各种善的品德的最高概括,也是他整个学说的精髓所在。在孔子看来,各种德行都不过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能够在实践中时时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便是仁。并且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爱人”。为此,孔子主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 诚实守信贵在践行。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规范,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信守承诺。从《论语》记载看,孔子十分强调践行诚信,认为诚实守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中。孔子提出了“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管处于何种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和社会义务。所谓“言必信”,就是要恪守信用;“行必果”,就是履行诺言要果断坚决,不要言而不行,行而不力,拖泥带水。在《论语》中,孔子对力行意识的强调随处可见。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等。孔子始终认为,最有真实感人力量的不是一个人的言语承诺,而是身体力行的品质。他甚至赞叹老天不言而行的伟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谈到榜样的作用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在谈到对人的评价时,孔子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对践行诚信的重视程度。在孔子的思想里,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信守承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能否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判定一个人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和成就事业的基础。
  6. 诚实守信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孔子虽然主张义重于利,但对经济利益并非绝对地排斥。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对于正当、合理的利益追求予以充分的肯定。但于此同时,孔子更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为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由此可见,孔子倡导的是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去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合乎道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诚实守信。《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加饰”的话[3],说的就是贩卖猪羊的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不能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而应遵从诚实无欺、公平买卖的行为规范。
  二. 孔子诚信思想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儒学大家的诚信思想相比,孔子的诚信思想有其鲜明的特点:
  1. 讲诚信不能危及社会整体的利益
  通观《论语》一书,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孔子提倡世人要“主忠信,行笃敬”;另一方面,孔子又反对做子女的告发亲人的罪行。既提倡人们守信用、说实话,又鼓励人们为长者讳。《论语·述而》有这样一段记载: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与吴均为姬姓诸侯,而鲁昭公娶吴女为妻,按照西周礼制规定,鲁昭公之举明显越礼。孔子对陈司败毫不犹豫地隐瞒真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所以陈司败质问他“君子亦党乎?”“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面对陈氏质问时的态度,竟然是相当坦然:“丘也喜,苟有过,人必知之”。透过这一史实,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认为应该为国君避讳的,即所谓为尊者讳,但同时又不认为这种隐瞒是非之行是对的。所以只好“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实际上,这正是孔子在面对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产生矛盾时的复杂心态的一种反映。作为宗教性私德的“信”,在社会实践中,必须让位于社会性公德。所以孔子认为,为尊者讳即使背离了宗教性私德的信,也没有违背诚信的最高原则[4]。这表明,孔子所提倡的诚实守信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宗教性私德,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诚实守信;但作为一种社会性公德,诚实守信不能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如果使用不诚实的手段可以使天下安宁、家国昌盛,这个选择并非必须摒弃。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服务于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诚实守信也不例外。
  2. 缺乏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一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其道德理念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对历史事件参与者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上。他不是通过着述立说来刻意构建一套理论体系,并以之来改变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等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来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今天也只能通过他的“片言只语”来体会和挖掘他的诚信思想。从现有资料看,孔子的诚信思想散见于相关的文献中,它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的诚信思想是一种对诚信的道德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并非逻辑的归纳。如前文所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就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之上的政治箴言,至于为什么“民无信不立”,“信”的内涵是什么等,孔子并没有作出详细的[4]。对诚信思想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孔子诚信思想的一个显着特点。
  3. 以“忠”、“信”为诚信思想的主要载体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思想都是通过一定的词语来表述的,诚信思想也不例外。据有关学者研究,先秦诚信思想的基本载体有四,即“诚”、“信”、“欺”、“诈”,而孔子对其诚信思想则主要通过“信”、“忠”、“忠信”四字来体现。有资料显示,《论语》中共出现“信”字38次,单个“信”字出现31次,“忠信”出现7次,单个“忠”字出现14次[4]。这反映出孔子的诚信思想的载体主要是以“信”、“忠”与“忠信”为主。
  4. 诚信思想主要集中在“信”
  诚信的基本意义是诚实信用的品行,包含着“诚”与“信”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相互贯通并相互解释而构成一个整体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对于诚信一词,东汉经学家许慎在其所着的文字学专着《说文解字》中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二者互为表里。但严格地讲,“诚”与“信”的规范意义是有差异的。“诚”主要是指“内诚于心”,更多地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主要在于约束自己;而“信”主要是指“外信于人”,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其作用也主要在于规范社会秩序。“诚”一般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多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有学者考证,在战国以前,“诚”与“信”往往单独使用而不是连在一起的[5]。在中国古代史上,生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的诚信思想大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侧重于“诚”,有的侧重于“信”。孔子的诚信思想则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的“信”德方面。在《论语》里,“诚”字仅出现2次,即:“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与“诚哉是言也”,且都是作为副词出现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孔子在对现实的反省过程中,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外在的“信”德方面,而没有更多地从内心之“诚”方面进行反思。
  5. 诚信思想有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如前所述,孔子提倡诚实守信的目的在“仁”,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承担社会责任,消弭当时社会的诚信危机,化解由于诚信缺失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对于如何消弭诚信危机和化解社会矛盾,孔子从“仁”的观点出发,主张仁爱众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弟子们“主忠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并要求统治者“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毫无疑问,孔子的这些思想即是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动荡、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希望统治者大发慈悲,施仁政,行德政,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 孔子诚信思想的现代意义
  透过孔子的诚信思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 诚实守信是获得民心的基本前提
  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是政府存在的必要条件。荀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正由于此,孔子提出“兵”、“食”可去而“民无信不立”的政治治理主张。诚信是政府取得民众信任与支持的根本手段,所以孔子要求代表官府形象的官员“慎于言,敏于事”,“言思忠,行思敬”,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立体完整的诚信政府的形象。孔子的这种诚信观,曾经对秦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皇帝也都出言谨慎,而且“君无戏言”。臣子则往往以“民无信不立”来规劝皇帝信守诺言,如唐贞观年间,大臣魏征就曾上疏唐太宗,提醒他“诚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意义:“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也”。再如明代汪循也说:“诏书已行,颁布中外,岂容不信?《语》曰:民无信不立。民,匹夫也,舍信尚无以自立,况万乘之主,无信何以立朝廷,定天下,一民志乎?臣愿陛下毅然行之”。皇帝也时常以此警语来提醒或告诫百官[4]。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信是任何一个政府取得民众支持与信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古今中外,概都如此。
  2. 诚实守信是国家政治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是国家政权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力量。
  他们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一个政府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其所管辖的区域内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必须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一个政权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取信于民。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只有讲究诚信,重视信誉,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民风的改善,从而为国家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政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失信行为,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地方有的政策难以推行的这一恶果,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诚信对于政府行政的深层次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社会结构的任何层面,社会秩序的任何举措,社会个人的任何言行,都必须与其本性相符,达到真实无妄。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国家政令的推行和社会的治理不无裨益。
  3. 诚实守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要求
  儒家向来追求人格的完美,而完美的人格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要素,诚实守信即其中之一。孔子认为,善人即是信人,他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这里所讲的“成人”,正如朱熹注解所言,是“全人”之意,是一种典范性的人格。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全人”呢?孔子特别提出,若能做到诚信也就可以算是“全人”了。由此可见诚信在人格完善中的重要意义。后来的思想家孟子也十分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他说:“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6]。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4.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诚信对商业经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着名思想家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一书中指出:“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印尼华商巨子李文正也说:“银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钱,而是信用”。孔子诚信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誉至上宗旨的要求是一致的。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行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民无信不立,君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立,商同样无信不立。在经济领域,诚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讲求或者坚持诚信,能够给商家带来或多或少的利益。反之,则迟早会招致事业的失败。近年来不少企业破产的经历表明,诚信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离开诚信,根本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真正发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与弘扬孔子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对于市场经济的早日完善和健康发展的意义显而易见。
  5. 全社会诚实守信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督责
  诚信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诚信体系?由谁来建立诚信体系?在这里,政府的职责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事实上,无论是法律诚信,还是道德诚信,政府都责无旁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政府诚信,社会才有可能诚信。倘若政府不诚信,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必然引发社会诚信危机。当前,诚信危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由于我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加上在新中国建立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一部分人头脑中的道德是非标准发生了混乱,导致诚信资源不同程度地失落和减少。重新建立社会信用体制刻不容缓。孔子关于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倡导和督责作用的主张,对当代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政府大力倡导与督责,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观念才有可能形成。
南方文物南昌133~136B8伦理学魏佐国20072007
孔子/诚信思想/现代/价值
孔子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讲诚信的目的在“仁”,关键在于践行。经济活动中尤其要诚实守信。与孟子等人的诚信思想相较,孔子的诚信观具有较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强调讲诚信不能危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且更多地强调“信”的价值。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促进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南方文物南昌133~136B8伦理学魏佐国20072007
孔子/诚信思想/现代/价值

网载 2013-09-10 21:19:26

[新一篇] 孔子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舊一篇] 存在主義哲學與尼采哲學之關系考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