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8-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荷兰、芬兰、希腊、土耳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学家参加了这次中外美学交流的盛会。与会代表对许多重要论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讨论,述要如下:
1.走向跨文化的美学 东京大学教授佐佐木健一通过希鲁斯的戏剧《坝上鼓手》阐明“放眼人类史诗”这一观念。他提出从长远角度看待人类历史与文明,放眼纵观历史就像看一部史诗。因为这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法国原创戏剧采用日本牵线木偶的形式关注了现代文明的命运。意大利学者马其阿诺集中讨论亚洲美学原理在当代世界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她阐释了东方概念的地理意义与隐喻意义,以及如何在跨学科和跨文化条件下看宇宙与人的活动,最终提出一份新世界美学大纲。汉城国立大学的金明焕教授,用韩国面具舞剧作为一个文化上自我确证的实例,彰显了韩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但其内在意味的可传达性或可沟通性则会超越文化的边界。德国学者卜松山在论及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时,重点指陈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的互动关系。有的中国学者认为,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表现出了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这与传统中国的哲学具有共同之处。反映在艺术哲学或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分析东西方美学相通的同时,有些学者强调指出,中国与西方哲学的相通并不等于一种观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杨义研究员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三种,即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和感悟诗学,其中对“感悟”的解释和翻译引起了中外学者的争论。
2.东西方美学的比较 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实用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在于通过“生活艺术”和“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等概念,坚持艺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强健人的体魄,提高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美学与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发现,近200年来的现代西方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与物种只是人类的陪衬而已。与此相反,亚洲的艺术则常常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势,隐含一种由所有生物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这种东方式的独特意识,会启发人们产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种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美国学者大卫·布鲁贝克在阐述梅洛-庞蒂与东亚美学的关系时,特别指出梅氏美学思想与老子哲学中的相通之处。加拿大雷维德拉·辛格教授在谈到叔本华哲学的生成因素时,深入地揭示了叔氏与印度美学的关系。还有的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东方美学是当代艺术教育理论的渊源,认为与西方教育传统相比,亚洲传统的艺术哲学处在一个主张天人合一的环境之中,中国的艺术哲学尤为如此。
3.东方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 就中国美学而言,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特意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发展与主要成果。来自香港的文洁华博士着意探讨了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体表现的有关论述。来自山东大学的周来祥教授与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主要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等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用详尽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和图片资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国书法对20世纪早期的法国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另外,部分中外学者在讨论自然和生态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这一课题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及其对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中国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4.艺术的当代境遇 斯蒂方·阿特尼分析了中国的书道,阐释了书法的“虚无之境”。在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界,艺术终结论是热点话题之一。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着作最近被译成中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柯提斯·卡特分析观念艺术时指出,观念艺术代表了从客体到观念或概念的转变。观念艺术实际上已成了全球性的事业,在欧洲和北美乃至亚非拉均有重要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将观念艺术看成是在各自背景下艺术全球化的表现。克罗地亚学者艾尔雅维奇探讨了艺术终结的问题。博丹·迪米多克则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与艺术观念。所有这些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全球化语境中的艺术哲学的问题。
5.中国美学的现状 本次国际美学会还向国际美学界介绍了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会议秘书处专门组织和编选了一本英文小册子,介绍现代中国美学与中华美学学会的情况。会议期间组织了现代中国美学圆桌,中国学者分别介绍了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蔡仪和李泽厚等人的美学思想。除此之外,许多国内学者还专门就中国美学的某个方面与一些重要范畴,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哲学研究京92~94B7美学杨平20032003 作者:哲学研究京92~94B7美学杨平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