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上)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2—8862(2000)06—0038—04
  要对德国哲学现状进行定位,需要对20世纪德国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概览。20世纪的德国哲学像一首衰颓与新生、枯萎与繁荣、暗淡与辉煌的变奏曲。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大致处于停滞时期。特别是十余年的纳粹统治,耗尽了德国哲学的活力。20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通过揭示与反思纳粹统治及其崩溃的经历,重新审视和检验文化传统,促进开放,迅速得到恢复和重建,并愈益走向世界化,重新赢得了历史上所曾享有的那种盛誉。近十年,随着两德的统一,德国哲学分裂、对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成为一种完整的、统一的地域哲学或民族哲学。这样,以大战结束为界,20世纪的德国哲学呈现为战前与战后两大发展时期;而战后发展时期又大致包摄了这样三个阶段:(1 )反思与重建(1945—60年代中期);(2)实现和促进向外开放(60 年代中期—1991);(3)两德哲学统一与一体化(1991年至今)。
  对于20世纪德国哲学中有影响的流派与人物,德国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描述。明斯特大学教授维尔纳·施奈德斯(Wener Schneiders)认为,20世纪的德国哲学可划分为三大哲学流派,即以科学定向的哲学、以社会定向的哲学以及以存在和超验定向的哲学。它们分别围绕的对象则是真正的科学、真正的国家与真正的人类。其中,胡塞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布洛赫、阿多尔诺、豪克海默、维特根斯坦、波普这八人堪称20世纪德国哲学的统领与核心(注:Deutsche Philosophie im 20.Jahrhundert,Muenchen,1998.)。洪堡大学教授福尔克尔·格哈德 (Volker Gerhard)列举了20世纪德国哲学中最有影响的12大学派: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解释学、历史哲学、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逻辑学、语言哲学、 现象学、 实用主义(  注: DeutschePhilosophie in diesem Jahrhundert, Vortrag bei Urania inBerlin,9.1998.)。 哈贝马斯则对包括德国哲学在内的20 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作了更为宏观的概括,列举了四种主要的哲学运动和哲学思潮,即分析哲学(摩尔、罗素、怀德海、维特根斯坦、奎因、戴维逊、罗蒂),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阿多尔诺和法兰克福学派)(注: Nachmetaphisisches Denken, PhilosophischeAufsaetze,Frankfurt am Main,1 Aufl.1992,2Aufl.1997.)。
  如何评价20世纪的德国哲学?初看上去,20世纪的德国哲学给人留下了一种二元化的印象:一方面是有旨趣的理论和思想建构、卓越的分析以及慎密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偏狂的概念造作、僵死的观念、混乱的纲领以及难以理喻的幻想。总之,是一种洞察与浅薄的混合体。它唤起了德国人的企盼,但同时又使德国人感到失望。施耐德斯认为,20世纪的德国哲学总的说来徘徊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很难说它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在实际上解决了哪些问题,尽管它至少也扩展了人们的认识视野(注:Sehe Deutsche Philosophieim 20. Jahrhundert,Muenchen,1998,S.203—204.)。但是,即便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20世纪的德国哲学,人们也无法否认和回避这一基本的事实:20世纪的德国哲学如同19世纪的德国哲学一样享有其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上涂下了浓重的一笔。
  近10年,德国政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两德的统一、社民党的重新执政以及迁都柏林等。与政治方面的喧嚣、热烈和动荡不同,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发展给人的印象却是冷静、平和及有条不紊。在大学中,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哲学学科、门类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领域: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以及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专门领域。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科学理论;逻辑学、语言哲学。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道德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行为哲学,哲学人类学;等等。介于这二者间的专门领域则包括: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历史和理论、数学哲学;文化学的历史和理论、哲学解释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美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等等。这些学科和门类的研究总的说均衡、协调,难以觅到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或许至少反映了德国大学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方面所表现出的教学、科研体制的成熟与完善。
  今天德国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潮流与流派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新法兰克福学派和语言分析哲学。
  德国存在主义不仅在德国域外如在法国、美国等国得到了扩展,而且首先在德国本土通过哲学解释学等得到了方向和程度都各不相同的发展与延伸。人们认为,海德格尔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存在的提问,而且也改变了存在一词的含义,甚至它的描述方式( 注:Sehe DeutschePhilosophie im 20. Jahrhundert,Muenchen,1998,S. 205.)。海德格尔的晚期思想明显受到重视。他的政治立场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他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态度也成为人们一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哈贝马斯和韦尔默、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都强调, 不应把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简单归结为为纳粹效劳。把亲和纳粹算到海德格尔的哲学头上可能是愚蠢的,而应归结到他的灾难性的政治上的迷惘。换言之,海德格尔对纳粹所采取的立场与他的哲学无关,而只与他的政治迷惘有关(注:Sehe Deutsche Philosophie im 20. Jahrhundert,Muenchen,1998, S.101.)。克罗斯特曼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海德格尔的《全集》第38卷(《作为语言文本问题的逻辑》)和69卷(《存在的历史》)以及《书信集》(1925—1975)。
  伽达默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创立者,在其95周年诞辰之际(1995),被《法兰克福总汇报》誉为“联邦德国最富有成果的哲学家”,列在哈贝马斯之前。哈贝马斯曾把伽达默的哲学理论贡献喻为“海德格尔穷乡僻壤的都市化”。人们再次肯定,伽达默把海德格尔的理解范式赋予了一种解释学的运用,建立了一座连接哲学与所有牵涉解释程序领域的桥梁,如文学、法学、神学,甚至医学(注:Albrecht Wellmer, 1945年的德国哲学(手稿),1998.)。 伽达默的自传《哲学教学年》被再度出版。
  法兰克福学派在今天的代表是哈贝马斯、韦尔默等人。人们认为,哈贝马斯实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由意识哲学(意识形态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运动和转移。它通过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工具理性转移到交往理性,创建了交往和商讨理论:首先是商讨伦理学(《道德意识和交往行动》(1983),《现代的哲学商讨》(1980、1985),《对商讨伦理学的阐释》(1991)等),然后再将其推广、引申到法哲学、政治哲学领域,创立了商讨法哲学和商讨政治哲学理论(《事实与效用》,1992、1994、1998),由此掀起了一股商讨理论的旋风。哈氏的理论显然有不少可以质疑、商榷之处,但是它内含了能够为西方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的发展提供新基础的要素,适应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故一下子抓住了人心。亨利希认为,即使人们不可能在哈贝马斯那里学到如何哲学思考,但研讨他以及他的奇特的、伸展纵远的理论,无论如何是值得的(注:Teresa Orozco,Die Kunst der Anspielung, Argument, nr.208—212(1995).)。韦尔默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首领。但同时也有理由把他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成员。他曾为阿多尔诺的学生。60年代末在法兰克福大学作过哈贝马斯的助手。其着作有《论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证法——阿多尔诺后的理性批判》(1985),《伦理学和对话——康德和商讨伦理学中道德判断的要素》(1986)、《终结游戏:不可和解的现代》(1993)、《革命和阐释》(1998)等。韦尔默研究视域广泛,涉猎后现代性、商讨理论、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他把自己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后形而上学现代精神的思考。在商讨理论方面,鉴于哈贝马斯的商讨理论为批判理论重新赢得了连接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韦尔默支持哈贝马斯的基本立场,但却并不完全同意哈贝马斯的理论。他特别反对无限制地肯定商讨原则的规范化力量。阿佩尔作为商讨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也往往被视为新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但他自己却宁愿把自己称为哈贝马斯的“对话人”。阿氏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超验语义学”。他通过与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与哈贝马斯一起把商讨理论推向纵深,成为当代德国哲学中的一道景观。1998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题为《有关检测超验实用主义积淀的争论》的大部头着作。这部着作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语言分析哲学对德国本土哲学的渗透和影响愈益加强。这在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和波茨坦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追溯其理论渊源,这或许是和柏林原本就是语言分析哲学的发祥地之一有关:1928年,莱欣巴赫正是在这里创立了柏林学派(“经验哲学学会”)。而维也纳学派的首领石里克,在奔赴维也纳之前,也曾做过柏林大学的学生。今天,在语言分析哲学中,维特根斯坦和罗蒂的哲学倍受人们重视。《维特根斯坦全集》印刷、装帧之豪华、精致令人难以想象。罗蒂则受到人们的特殊宠爱。作为后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他被视为沟通英美哲学与德国哲学的重要人物。罗伯特·布兰登姆(Robert Brandom)的着作受到人们的注目,其着作《理性、描述与终结的遮蔽》已出德文版。在大学中,他的着作《使其明晰》(Making it Explicit)一再被作为经典之作研究。波兹坦大学教授克律格尔(H.P.Krueger)和施奈德( H. J.Schneider)认为,布兰登姆的着作作为连接分析哲学与大陆传统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哲学的桥梁,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表达与行为怎样才能被清楚地赋予语义学的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学派(笔者对德国专门或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学者们的统称)也依然为人们所瞩目,其着名代表如亨利希、伯格勒(Otto Poeggeler)等。在德国,可以说,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传统经久不衰。不断有新材料被发现,手稿整理和文集、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规模浩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了修订本(1998),《实用人类学》也出版了修订版(1999)。黑格尔的1799至1808年的文稿和1823年的“艺术哲学讲座”记录稿被整理出版(1998)。谢林的1809—1813年以及1846年的遗稿被整理出版(1994、1998)。费尔巴哈1868年的手稿《论道德哲学》被整理发表(1994)。经萨斯(  Hans-Martin,Saβ)整理的《卢格全集》继第2、3、4、10、 11卷以后又出版了第7、8两卷。康德、费希特的文集与韦伯、叔本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文集一样,被制成了光盘。1998年8月, 国际黑格尔协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在荷兰召开了第22届国际黑格尔大会,对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进行了研讨。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大会,亲眼目睹了这次大会的盛况。第9届国际康德大会也于今年3月在洪堡大学召开。顺便应该说明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者们并不把自己的视域仅局限于历史。例如,亨利希近年来致力于构建1786——1794年间的德国古典哲学形成史,但同时也继续推进他的“自我理解理论”(  Theorie       der Selbstverstaendigung),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入两德统一以后德国发展的现实(《一个德国共和国》(1990),《分裂终结以后》(1993)。(未完待续)
  
  
  
哲学动态京38~41B6外国哲学侯才20002000侯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 北京 100091 作者:哲学动态京38~41B6外国哲学侯才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18:44

[新一篇] 世紀之交的哲學(下)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美學新發展  ——“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