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下文简称《标准》)已公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策略,也必将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蓬勃开展,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学习,理解其精神实质,贯彻实行之。
夜读《标准》,似乎有些疑虑,特写出来,以期“疑义相与析”。
一、语文本质属性二元论?
《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两句话表述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个表述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第一次把人文性写进了《标准》,每一次把人文性规定为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一次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取代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这种表述吸收了1997年世纪末语文教育讨论的成果,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新的认识。
但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标准》没有说明。
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一元,也只能是一元,我们应该坚持语文学科本质属性一元论。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否则就不能成为事物;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属性,否则就无法区别其他事物。又因为,就一种事物来说,构成元素可能是多元的,其属性也可能是多样的,但决定该事物本质特点的属性是一元的,否则就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两种或多种事物。世间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就由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语文学科也不能例外。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2](P297)语文学科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设立语文学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这一点不错;但这不等于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只能说明是其属性之一。试想,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都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计算工具、外语工具,三门学科都是工具学科,都有工具性质;如果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的话,那么这三门学科岂不是一样吗?显然说不通。其次,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关键在掌握二字;语言、语文的工具性质是客观存在的,与设不设科无关,学生掌握、运用才是要害。再次,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质源于“语言是工具”,但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言语,一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所以,工具性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人文性是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质。作为语文学科主要内容的言语材料,包括语言、文学、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的目的,包括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都是人文科学的内容,因而具有人文性。但人文科学只是区别自然科学而言,且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只是类聚,是有某些主要或重要共同特点的学科的集合,人文性不是本质属性。再说,在中学教学科目中,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也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也都具有人文性质,如果说人文性是其本质属性的话,这几门学科也岂不是一样?所以,人文性也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关于母语教育的教学科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母语能力性或者说言语技能性应是语文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
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可以有不同认识。但作为《标准》,应有“一家之言”。
二、“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1.综合性学习是课程?
关于综合性学习,《标准》有二处五段文字说明。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教学建议”中说,“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从这二处文字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因为,它有目的——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有内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特点——合作、自主;有方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
2.语文课程中包括综合性学习课程?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但是,如果说综合性学习是课程,那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中又讲综合性学习课程,岂不是课程中包括课程?是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异,还是《标准》的逻辑发生了混乱?
3.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也搞综合性学习?
《标准》的课程目标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按1-2、3-4、5-6、7-9年级四个学段提出。每个学段都有综合性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如何搞综合性学习呢?“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标准》如此重视、强调,让学生学会综合性学习,这是《标准》的一大特色,是《标准》的新理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但是,让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也如此“运动”,姑且不说是形式主义,这是否妥当呢?小学一、二年级的任务很明确,学习汉语拼音,集中识字!中国人学习汉语、汉文的传统就在这里,汉语文教育识字教学的精华体现于此!从古代童蒙发蒙的“三、百、千”到现代小学初始阶段的集中识字,都是让小学生在一、二年内认识2000左右个汉字,为以后的大量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决不能耽误人生中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再说,刚一入学的小朋友,要他们自主参加活动(姑且不说组织、策划活动),发表见解,其操作性有多大?其价值有多大?据刊载,上海有的小学,为了综合(研究)性学习示范、达标,让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去搞活动,教师、学生、家长都苦不堪言!
4.综合性学习是观念、课程、能力(要求)。
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观念。综合性学习是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其核心是放手让学生求索求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综合性学习的观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活动,当作某个时段的一种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树立这个观念,只有教师牢牢树立了这个观念才能调动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毕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
综合性学习同时是一种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经验课程、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平均每周3课时。综合性学习也称综合性课程,它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按学生水平组织起来,通过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样,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种课程,《纲要》不是说明得明明白白,规定得清清楚楚吗?
《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能力。关于综合性学习,除了上文所引二处五段文字外,《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教学评价”等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反复要求的。把综合性学习与听说读写并列要求,说明《标准》是把综合性学习当作一种能力来要求的。说综合性学习是要求,有依据:“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是要求,《标准》不是也说得清清楚楚,规定得明明白白吗?
另外,《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性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随处可见,叫人眼花缭乱。
三、语文能力是否错?
几读《标准》,感觉活跃在广大语文教师、教研员、教育科学工作者口头、笔下的一个基本概念“语文能力”悄然逝去了。是语文能力错了?
什么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没有疑义的。就汉语来说,是对现代汉语具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也是没有异议的。这样肯定地说没有疑义、异议,不仅仅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名人说过写过语文能力,也不仅仅是数百万普通语文教师说过写过语文能力,只要翻开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语文教学论着、论文、语文教学杂志,有多少没有涉及语文能力一词呢?这些论着、论文、话语中的语文能力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外延是明确的,是没有分歧的。
《标准》的编制者也不例外。《标准》约5万字,但也有一处用了语文能力一词。第三部分第二节第四点写道:“语文教师应……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标准》唯一出现或者说唯一使用语文能力概念的地方。不知是疏忽,是有意,还是习惯使然。《标准》也仅有一处用了“听说读写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其实,这两处用“语文素养”也是可以的。
该用语文素养的地方使用了语文能力,该用语文能力的地方则尽量避免、绕开,因而文字显得别扭。《标准》开篇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是什么呢?多方面是几方面?基本能力是什么能力?包括哪些?叫人捉摸不透。已经限定了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何不直说语文能力呢?
另外,在篇首中,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混用是显而易见的。
《标准》的阐释也不可避免运用语文能力。据刊载,有记者问专家,语文课程目标是什么,专家的回答也是语文能力。这里不必引文。下面另引一段阐释文字:“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能力。”[4]这段话是解释语文素养的。什么是语文素养?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能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能力,说到底,语文素养是一种语文能力。解释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能力,是因为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文能力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了。
既然语文能力的内涵已确定,大家接受,并广泛运用,为什么被“驱逐出境”呢?或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中心,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理念,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提法。比如,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加强双基”;70~80年代强调培养能力,提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90年代强调素质教育,提出“语文素质”;而今提出“语文素养”是合潮流、顺人心的了。但是,语文能力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积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石概念,怎可轻易弃之?
我想,不论形势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批评如何众多,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识字写字能力(包括汉字输入)、阅读能力(包括浅易文言文)、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关于语文现代教学手段
关于语文现代教学手段,《标准》未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一个失误。说这是一个遗憾,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专门设章要求,好不容易2000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专门设“五、教学设备”一章。尽管是从教学设备的角度提出要求,但纠正了人们好像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需要教学设备,而语文学科不需要教学设备的观念。此举也意在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某些传统观念,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所列教学设备中,也列有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等。这些是语文现代教学手段。好不容易刚刚提倡还没有被重视更不用说落实实施的语文现代教学手段,《标准》本应继续强调、巩固,怎么突然不见了呢?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
说这是一种失误,是因为,语文现代教学手段也是语文现代化的内容之一,缺少了它,语文现代化就不全了。关于语文教学现代化,张志公曾有过专门论述。[5](P10-34)主要意思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自身也要现代化,即语文教学要有现代的教学思想,现代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评价手段。《标准》对于后者的缺失是一个失误。诚然,《标准》只是纲领性的文件,不可能方方面面、条条块块都照顾到。但是,《标准》既然提出了现代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的现代问题,那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问题不谈就是失误了!姑且不说设章列节阐述它,即使在“教学建议”或“教学评价”中单列一条来要求,也未尝不可呀!
说《标准》完全没有提到现代教学手段,也不尽然:在“阶段目标”中也有一条,“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但是,“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呢,还是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呢?如果说是语文教学的任务,那么,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中就应有关于键盘输入汉字学习的具体建议、评价要求,然而,《标准》没有这些。如果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则《标准》此句不必挂上。猜度编制者的本意,把学习键盘输入汉字放在第二学段,意思是强调让孩子们在认识1800个汉字,对汉字的形音义特点、部首、笔画、笔顺、间架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学习键盘输入汉字,这样就基本能保证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如果是这样的话,编制者的考虑是对的。因为“汉字认知”与“汉字输入”是程序相反的途径,认写汉字是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认知,汉字输入是汉字分拆行为。汉字的习得不是靠对部首或笔画的背诵记忆,而是当手写成习惯以后,才能认识汉字的笔顺、部首、笔画,键盘输入将影响学生内在的汉字认知和外在的书写习惯。打字则不同,它是靠拆音或拆形,将音素或部件对应到键盘的位置键入,其间没有字形认知的产生,因而键盘输入无法造就汉字认知。因此,许多人忧虑有了汉字输入系统以后,有的人不写汉字,不能体会汉字的表意功能和汉字文化的特点,是不无道理的。
编制者的考虑是对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如何,也就是说,“打字”教学由谁负责,在什么年龄或学段实施,则不是《标准》编制者所能左右的。邓小平曾说,电脑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电脑普及后,娃娃首先学的是什么呢?除了开机、关机、键盘、鼠标操作外,最要紧的是打字、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后三项,许多国家把它视为如同“读写算”一样的基本技能要求。现在说幼儿园小朋友有的能上网、会收发电子邮件,恐怕不是新鲜事了。因此,在有条件的家庭,要等到三四年级才教打字,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这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有数千年识字写字教学历史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识字写字与打字的关系?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上饶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李贞祥20032003李贞祥 湖北咸宁学院 作者: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上饶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李贞祥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