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译文]   夜雾茫茫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断了天涯也无处可寻。

  [出典]  秦观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注释: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3、译文1: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译文2: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还有: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
    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
    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译文3:

     夜雾茫茫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断了天涯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独自幽闭在孤寂的旅舍,听杜鹃鸟在日暮斜阳里一声声悲鸣着“不如归去”。
   远方的朋友寄来慰问的礼物,牵挂我的亲人捎来安慰的书信,这样的关怀更引起我无限的愁苦,新愁旧恨重重堆积,难以计数。郴江水啊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它要离开郴山流往潇湘去呢?

    译文4: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我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译文5: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之中,月色朦胧,渡口消失不见,我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独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在夕阳下响起。受到了远方的问候,接到了朋友的问候,但越是受到来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绪。郴江本来应该围绕着郴山流的,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
 

 

  4、秦观生平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佑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5、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绦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综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静安),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

 

 

    6、晨雾浓重,四野弥漫,遮蔽了重楼高台;夜色朦胧,我分辨不清河边的渡口。我日夜凝目,望眼欲穿,望断天涯,却找不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去处。

    春寒料峭,寒冬的气息依然不肯退去,满目萧索,独自幽居在这清冷孤寂的驿站里,不堪忍受,不堪忍受却又无可奈何……

    日暮时分,夕阳之中,传来杜鹃的声声啼鸣:——“不如归去”的啼叫彷如声声的呼唤,声声呼唤着我这颗漂泊的心。这景象,更加让人感到凄凉,怅惘,仓皇……

    好友的诸多关怀,亲人的诸多关切,我本该开心,因为不管自己一路上,获得什么,失去什么;也不管自己曾经的承诺,兑现了多少,忘却了多少;也不管自己曾经远大的理想,实现了多少,幻灭了多少……不管自己心比天高的抱负终究敌不过命比纸薄的命运,毕竟,还有那么多的人,对自己牵挂于心,不离不弃,不愤不恨。的确,我是应该感到无比开心,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让心温暖着世界。可是,是自己的无能,还是命运的捉弄,让我漂泊至今,而那些远大的理想,却只是一个泡影。让我的那些承诺,无法履行?

    这愁苦的心啊,只会因为你们的关心而更加的愁苦哇……

    直面彬江,一如细数自己的人生。彬江之水围绕着彬山流淌,那该是多么安闲自在的事啊,却缘何要枉费诸多周折,离开本属于自己温暖的家乡,流到湘江去呢?

    我又缘何漂泊至此呢?我寻思,我迷茫,我怅惘……

 

 

    7、“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绦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9、一首秦观的《踏莎行》,一首秦观被贬郴洲途中的愁情之作,令人无比凄寒,孤独落寞,萧索感人。十年前我死记硬背这首词的时候,根本无法感受其中的凉意,只是觉得“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萧湘去。”两句好象是在写情的,令人回味。现在细细体味,个中凄寒自在心中。

    人生的每一次行动和步伐都充满着迷茫,得到与失去没有任何区别,想想天空的鸟,看看水里的鱼,自由自在任我翱翔。身处尘世,直挂云帆,何处又是自己的那份桃源呢?我们每天都在上车,人生又是一次长长的旅行,我们都在车上,我们都在奔忙,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自己的那份责任。太多的无奈让我们总是充满太多的幻想。

    明天?明天又在哪里?鸟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树叶落了,还会有第二个春天,可是人呢?人去了,又能留下什么?今天我们忙碌,我们争吵,我们为了不同的意见拔刀相见,可是明天我们依然留在这个尘世,依然在用自己的思想生活着,即使是无奈,即使是一种莫名的疼痛,我们依然要活着,在痛苦中寻找未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切都在过去,我们不能留下什么。我们依然是那么孤独和无助,我们依然在那个列车上奔跑,任它前进,谁也阻止不了。或许在你最冷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说:“注意保重身体。”你会两眼泪水,你会无比感动。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秦观在被贬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在孤馆了和春天的寒冷相对,而他听到的声音却是杜鹃的声音。

 

 

    10、这首凄苦哀婉、饮誉词坛的悲歌,是少游用生命发出的最后的呐喊,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意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深为王国维所推崇,认为具有《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象。王国维同时指出,秦少游的词凄婉,可是当他写到这两句时,就变得凄厉了,是强烈而惨痛的悲哀。苏轼则最欣赏“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一发问,太痴,太无理,却又太感人了。这是秦观把悲苦人生咀嚼了无数遍,在经历了极大苦难和折磨后,对天地发出的诘问:水为什么一定要东流?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逃脱命运的摆弄?我空有一身才华,为什么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当他吟出这两句词时,他的心智,他的生命都被愁思淹没了,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写下这么悲怆的词句,少游还能活得下去吗?

    果然,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徽宗赵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观在得到朝廷的放还诏令,欣然启程北归,到滕州时,他兴奋地四处游玩。劳累之余,秦观觉得口渴,就向旁人讨水喝。当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满头白发的倒影,想到终于可以和家人、好友欢聚一堂了,禁不住展开愁眉,开怀大笑。在凄婉的笑声中,薄命才子少游溘然而逝,年仅五十二。秦观在藤州写过一首词《好事近》,末二句是:“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没想到这成了词谶。

    苏轼得知秦观去世后,痛心疾首。高山虽在,流水却无,弦断无人听,他悲情难抑,流泪不止,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将秦观的《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在扇上,作为对少游的永久纪念。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上天赋予了秦观一颗脆弱多愁的心,却又残忍地将它揉得粉碎。点点碎片,和着少游悲伤的眼泪,化作缕缕情丝,云雾般缭绕在人们面前,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在人生的愁海中,少游带着遗憾沉没了,可他的那些伤心词,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绽放着永不逊色的光辉。在迷雾中,他终于找到了桃源的入口,他再也不用奔波了……

 

 

    1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我们由于盲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由于固执而迷失了心灵的家园,由于贪婪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总是寄希望到另外一个世界去逃避自己的错误。

 

 

   1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夜雾越来越浓,楼台在雾中渐渐的黯淡了身影,模糊缥缈,犹如梦境,让人觉得不真实,仿佛成了海市蜃楼。真奇怪,雾使真实变成了虚幻,虚幻又让人觉得真实,这或许正是雾里看花的妙处。迟疑间,抬头寻觅那缥缈的楼台,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亮升起来了,是满月,却不能朗照,月光艰难的穿越浓雾,到地面时已经和雾气融在了一起,无法分清,只剩下一片朦胧。远方的渡口早已消失在浓雾里,那遥远的桃源便更加遥远了。诗人在追寻,追寻什么呢?理想吗?爱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我们无法知晓,只是能真切的感受到一种怅惘迷茫的心绪,如凄迷的月光,似朦胧的轻雾,在我们的心里弥散开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异地他乡,举目无亲,寄身驿馆,倍感孤独,诗人轻轻的掩上了心中那扇小小的门扉,青春的幻梦、功业的渴望和人生的意义等宏大的人生叙事被关在了门外。虽然是早春时节,空气却依旧弥漫着寒气,这寒气穿透单薄的春衫,直透心底。伏案临窗,感怀身世,杜鹃鸟啼血的哀鸣穿过苍茫的暮色,跌落在心的窗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自己何尝不想归去呢?这混浊险恶的官场又岂是一介书生能够进退自如的呢?现在自己是被看管的犯人,即使想归隐南山也需得到天子的恩准,仕途是一条不归路,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全身而退呢?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亲友的书信只能平添诗人的烦恼,君问归期未有期,前途渺茫,北归无望,每一份书信都会勾起他的旧仇新恨。诗人恨谁?恨什么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爲谁流下潇湘去?” 答案就藏在这一句中,有人说诗人痛恨的是自己被小人排挤,自己本应该在朝廷为国为民做事,就像这“郴江”本应该环绕“郴山”一样;有人说诗人痛恨自己不能和远方的亲人在一起,本应该常相厮守,现如今却天各一方。

 

 

   13、漫步在烟雨长廊上,深深呼吸着浓浓的雨雾,别有一番情趣。眼前袅袅烟尘遮住视线,周围一切都显得模糊,显得隐隐约约,雾依稀迷离,能见度低了,看什么都是亦真亦幻,似花非花,似水非水,真有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曾见过一首咏雾的诗:“白雾锁江天,江天不见边,茫茫银一片,缈缈玉盈烟”。在这里非常应景,的确白茫茫虚缈缈。向远处望去,“飞瀑迎宾”,“善国之水”都象飘在云端里,时隐时现,空蒙滟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这时你好象也置身仙境,在云雾中飞渡,自由翱翔,天马行空。

 淡淡的雾触在脸上,触着臂上,有轻轻的、柔柔的、凉凉的、湿湿的感觉。宋志南和尚有诗赞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好象在仙雾缭绕中,美丽的仙子在用温玉般的小手抚摸你的脸,你感觉到仙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好象听到盈盈的笑声,看到流波四顾的大眼睛。此时,犹如御虚乘风,身在仙境,“但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14、雾色月色都是如此朦胧,看不到爱情的方向,看不见人生的航标。那么美的桃源,我却找不到。独自在旅舍,杜鹃鸟声声不停,暮色在“不如归去”的哀鸣中越来越浓。书信频频,无法减轻我对你的思念,离别为何天长地久?郴江本该永傍着郴山,为何郴江终要流远……兴许,《踏莎行》真是这么一首哀婉缠绵的情爱小词,为情所困,为情所写,为情自哀。诗词经典之所以流芳,往往不是因为谋篇布局、字字珠玑、内容丰厚,而是其间含蓄、深刻,隽永又令人悸动的思绪。所以知音不仅仅是同时代伤怀的歌伎,更是跨越时空阻隔,心心相印,心心相容的千秋万代中的某些人。

   15、雾有时给人的感觉甚至是温婉的,北宋词人秦观在《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迷离的画面。但是,传统诗词中描写的那种“纯粹”的雾在现实城市中已难觅踪迹。

    如今组成雾的主要物质已不仅仅是水滴和冰晶,当雾和霾一起出现时,还会有灰尘、烟尘、盐粒加入进来。霾与雾掺杂在一起,对空气质量有很大影响。每一次朦胧的大雾发生,都会让雾区内所有的人们、交通线路甚至整个城市付出很大的代价。雾在形成时,其微小的水珠溶解和吸附了空气中的粉尘及废气,不仅含有一些地表的病原微生物,而且在阳光作用下,还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浅蓝色光化学烟雾。人在锻炼身体特别是剧烈运动时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这更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还会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率的抬高。 

 

   16、在浩瀚的诗海中,我喜爱的诗句随着成长的不同时期而变化着。年轻气盛,钟情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情怀;而今年近不惑,识尽愁滋味,反而喜欢含蓄婉约的味道。在尝尽人生旅途上的风霜雨露之后,逐渐从精能瘦劲、幽韵香冷、回味隽永的宋朝诗词里寻到许多贴切自己心态的诗句,其中,有秦观的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此情此景,也算是对曾经追求过,曾经梦想过,曾经努力过,曾经挣扎过的我一个美好的安慰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