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共我,醉明月?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  又有谁来与我月下共饮,醉看明月呢?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注:

   1、《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粱、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2、注释:

    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未抵:比不上。

    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

   “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指汉武帝时李陵。

   “向河梁”句:指李陵别苏武事。

   “易水”句:《史记·刺客列传》中易水送别之事。

   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事。

 

 

   3、译文:

     听那绿树丛中啼叫的鹧鸪,更令人悲伤的,是那鹧鸪的哀鸣刚停,杜鹃的叫声更加凄切。直啼到春光尽去无处寻觅时,又可叹百花也已凋谢。细算来这些惆怅,还是抵不上人世间的离别。想当初王昭君含恨出关,马上琵琶声声悲切,日暮后的塞外荒凉黑暗。更有那失宠的陈皇后,乘上翠羽宫车告别君王宫殿,幽居在长门宫里,从此与富贵恩爱告别。再看看《燕燕》诗,想那庄姜远送归妾,心中该是何等悲切。

    那汉将军李陵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终落得身败名裂。与苏武河梁相别,悲歌一曲“一别长绝”。“风萧萧兮易水寒”,为英雄送行的客人全身孝服似白雪,一曲未终已上路,又何等的壮怀激烈。想那杜鹃啼鸟们如果知道人间还有这么多悲切离恨,料想它们不啼清泪,声声啼血。你走之后,有谁来伴我,共同举杯对明月?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着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最后往往变成更加的热烈、奔放,如江河之水,流入大海后加倍的汹涌澎湃,这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这首词,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全篇接连引用了五个典故来表达离别的悲哀。

   “马上琵琶关塞黑”指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二是“更长门翠辇辞金阙”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事。三是“看燕燕,送归妾”,用的是春秋时卫国事。州吁作乱,卫庄公之子完被杀,其母戴妫被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公之妻庄姜送别戴妫(她是庄公之妾,完蛋母亲)而作。四“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是用苏武与李陵分别事,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五是“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用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事。据史书载:送行者皆白衣冠送之,临易河分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或是远适异国、不得生还;或是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因为古代特别重视别离,而且离别时往往非常悲伤,所以历来有杜鹃啼血、渴望回故乡之说。“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说杜鹃鸟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许许多多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永远是鲜红的血了。词发端罗列许多禽鸟,接着又是多个历史故事,但作者用“算未抵、人间离别”和“正壮士、悲歌未彻”两句作为枢纽,挽住全篇,显出收放自如,豪情满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呵呵,孤独傲世的词人“谁共我,醉明月”的呼喊声,仿佛至今还在外面的耳畔回响!

  读稼轩词,我的眼前总浮现起古龙笔下的张丹枫的形象: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笑迈俗流!

 

 

    6、  这首词极负盛名,全词旨在送别,辛茂嘉为词人族弟,送别时正值其被贬广西。但全词显然并非一般送别,词境恢宏,笔力沉郁苍凉,用典切合作者当时处境。最重要的,作者满腔壮志却不被重用,眼见宋室衰亡,只得将满腹的愤慨与凄怆诉于笔端。

     词的上阙写暮春时的落漠,慨叹大好春光不再,似有影射南宋衰落之意。接着作者用了三个典故,昭君出塞,陈皇后遭贬,戴为归国,倾诉的更是流传千载的离愁别恨。此处用典也有暗讽宋室对敌人妥协的政策,可谓语义双关。词的下阙紧随上阙用典,使全词上下两段的街接浑然天成,但所用典故与上半阙已然有别。固然描写李陵,荆轲的旧事也都是在离别,但大家都知道李陵降匈奴后,家人遭灭顶之灾,我们无法确认李陵是否诈降,但从他个经历可知他率军与匈奴大小数十战,虽未将其击溃,却也立下赫赫战功。荆轲则更不用说,易水送别,高渐离的悲歌已成千古绝响,我们也知道荆轲刺秦事败身亡。在此作者用此二典故固然提及的是二人与亲人绝别,与好友分离,但从这两个典故也不难看出,辛弃疾为自己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借典故抒发自己悲愤之意,最后两句“谁共我,醉明月”方才切题,点到与族弟的离别,真正是写法特别,构思巧妙。

    全词描写了大好春光的消失,用了5个典故倾诉离别,由啼鸟的鸣叫别离的悲苦。也可将春光消失影射朝庭日渐势微,典故诉说自己壮志难酬,而啼鸟的鸣叫的衬出了作者的落漠与无奈。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的词可谓集宋词之大成。在行动上他也是一名抗击外来侵略的实践者,无奈朝中小人当道,而自己最终未见光复中原的一天,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词人的终生遗憾。我喜爱辛词,但更敬重辛弃疾的为人。他从21岁起义抗金到68岁逝世,一生都在为光复中原奔走。在仕途上他不得志,从而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并未得到重视。他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他也依旧“醉里挑灯看剑”。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在众多朝臣中一片求和声中,他是孤独的。一生中,他提出了众多抗战北代的方略,却从求未得到“主战派”的重视,所以他更是寂寞的。一声浩叹“谁共我,酬明月?”更表现了末路英雄的悲哀,读来让人更觉凄凉,痛心!

 

 

    7、这首词作于瓢泉隐居期间,据开篇用典之意:“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其鸣也,但北不南。”本草亦记杜鹃鸣必向北,此词当为送茂嘉弟赴北之作。宋时南北分割,依后文词义推断,茂嘉此去,必是离开宋土,到金国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稼轩词字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悲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上阙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人多比之江淹《恨赋》,有人据此认为“非词家本色”。首句叠用三种鸟:鹈鴂、鹧鸪、杜鹃,各有所比。张先词:数声鹈鴂,已报芳菲歇。可见鹈鴂啼时,已届暮春,百花退位,故本词以绿树引领,实乃因为芳菲已尽!   

    鹧鸪也频见于辛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因其鸟叫声特殊,往往隐喻政治上的某些含义。而杜鹃因其凄厉的啼声而闻名。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中子规就是杜鹃。 

     鸟啼春归,乃大恨事,却“未抵人间离别”。“未抵”二字领句,承上启下,随即叠举别恨四事。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说的是王昭君辞别汉帝北行;“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下阕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宋四家词选》以为“前半阙北都旧恨,后半阙南渡新恨。”词意迭宕,“沉郁顿挫,姿态绝世,换头处起势崚嶒。”结韵简练而情境幽远。词中用典“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 接下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当时送行者都穿戴白色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辛弃疾借用以上典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离别之情,隐隐然透出一种生离死别、长相隔绝的恨事! 

    这首词的奇特之处在于,与一般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写法完全不同。以鸟鸣起,罗列四恨之后,复又归结于啼鸟: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巧妙回应前文。啼鸟不知人间恨,啼声已经如此悲凉凄厉,要是真能像人一样遭受此般离别,他们啼出还能是泪吗?不!一定不是!它们只能象传说中的杜鹃一样,嘴角流血的!   

    前文将所有可能的联想写尽,尽管笔意跳脱,行文起伏,意念驰骋,但每一个都直贯离愁别恨,所以丝毫不觉其散,反觉顺畅自如,一笔而下,但究竟未说到送别茂嘉的本事上来。结句“谁共我,醉明月。”笔力雄浑,直透纸背,一片奇文,洋洋洒洒,到此有了着落。用这样的六个字点题,雄奇有力,掷地有声!这首词往往被历来的词评家推为辛词之冠,并非无由!

 

 

    8、郁孤台下,清江水依然奔流,而闲居乡隅二十载的你,又该是怎生闲愁,人们说头的乌发总是在愁中变白,而你拍手笑道,那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你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可你越说得幽默洒脱,越使人感到你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你也曾英雄年少,匹马黑貂裘,而今你已老去,搔白首,过扬州。你少时意气飞扬,不识愁滋味,而今你尽愁滋味却只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你在低小的茅檐下望着溪上的青青草;你在松窗竹户间,看遍万千潇洒;你拄杖去邻里分社肉,你闲看儿童偷打你的梨枣。稼轩啊稼轩,我每读到你这些归隐诗便心中酸楚。如果不是那腐朽的朝廷,你现在正应或策马扬鞭,或奋战沙场,而不是如此郁不得志,欢笑强颜。还有什么能比英雄迟暮而壮志仍未酬更让人失声痛哭?

  唤起湘累共歌,弹断朱丝自怨知音少。现代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司吏,见你应自愧垂泪!举一杯酒,我敬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敬那个金戈铁马的青年,敬那个倦游欲去江上的中年,敬那个英雄迟暮的晚年,敬那个“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爱国诗人稼轩!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9、辛弃疾的一生是悲情的,他看着南宋“青山掩不住,毕竟东流去”,他叹着“千古兴亡多少世?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却又只能过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生活。但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反抗的,不然怎么会三十岁时叹出“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不然怎么会在六十五岁高龄还不忘了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辛弃疾的词,你能体会到“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迈,也能体会到“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无奈;你能感受到“可惜流年,树犹如此”的抑郁,也能感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却在灯火阑珊”的执着。读辛弃疾的词,你忘不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忘不了“断肠片片飞红”的柔婉,忘不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祥和,忘不了“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愤,更忘不了“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读辛弃疾的词,你能体味到那可悲年代发生的可悲故事,在漫漫的时光隧道中,吟读了《美芹十论》的豪情,见证了“鹅湖之盟”的真挚,领略了京口北固亭的气魄。你仿佛看着一个倔强的影子,辗转在那个时代里,你能感受到那气势恢弘,豪气纵横,气吞山河的气势,你会坚信辛弃疾的精神会穿越时空, 穿越岁月的峰头,走过历史的永恒。“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的辛弃疾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他永远是宋代词坛上最耀眼、最辉煌的一颗星。沉淀千百年的中国历史,永远留下了一个拍栏杆的身影,用剑刻下了“辛弃疾”三个不朽的大字!

 

 

10、阴晴交替、盈亏有序的月亮会引发对世态人生的思索,唐代诗人曹松感慨道:“寥寥天地内,夜魄爽何轻。频见此轮满,即应华发生。不圆争得破,才正又须倾。人事还如此,因知倚伏情。”月满则亏,福祸相倚,这是古老的中国哲学,千锤百炼的辩证法。

  明月照耀的不仅是沉静寂寥的诗人,还有壮怀激烈的勇士。辛弃疾送别他的弟弟茂嘉,当时外族入侵,国势倾颓,他回顾了历史上李陵苏武诀别的沉痛,荆轲刺秦易水饯行的悲壮,将别离之词写得高亢入云:“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离散、死亡、思念、孤寂、盈亏,这些本不应是属于中秋的词汇,此夜但愿花长开不败,人长聚不散。所以,还是回到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上来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最美好的祝愿,愿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不再有别离的悲伤和战乱的痛苦,不再有无辜的鲜血和愤怒的哀号,不再有弱者的眼泪和强权的狰狞,愿明月一视同仁地驱散所有恐惧的阴影,用她皎洁的光辉洗净人类心中的污垢。

 

 

11、青少年时期,在北国求学、当兵。那雄峻的大山,奔腾的大河,苍茫的云天,辽阔的草原,让我浸染了北方汉子的豪迈,也结交了一批肝胆相照的友人。如今回到江南三十多年了,烟雨迷蒙、小河流水里,却再难觅到当年的那种纯情。仰望天上明月,乱云飞渡中,我的心中忽然跳出辛弃疾的诗句:“谁共我,醉明月”。   

 

 

   12、将杯酒倾断肠,寥悲风梦黄粱。 

     千载人间不须问,江山何事易茫苍。 

     酹我倾国色,风间舞霓裳。 

     扶箫吹落雁,倚剑睨斜阳。 

    平生意气任侠道,手挽长弓射天狼。 

    聚饮高楼垂柳下,舟行两岸叹清江。 

    自将红尘过,长笑入玉堂。 

    风流自古谁如许,歌尽桃花几度殇。 

   贬迁识冷暖,贫富又何妨。 

   西窗樽前醉,秋雨酝桂香。 

   知交得遇二三子,却道水远山高天更凉。 

   身闲处,种柳移花空对月,催海棠。 

   笑卧银霜星欲坠,待我手缚苍龙为斟酒, 

   谁共我,醉明月?

 

 

  13、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静,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中思索,追求创造,高瞻远瞩,洞幽烛微。
  
  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也正是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畅,才有了意外邂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举杯庆祝。
  
  人生一世,白云悠悠,漂走的事多少沧桑与眼泪;人生苦短,汗流尽,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与回忆。谁共我,醉明月?

 

 

   14、酒般的思念一饮就醉,醉时的我就用全部的热情读这忧伤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你带着阳光般的目光,月光般的温柔走进了我的生活,收留了我的孤单和忧伤。你领着我从悬崖边往回走,于是,就注定了这段情缘,从此我尽情地地吮吸着你给我带来的幸福和甜蜜。

    幸福总是那样的短暂,不知何时我开始用柔肠百结的心情等你回家,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我用悲伤堆积着等待,有如墨池泪般的哀愁,尽管我知道怨妇是不美丽的,金樽淡酒里浸泡着我寂寞的心和哀愁的赐神,可你总是忽略我的感受,忽略我的眼泪,任然我行我素,你说你需要自由,需要空间......最终幸福就那么昙花一现。

    常常我独坐江边,问苍天问长江问星月问寂寞,人生难道真的如梦?

    谁共我,醉明月,愁在夕阳中!

 

 

    15、如果真有前世,那么你是谁?而我又是谁?我那时是你牵挂的情人,抑或你是席慕容笔下的楼兰新娘?去八百年以至更远,我是否像今生这般写过你,你是否也曾为我做个无悔之人?

    假如有来世,我们还会不会相遇?倘若重逢还会不会相恋?如果恋爱了有没有可能天长地久?我信佛!只求今生今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哪怕你是乡间路我是路边草,或是两颗星两棵并列的树,相守着度那悠悠岁月。

    我是个道浅位卑的男人,在忙碌中填补我所有空虚,像精卫一样去填这片沧海,用忧伤去海滩上随心所欲地写满你的名字,然后看潇潇的风吹过,看涛涛浪冲过,然后看我的精心之作瞬间消失之后归于沉寂。

    从此在我的世界里理智不堪一击,道义苍白无力。在危险男人聪明不必绝顶的年代,欲哭无泪的你开始了迷者不问路的旅程,我亦做了回盗亦有道的汉子,偷偷盗走了普通女儿家的“镇宅之宝”——你的心。

    真想拿你我的心做两个酒杯,然后盛满开心的泪一饮而尽;酒般的思念一饮就醉,醉时我就用全部的热情读这忧伤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可今夜,谁共我,醉明月?

 

 

    16、明月明月,怎奈乍圆还缺。月月圆,月月缺,管他离合伤悲。今夜月圆,谁共我,醉明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4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