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草儿不会因为春天的萌发而感谢春风,树木也不会因为叶子的枯落而怨恨秋天。
[出典] 李白 《日出入行》
注:
1、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2、注释:
隈:山的曲处。
六龙:传说中为太阳拉坐车在天空中奔跑的六条龙。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草木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
四运: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荒淫:广阔浩渺。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溟涬:这里指元气。
同科:同类。
3、译文1:
太阳从东方升起,好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译文2:
太阳从东方之隅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年年日日经过天空又落入西海,古人所说驾御太阳之车的六龙住舍哪里存在!其日出而始,日入而终已万古不息也 。人不是元气,怎么能与太阳一起作这样长久的徘徊?花草荣晖不应感谢春风,树木落叶也不要埋怨秋天。哪里有谁挥鞭,驱策着四时运转,万物的兴衰死亡其实皆由于自然。羲和呀羲和,你如何隐没于浩翰无边的海波?鲁阳有何德性,竟能叫日停驻就一挥长戈?这些传说逆于道而违于天,错误实在太多。我将囊括自然天地,浩浩然与天地元气同属一科。
4、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有序,宇宙无穷,大自然的宏博展示,千古以来困惑着多少诗人,也激发着他们为之思索,为之探究,从而揭示宇宙人生,发现真理,建立哲学命题。
李白《日出入行》一诗,正是对茫茫宇宙中太阳的哲理思辨和歌唱: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
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诗人一反汉乐府中感叹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生有限所产生的得道求仙思想,否定了羲和驾六龙驱赶太阳和鲁阳公挥戈遏止太阳的神话传说,揭示了日出日落、四时代序的自然规律。诗意中渗透着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思辨,歌唱中闪耀着诗人顺乎自然的精神光彩。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先从太阳东升西落的客观现象说起,指出这是自然规律,不是什么神所操纵的。不然,那六龙又在什么地方安歇呢?六龙安在?则羲和又安能在?这一反问,以十分肯定的口气否定了六龙的存在,也就否定了羲和驾六龙驱日的可能。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辨,开篇就在诗意中渗透。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再从太阳的运行规律道来,说它始终如一,万古不息,而人不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又怎能与太阳“久徘徊”、同升同落呢?又一个反问,语气肯定,发人深省!诗人的宇宙人生观,在此得以自然流露。诗人哲理的思辨,进而在诗意中渗透了。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诗人进一步强调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四时的更迭,都是自然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草木当荣自荣,当衰自衰,不用谢谁,也不用怨谁,没有哪个超自然的神来主宰四时。说到这里,诗人笔锋陡转,故设一问:“谁挥鞭策驱四运?”勾起人们诸多悬念和思考!是谁?是羲和吗?还是其他神灵?回答是坚决的,都不是!“万物兴歇皆自然。”诗人果断自答。在这斩钉截铁、质朴刚劲的问答中,诗人的哲理进一步在诗意中渗透和深化。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最后,诗人两度连发诘问,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与挥戈阻止太阳落山的鲁阳公提出质疑:羲和啊羲和!不是说你每天要驾驭太阳吗?!你为何却沉没到浩渺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啊鲁阳公!你有什么能耐挥戈驻景,让太阳听从你而停下来呢?不可能!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逆道违天,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是绝对不可能有的,这种说法“矫诬实多”,是自欺欺人的!于是,诗人坦然宣告:“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亮出自己的人生哲学,要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天地宇宙,达到与天地万物齐生死的境界。
整个一首诗,哲理在诗意中渗透,诗意在哲理中升华!在李白笔下,哲理与诗意,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闪耀着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光焰,表现出诗人勇于探索宇宙奥秘的博大情怀和追求精神。
一生空怀壮烈、恃才自傲的李白,常置身山林湖海,于观光赏景之中,领悟了宇宙和人生的哲理。他把短暂的人生与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渗透在《日出入行》中的哲理和诗意抒发,活现了一个跳跃不息、探索不止的灵魂,一个物我为一、顺乎自然的灵魂,一个崇尚真实、憎恶矫诬的灵魂!正是这么一个灵魂,奠定了李白诗歌突出自我的抒情个性和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的浪漫主义创作基础,为后人留下了哲理诗的光辉典范。http://blog.sina.com.cn/wyftszj
隈,读音“威”;其意为“边远、角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这两句是说:“太阳从遥远的东方升起,好像从地底出来。经天最后又没入大海,传说中的六龙歇息之处在哪儿呢!”
“终古”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这种用法见于《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元气”是指“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或说是元始的真气”。“裴(音陪)徊”即“徘徊”,在古汉语中有“流连、留恋”之意;如《汉书.杜钦传》:“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就封于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于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三国魏.曹植〈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于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此句的大意是:“太阳的升起及沉没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终止,常人并非元始的真气怎么能像它那样生生不息呢。”因汉代的〈日出入〉诗中的大意是讲“日出入无穷,人命独短,愿乘六龙,仙而升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句是说:“草木不会因为在每年的春天来时繁荣生长而感谢;树木也不会因为秋天的凋零而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句中的“策驱”即“驱策”;“四运”即“四季”;“兴歇”即“兴盛和凋零”。这一句诗最关键是对“自然”二字的理解;笔者认为,“自然”二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自身的机制使然”。这句诗的大意是:“是谁挥鞭驱策四季的交替运转啊,世间万物的兴盛和凋落是因为其自身的机制使然。”换一句话说:“四季的交替,太阳的升起降落,并不是谁推它或给它加了力,是因为它们自身的机制使它们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慕道,这句诗其实是表达了李白修道后对天地宇宙的认识。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句中的“羲和”即古代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奚”通“兮”,在这里是语气助词;“汩(音古)没”即“隐没”;“荒淫”在本诗中的意思是“浩瀚无际貌”,这种用法在古文中虽比较少见,但还是有人用,比如隋.薛道衡〈隋高祖颂〉:“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书契之外。”“荒淫之波”即指大海。“鲁阳何德,驻景挥戈。”据《淮南子.卷六览冥训》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为之反三舍。”传说楚国的鲁阳公与韩国军队打仗,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太阳要落山了,但鲁阳公举戈一挥,太阳又回升起来。“景”字在古汉语中原是指“日光”,如《说文》中的解释:“景,日光也。”在本诗中是指太阳;这种用法见于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等;“驻景”意思是将太阳止住使其不动。“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句中的“矫诬”意思是“虚妄”。这几句诗是李白认为:羲和每天驾着日车行天后隐没于大海之中及鲁阳公挥戈驻景的传说都不可信;因为这种行为是与“道”及天理相违背的。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句中的“囊括”有“相互包容”之意;“大块”即“天地自然”;“溟涬(音明性)”即“原始的道”。最后一句大意是:“我将返本归真,与天地容为一体”。
6、“天人合一”,是指大自然与人友善相处,和谐共生。
三国时王弼的《道德经》上篇注云:“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意谓大自然那是“自在之物”,有其无法改变的生存法则,万物自相治理,和谐共生。李白有一首《日出入行》诗,就写了一种万物“自运”的自然现象:“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四时),万物兴歇(尽,消失)皆自然。”形象地揭示出,万物兴歇是一种自然常态和普遍规律。
大自然是“惟天地万物之母”(《尚书·泰誓上》),它既无私心,“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又决不谄媚于人(“天道不谄”),也不受制于任何人,真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古之哲人对“天力”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天命论”(即“宿命论”),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主张听天由命,“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种认为,成事由力,非有天命。例如,柳宗元说:“变祸为福,易曲成直,宁关天命?在我人力。”(《柳河东集》卷二)在自然规律面前,应“用以力学,借困衡(处于困境)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申涵光《荆园进语》)并由此提出了“能执天理,与天交胜”(《刘禹锡集》卷五)的人定胜天主张。在那时,不管是趋同哪一种观点,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人们对大自然都抱有一种敬畏感。
正是在这种敬畏感的驱使下,先哲们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天”(自然)与“人”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北宋哲学家张载第一个明确使用了“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他认为,整个世界不管是无形的太虚,还是有形的万物,都统一于元气,都是元气存在的不同形式:“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他还认为,天地赋予了每个人肉体和品性,所有人都是同一父母(天地)所生育的儿女,而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和人类一样,也是同一父母(天地)的儿女。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友善相处,和谐共生。
应该说,古人提出“人定胜天”,这仅是战略上的一种藐视,并非要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瞎干。要驾驭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荀子说得好:“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驾驭客观必然性)而用之?”(《荀子·天论》)在他看来,人必须顺从天意,颂扬天德,哪能不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随便利用它?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周庄认为,如果扰乱了自然的常道,违逆了万物的真情,自然的状态就不能保全(《庄子·在囿》:“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难怪北齐的刘昼在《爱民》一文中明确主张:“先王之治,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虫鱼不失其所。”意谓在上者治邦理政,必须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万物有生息安居之所。例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齐俗训》),对山林茂盛的草木“不夭(夭折)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等等。
自古以来,天灾人祸可谓频频发生,这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固然是一种“天然法则”(如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所导致,但也不排除人“自作孽”的成分。商王太甲说过这样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躲开);自作孽,不可逭(逃避)。”(《尚书·太甲中》)意谓天降灾难,尚可逃避;自取祸患,不可逃脱。而今人类所经受的一些灾难,谁能说与自己的乱垦、滥伐、狂建等“自作孽”行为一点无关?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缘(遵循)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而今强调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应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稿源:红网 作者:沈仰佑
7、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我揣摩着这种“万物兴歇皆自然”的状态,这其实是一种人生状态。草长木落,春荣秋怨,这是规律,而人呢,情感就像自然规律,忽荣忽怨,忽长忽落,终归还是要随自然,但是这个周期一直会延续下去,人的情绪都是很多个周期组成,会生长,会凋落,又重新生长。
人总是在遭遇困难之后,才会想到空。我想,不会人一出生就是“空”的感念吧。五色令人目盲,这些都是后来在进入的吧。“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突然想到一本书,《修罗道》。里面的传奇是篡改的传奇,里面的聂隐娘、柳毅、霍小玉、步非烟、红娘、谢小娥、王仙客、南柯太守等都是按照唐传奇的篡改,而李白的《拟古》也是如出一辙。玉兔捣药为谁呢,嫦娥呗,可是她孤独寂寞;传说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扶桑”传说太阳从此数升起的神树,成为枯柴;人死了,一堆白骨,躺在冰冷的地下。
8、学生发一条短信给那位老师,是王安石的那句诗:“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自古失意无南北。”
老师的回复:“天涯芳草无觅处,人生得意又如何?尘埃光影转菩提,由然笑语度往昔。”
生再发:“人歌人哭古来恨,未见野原转苍穹。平流之处多沉沦,凌云东逝日渐秋。”
老师再复:“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执鞭策趋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生感动:那曾是我初中时最喜欢的句子。只是如今,竟全然忘却了句子里豁达的意境。是呀,暮云开合,好风如扇,皆是自然。那么,我什么就不能把失意放置一旁,让它去自然冷却呢? 于是感激的回复给老师:“浩渺烟波古今无觅,云水苍苍只此一人。释然归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老师的信息不久发回:“谁人年少不轻狂?天生你材必有用。有此得意生,夫复又何求?鸢飞鱼跃竟春波。”
9、一年一度的秋风又起,此时百花凋残,草木摇落,于是多愁善感的文人触景生情,写下了一些伤感的诗句,如宋玉在《九辩》中写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欧阳修的《秋声赋》写出了对光阴飞逝感到吃惊的心理:“萧瑟秋风今又是”,人生能有几度秋?当然也有人比较释然,唐代刘禹锡曾经在被贬官朗州时写过一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李白也写过“草不谢荣之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驻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的诗句,诗歌中充满了坦然和从容。
其实花开花谢,草木枯荣是一种大自然的规律,正因为有自然界的这些变化和轮回,我们才能享受到自然界的多姿多彩。自然如此,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生活中只有一种色彩,哪怕是你最喜爱的色彩,时间长了,你也会觉得单调;如果生活中没有分离,你就体验不到相逢的喜悦;如果没有失去的痛苦,你就不会珍惜你的拥有……
10、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足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的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 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 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 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人思绪翩翩呀。
11、秋天是什么呢?我宁愿它是只被顽皮的孩子撕破了翅膀的小昆虫,还没来得及学会悲伤,便在大地上快乐地爬着。
它以为生来就不会飞,便满足于四肢的爬行了。秋天最平常又最壮观的景色是落叶。
三毛说秋天的落叶似舞倦了的蝴蝶,越念越觉其形容精当,那时若是我,也愿意给她个满堂彩了。
落叶总觉凄凉,李白诗云: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执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读来就有些释然,所以超然若太白者,还是尽酒醉卧的好,在他看来物物生息,有时飘零,大有难舍的情意,却也只需花开花落两由之。
我承认秋总有一点悲观的气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秋天不如春天一味地萌发生长,也不像冬天死寂一场,它留了春夏的一点余韵,不过停止了修饰,让风雨磨蚀那么点残余,一派不修边幅的冷艳自然。
这就是秋的美--我以为的秋的美。
秋日的梦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无所谓什么颜色,什么颜色不一样呢?
鲜艳的就让它们燃烧,朴素的就做那火焰的背景,不会扑腾跳动的火光,就静静地无声地燃烧。
看着已暗的天空,忽然有种错觉,觉得秋色既是秋色,而人已非人,只是这秋夜月下的一点青灰。
12、我喜欢秋天,秋天是辉煌灿烂的季节,与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相比,秋天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魅力,自然界里各种果实大都在这个季节成熟收获。人也一样走到这个季节,我们的儿女也基本长大成人,而我们也白发上头,如枝头的黄叶,在迎接严寒到来之前,我们还拥有火一样的激情,用丹心点燃我们的岁月,爱的热烈,爱的深沉,爱的凄美,如同夕阳抚慰山川一样,温馨从容。“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顺应自然是秋天给予我最好的启迪。
13、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也如山水草木相连。山与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在自然中,山水草木是相属相依。而四季轮回,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
世界上没有完美,道理也蕴涵在人与人之间。不要因为他人的一个缺点而耿耿于怀,不必因为点滴小事永久埋怨,不能因为几句错话而始终恶言,更没必要因为误解留下遗憾。
雪山冰冷,却别具一格晶莹;小溪浮浅,于清秀中潺潺。学会欣赏你周围的每一片叶,每一寸土,每一丝光线,每一缕清烟,学会欣赏每个有血有肉的情感。
这世界树有万千,这世界人有亿万,不一定相聚相守,只要你学会欣赏,把握来去情缘。
春来草不谢荣,秋去木不怨落,草木源于自然,人皆出自情感。
14、春天一派欣欣向荣,草木不必感谢春风;秋天一片萧瑟景象,草本也不必怨恨秋风。
草木的繁荣与凋零,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春天草木复苏.秋天草木凋零,既不用感谢、怨恨什么,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诗歌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可用以说明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真正有所坚守的知识分子,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敢于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15、抬头望天,蓝天之下,在黑的枝条和白的花朵之间,没有第三种色彩混杂,比梦还要更真,比冰还要更纯,比情还要更美。我喜欢着,赞叹着,几不敢与之相对。我不知道我平凡的生命与她相比,哪一个更有重量。
梨花短短一瞬的光华,然后悄然飘飞。我不知在这最后一段时光,她要告诉我怎样的思绪,传达怎样的讯息。我不知道在她如诗如梦的一生中,以怎样的情怀平静的走向最美丽的绽开与最凄伤的凋零。
于是想起了大观园中那个葬花的女子,想起了关于年华关于流水关于生命的许多句子。
但是,我不想感伤,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早在千年之前对着我笑,万物兴衰皆自然。便如梨花的淡淡身影,也是自然而平静的一样。
在人生的路上,一朵花便是一个人,一朵花便是一种命运,何必定要占尽风光,或者咯血枝头?
换一种视角,你会发现,平静的日光,也正时刻借着一种新的水平线掠过所有的事物,不仅是梨花,也不仅仅是生命,或者是爱情。在每一个刹那,它都在不停的劳作,它播种,它孕育,它成长,它开花,它收割。这一刻,我忽然想起墙上的镰刀和天边的弯月,想起阳光下一个个动人的,充满沧桑和苦涩的笑意。
这样想着,我已走过飘舞的梨花林,远处,有着小路,农田,阳光下有些耀眼的水渠和静静的睡着的村落。一株株满是新绿的槐树的影子,稳稳的立于其间,有的低拂着村落的上空,有的悄守在野地的坟旁,生命的起点,距终点也总是这样的接近。便如一个谁也逃不开的圆。我走在其中,只希望不要迷失了自我,不要忘记了归程。
天还是蓝的,尽管落花,依旧是行在春天里。既是春天,那希望就还在,不是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