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译文]  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出典]  杜甫  《新安吏》

   注:

   1、     《新安吏》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注释: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客:作者自称,为他乡作客的人。

     喧呼:高声呼叫。

   更:岂。

     府帖:兵帖,军籍。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pīng):形容孤独。

     莫自:不要。

     眼枯:把眼泪哭干了。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贼:指安庆绪、史思明的叛军。

     归军:指各节度使的溃军。

    星散营:形容溃散的状况。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泣血:谓哀伤之极。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3、译文1: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旅客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旅客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译文2:

   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杜甫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更有入伍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杜甫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杜甫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 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郭子仪)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另一说:明确了杜甫支持平反战争的态度,杜甫关切人民的命运,更关切跟人民命运不可分割的国家的命运。)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6、“忧国”和“忧民”并不是很容易统一起来的事情。因为杜甫所忧念的“国”同李氏王朝的“皇纲”之存亡密不可分,这“国”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内的统治阶级的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依其地位高下从这个“国”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民”尤其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的利益同这个王朝的存亡有一定关联,他们也主要是牺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乱就其根本的性质来说,是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军事叛乱。虽然安史集团的头领以汉化的胡族人为主,但民族矛盾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说,普通民众是被争夺最高权力的两大集团推进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先看他的《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当他说出“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样悲愤的话时,他指出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了绝路。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牺牲到最后的人民有无义务继续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

 

 

    7、钱钟书先生举出过杜甫《新安吏》的“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说这句诗是“解老之浑成语也”。

  《新安吏》是杜甫着名的“三吏”诗之一,说的是“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洛阳,其他节度使各自逃回本镇,唐政府为了补充兵员而强拉壮丁。杜甫当时正由洛阳去华州,途经新安县,眼睁睁看着县城里未成年的孱弱少年尽在征兵之列。

  悲天悯人的杜甫先是道出了一句似乎天地有情的话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河水东流,一去不返,似是在象征那些被强行征召入伍的少年,青山定定不动,只有哭声一片,似是在象征新安道上送行的亲人。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于临行时作悲悯之语。白水流,比行者。青山哭,指居者。”意思点得很好,就是比附得太僵硬了。但是,青山白水的有情毕竟是人的感情的投射,对于天地来说,这些无法回头的少年是否就像无法回头的白水一般呢?沧海可会怜惜一粟,茫茫宇宙之无穷,可会体恤这小小的、凡人的悲欢离合么?

 

 

    8、我对安史之乱的最初了解不是源于历史教材,而是杜甫那声泪俱下的史诗――《三吏》《三别》。极目而望,到处都是“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悲恸,到处都是“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的搏杀,到处都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恐慌,到处都是“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别离,到处都是“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到处都是“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的凄凉。真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这样一种残酷而无人性的战争,在史书上却用“安史之乱”四字便轻描带过,这是何等地让我们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当今的现代社会中,一些国家常常为解救几个被敌方围困的士兵而不惜再发动一次战争;当得知某位母亲的两个孩子都在战场上,其中一个战死沙场后,国家立即会不惜一切代价要从前线将她的另一个小孩召唤回来。可见,在人权社会,个体的家是何等重要。并不像我们的一些歌曲里唱的“没有国哪有家”;更不像杜甫老人笔下的《石壕吏》,在“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的情况下,大唐官吏不但不对“老媪”予以内心深处的同情与怜悯,却是逼着“老媪”在深更半夜去为前线的士兵准备“晨炊”。

安史之乱,给百姓和王朝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虽然从武力上平息了这场暴动,但是,它却动摇了李氏王朝的根基,使其由盛而衰,雄风不再。

 

 

9、李白的诗,读来给人以畅快的感觉;杜甫的诗(尤其是晚期),读来心里却沉甸甸的,因为杜诗浸泡着泪水。按梁启超的说法,杜诗中“集中对于时事痛哭流涕的作品,差不多占四分之一”。杜甫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界,其实,我们所熟知的杜诗佳句,大多都饱含泪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人生有情泪沾臆,春日潜行曲江曲”,“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变”,“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段云”,“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杜甫实在太多情了,欢欣时流泪,思念时流泪,哀伤是流泪,悲愤时流泪,难怪梁启超更愿意称其为“情圣”!

 

 

10、我看见了安史之乱中,杜甫见过的“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的黎民和战士们,我听见了《无家别》里,“永痛常病母,五年委沟蹊,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的哭诉;

我看见了《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老妇人向唐干部的哀告,我听见了《新安吏》中,那感天动地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哭声;

我看见了《垂老别》里,那老叟和老妪椎心泣血的诀别,我听见了《新婚别》中,那新娘“对君洗红装,与君永相望”的“沉痛迫中肠”的誓言;

我听见了“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的戍卒,“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杜甫:《前出塞行》)的幽泣,我看见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面……

 

 

11、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社会的繁荣带动了文学的繁荣。诗歌,也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唐诗这座文学百花园里绽放着朵朵鲜艳美丽的奇葩。

说到唐诗,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作者。思想开放,政治宽松的唐代哺育出一位位富有个性的诗人,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

李白,举着酒杯来了,他高唱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来了,带着醉意,非拉着你共饮一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喝到兴头,他手舞足蹈起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明月当空,他干脆“举杯邀明月。”那是生性豪放的他,那是放荡不羁的他。他痴迷着这个世界,他终于醉了,伸手去捕捉那荡于波心的明月,捉月台上,他与夜色融为一体,留下了屹立于盛唐的浪漫之峰。

那另一座现实之峰,是杜甫用含泪的眼,苍白的发,滴血的心构筑的,中唐的日益衰颓,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他以血为墨,痛苦地叹着“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愿丹”。那无休无止的战争换来的是什么呢?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是“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他不忍再见“眼枯”后的白骨,杜甫草堂根本不可能成为永久的避风港。他走了,永远地沉睡在那一叶扁舟中,陪伴他的,是一星濒临枯萎的烛火,一闪,一闪,陷如无尽的黑暗,只有那发黄的诗句,在世界凄凉地流浪……他的破船,终究换不来“广厦千万间”。

终于,白居易来了。少年的他,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诵读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自信地以为,有了他,振兴大唐充满希望。可是,一个王朝走向衰亡是历史的必然,面对黑暗的现实,尔虞我诈的官场,他也曾愤怒地吼着:“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他也曾落泪,“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这又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无力的反抗。他沉默了,“不复愕愕口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他不再奔走呼喊,因为,一粒石子,根本不可能激起多大的涟漪。他沉默了,永远地沉默了……

唐代的诗人,一位位走入了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他们的诗歌,依旧璀璨,流过中国的文学之河,闪闪发光。

 

 

12、千古江山,风景如画,万里神州,风雨苍茫。历史江河中铸就,英雄浊流中流淌。风萧萧,汉马黄河牧秋月,云漫漫,疲卒古渡嗜雪霜。阵阵狂风,风卷流烟乱云;焰焰烈火,横摧残兵败将。一江划南北,南北对峙;万马挥铁鞭,东西相望。百舸进发而偏安消散,千帆高歌而一统掀浪。

不堪回首,滔滔不绝;一江春水,滚滚哀殇。北望中原何萧萧,千里无人秋莽莽。原野犹应厌膏血,峻岭空见桃芬芳。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漠北滴残血,苍松染秋霜。

青山依旧,江河长流,英雄逝去,岁月蹉跎。历代江山,看千古铁索沉江;悠悠历史,笑几个石头研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湘女遥盼,千年回首而不卧。赤壁通天大火,而今沉沉如水;震河神牛依旧,如今静静安坐。千古漫嗟荣辱,百代尤叹碧波。

念往昔,一盏浊酒诔江月,看苍山,满目夕阳祭狂妄。落日映照浊流,马鸣帆影投荒;深秋霜染江水,大旗喧血苍茫。猿戾天高地阔,徘徊于暗流之间;鹤鸣地淼天窄,翱翔于激流之上。

夕阳中,看沧海横流;晚照里,观钱江怒放。秋风片片帆影急,暮霭山山掀绿浪。江带寒山谱染雪,川横三峡急喧唱。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芳草外碧绿连天,落花中花蕊绽放。自古天堑截南北,而今通途跨大江。千帆进发共济沧海,百舸争流同显张扬。

 

 

13、读惯了江南烟痕下的小桥屋檐,却读不懂塞北的荒野。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我不求名扬天下,亦没有弯弓报国之举,只身奔走于侠义之道。这只能是异想天开,初出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而或混沌一生,老来独倚夕阳,悲伤吟唱“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罢了。往昔的沧桑被历史的风蚀去,只留下如今空想的残骸。

黄昏时分,独自在山坡上浅眠,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花束立于风头。一阵凉风吹过,携带毛茸茸的花种漫天飞舞,散去寻找各自的天涯。独留蒲公英的枝干不知何去何从,随风飘摇,最终的归宿——被风蚀去,被风埋葬。视线被一团团花种缭绕着,瞬间被淹没。

人生就是一部纪录片,光盘曝露在空气中任凭风雨涤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片段终究会被划伤,无法流畅的播放。有的时光,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同样被风蚀。为了使它连贯,只能使用一种名为“想象”的空间将它弥补。

 丝线无边,空中若隐若现,另一头连着远在天际的纸鸢,飘摇在充满幽蓝的高天。逐渐被风蚀,远离遥望天际的视线。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3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