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译文]  就像那山一样,从不嫌高度过高;就像那海一样,从不嫌深度太深。

  [出典]   [出典]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

   注:

   1、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注释:

    短歌行:汉乐府《相和歌·平调名》。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掇(duō):拾取;摘取。

  讌(yàn):同“宴”。

  匝(zā):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


  3、译文1: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一饭三吐脯, 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译文2:

   我一边饮酒一边放歌,人生岁月能有几何?象那转瞬即逝的晨露,过去的日子苦于太多。喝酒唱歌我慷慨激昂,深藏于心的忧虑难以遗忘。用什么来排遣忧思,只有借助美酒聊解悲伤。那穿青领衣的学士啊,我无时不在把你思想。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至今吟味“子衿”念念不忘。鹿儿呦呦欢叫,在野地里吃着艾蒿。我若有贵客临门,一定弹瑟吹笙相邀。如同那明洁的圆月,什么时候曾停止过运行?渴求贤才的一怀愁绪,索绕于心不能断绝。客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屈尊前来把我探问。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怀念旧日的情恩。明月当空星斗见稀,乌鹊展翅向南迁徙。绕着林木飞来飞去,哪个枝头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而高峻,海不拒涓滴而渊深。周公吐哺握发,天下贤士归心。

    译文3:

    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人们在宴席上慷慨激昂地放声高歌,心中的忧思难以忘却。靠什么东西能让人们心情舒畅?只有美酒方可解除心中的烦恼忧伤。那些穿着周代青衣领学士衣裳的学子啊,你们令我朝思暮想,只是为了您的缘故,至今一直令我沉思低吟。阳光下的群鹿呦呦欢叫,呼唤同伴啃食绿坡上的苹草。一旦四方豪杰纷纷光临舍下,我将奏起美妙的音乐载歌载舞地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呵,你什么时候才停止运行?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呵,至今不能断绝。远方的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当空,星辰闪烁,一群寻巢的乌鹊展翅飞向南方。绕树低飞了好几圈却没有在此降落的意向,哪里才是它们的栖身之所?高山不弃土石才见其巍峨,大海不辞涓流才能见其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士,才能使天下的英雄都诚心诚意地归向我。


   4、曹操生平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5、《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这是第一首的本辞。据余冠英《魏晋南北朝诗选》说,这一篇似乎是用于宴饮的歌辞。诗中感叹时光易逝,抒写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搜揽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抱负。就全诗来说基调是高昂的。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品,写于南征刘表之前。此诗可分为三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诗人有感于人生短暂,便想借狂歌滥饮聊以自娱。“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两个设问发出慨叹,表面上看是消极的,实则缘事而发,这正是作者积极进取精神的曲折反映,与一般的及时行乐是不同的。不是吗?现实战乱频繁,人民惨遭荼炭,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而年华却消逝了,怎不令人心急如焚!在这深沉的慨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感伤离乱、忧心忡忡,急于建功立业的动人形象。

    中间十六句第二部分,引用成句,借助想象,反复陈说求贤若渴的心情,可谓直抒胸臆。承上我们知道诗人是深含隐忧的。何以解忧呢?自然不会是杜康。如果说前八句直用《诗经》成句,通过声音、形象、色彩几个方面的细致描写,表达思念贤才的复杂情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那么后八句则直接披露了这种心情,来得更加强烈!在类似幻觉的境界中,诗人把对贤才深沉、久远、热切、纯洁的思慕之情表达尽了。风格自殊。

     结尾八句为敏第三部分,点出要旨??天下归心,倾吐了自己的愿望。第七句用比兴手法写景抒情,寄托对贤才在离乱中无枝可依的惋惜心情。乌鹊喻贤才。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董卓之乱后,不少人南附刘表。但刘表“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曹操因此而发出感慨,为将全诗推向高潮作了铺垫。第八句先用脱颖于《管子・形解》的句子表示希望接纳尽可能多的人才。最后以周公吐哺发的典故自喻,表明自己决心象周公那样招贤纳士,从而点明题旨。

    全诗在深沉的忧虑中饱溢慷慨激昂的情绪,着眼点是渴望有更多的贤士俊杰帮助实现政治理想,把思贤与实现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使全诗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曹操诗歌初步形成的个人风格。这首诗有较浓的抒情性,诗人把起伏不平的心绪通过几个低沉的回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深沉质朴,慷慨悲凉。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四言诗,诗人利用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成就极高。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释义]山不满足高,海不满足深。周公吐出咀嚼着的食物,天下的人衷心拥戴归顺。前两句诗,曹操化用了《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达了自己仰望贤士之情。后两句用典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 我(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曹操在这两句诗中以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自喻,礼遇贤才,以博得天下贤士的衷心拥戴。

[适用范围与拓展]此名句运用拟人和比兴的修辞,表现出了求贤若渴的心情。适于领导招贤纳士,广收人才方面。

人们常用成语"千金市骨"来比喻招揽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迫切诚挚。该成语源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一》,说的是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没求到。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毛遂自荐,愿为国君求千里马,国君同意了。不到三个月,小侍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小侍臣花了五百金买下了马的尸骨,便回到宫中向国君复命去了。国君见了非常气愤,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何用?不是白花了我的五百金吗?" 小侍臣回答说:"大王您别急,买一匹死马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喜欢买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自己上门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国君便真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在现实社会中,领导干部不应任人唯亲,应任人唯贤。只有选择好了"千里马"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一日千里。领导干部们不妨学学周公和曹操,读读"千金市骨"的故事。


   7、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还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作“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是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乐府诗集》卷三十选录的。今高校流行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卷第29页引作“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根据本书附录《研修书目》,这里的引文当据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这两句诗中到底是“水”还是“海”正确?

     今将作“水”的重要材料罗列如下:
   (1)刘宋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二》,中华书局标点本;(2)四库全书影印本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三;(3)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人部上》注引;(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5)今人逯钦立《魏诗》卷一。等等。

    下面是作“海”的材料:
   (1)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七《乐府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刻本;(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二《乐部二》及卷九十二《鸟部下》注引;(3)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7月版,1974年7月第3次印刷本,注云出自《乐府诗集》卷三十。(4)清沈德潜《古诗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等。

     作“水”还是“海”,单纯从资料出现的先后和后人的引用情况,很难作出决定。但作“海”应当更与原来相合。《文选》李善注引《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就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又《史记》所录李斯《谏逐客书》云:“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陈书》卷十六《蔡景历传》载蔡景历与陈高祖书云:“海不厌深,山不让高,敢布心腹,惟将军览焉。”看来山、海对举以作比喻,状写虚怀若谷,这是从先秦就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仍然使用的一种习惯用法。曹操善于借用成语,一般情况下当会使用“海不厌深”,而用“水不厌深”的可能性较小。此外从诗意的推敲上,两者都有道理,但还是有优劣之分。“海”乃水之一种,特其广阔渊深者,而“水”为一般总称,与“海”相比不够具象。因此,若与虚怀若谷的喻指相联系,还是“海不厌深”更确切一些。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我国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帝曹操的着名诗句。他用高山一样的气魄,大海一样的胸襟来勉励自己,以周公自喻,渴望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周公是西周时期的大政治家,即——周公旦。他为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吃一顿饭竟三次停止进餐,把没嚼碎的食物吐出来,聚精会神听取来者的谈话。于是赢得了民心,志士仁人纷纷臣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成为许多政治家的座右铭。


    9、“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山永远不满足其高,水永远不满足其深,用以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这两句诗也可以说明:人对事业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不应该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成就。     

    不满足,让人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让人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反之,则使人止步不前,让人功败垂成。

    由于不满足,孔子晚年还在钻研《周易》,他反复翻阅,以至穿竹简用的牛皮绳磨断多次。他对《周易》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但他还是遗憾地说:“再给我几年,我对《周易》的研究就差不多了”正是这种不满足,才成就了千古的儒家圣人。

 由于满足,少年时代就才华出众的方仲永,满以为自己已经站在高山之巅了,所以他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跟着父亲到处炫耀自己的才能,结果,成年后的他,已泯然“众人”了,可惜啊,如果他能保持“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的进取心态,我看,中国史册上将会赫然添上“圣人方仲永”几个大字了。

   其实,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哪怕是你曾经辉煌过。就像秋天获得了丰收,但冬天一来临,整个大地都会被皑皑白雪覆盖了;在下一个春天,你必须从头开始,再耕耘,再努力;这便需要一种不满足的心态。只有不满足于从前,不满足于现在,你才会有更新的目标,你才会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奋斗。 

爱恩斯坦说过:“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由此可见,我不懂的知识还很多呢” 爱恩斯坦尚且如此,更可况是我们呢。

常言道:“学无止境”让我们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心态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1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那是怎样的胸襟,怎样的气度呢?

    能成为高山者,那是容万物的。不必说石头沙砾,不必说花草树木,也不必说虫蝇鸟兽。风来了,我欢迎,雨来了,我迎接,凡是投奔我的,统统来者不拒。最最凶恶的豺狼,最最温顺的小草,都是我的嘉宾,我的贵客,我的子民,我的上帝。所以,我能够巍峨挺拔。能成为大海者,那是纳百川的。龟鳖鼋鼍来了,荇藻浮萍来了,贝壳珠母来了,甚至于最为人所不齿的污泥浊水,沉船腐尸,我都张开双臂,敞开胸怀,一揽我怀。我之所以深不见底,乃是因为我能纳万物。

    于是想起了诗作者曹操,想起了三国。读三国,我们十分钦佩三国君主信人用人的雅量。史仲文先生说,曹操、刘备、孙权,个个为知才爱才之士,孙权是知人善任,曹操是唯才是举,刘备是爱才如命,此言甚为独到。孙权连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杰出人物,这四人,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与孙家关系不同,但都能委以重任,各展其才。用周瑜时资格嫩威信不足,鲁肃在东吴知音不多发展不顺,吕蒙乃行伍出身一介武夫,陆逊年轻不服于旧将,但孙权都能信任他们,从而使江东数十年间,可以无忧矣。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品节,以往行状有无过失,是否合乎旧有传统标准,只要有才,就予录用,降将可以,仇敌亦行。因此,他手下谋士最多,猛将也最多。荀彧、荀攸、张辽、张合、徐晃、许褚,原本都非他之属下,在别处无所作为,到他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刘备对待人才是知人之深,爱才之切。他爱才,是真爱,以情为主,见了才就有些走不动路,非把人才请到自己这里,才吃得下饭睡得着觉。是思贤若渴,爱才如命。最最典型的当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不必细说。

    三位大政治家军事家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襟和雅量,他们信人用人的方法,现代的领导和企业的管理者可资借鉴。

    由工作,我又想起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觉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照样适用于亲戚、朋友、同学等关系。虽然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这群与类是由共性组合起来的,毕竟还有个性差异,如果没有如山如海般的雅量,也不可能愉快生活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各有长短,不必向你看齐,也不必向别人看齐,你只要选择适用你的就好,不适合你的,你不学,也不应该要求别人以你为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和谐共处最妙,横加干涉最糟。你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别人身上的弱点和与你相异处,无论是相容还是互补,都不妨碍你的生活,只会增加人生的厚度,不会降低生活质量。不然,你一意孤行,以你的要求去要求跟你相关的任何人,除了给自己增添烦恼外,还会增加别人的心理负担,必定有利无弊。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关键在于“不厌”,就是不满足,不挑挑拣拣,来者不拒,有包容心,有宽待量。所以,山也高了,海也深了。你不必担心山塌海陷,山上的海里的种种生物,自会自动调节。

     如今讲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我认为,具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襟和气度,是建立任何一种和谐的基础,离开了这种气度,永远不和谐,即使表面“和”了内里也绝不会“谐”。

 

    1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一船秋色,十里湖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云破月来花弄影,皆尽显其致,尽显其色。

  我们人类的漫漫长河,各行其道,其间也不泛有极致之处,这极致之处便是一种处世之道,做人之本,曰心态。

  小时候,幼小的我听我哥哥读诵,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乖乖,那山为什么不在于高呢?妈妈站在一旁问我们。

  我知道,一座山不是因为高才出名,齐天大圣住的水帘洞的那座,在玉皇大帝眼中就是一座大山,哥哥在学校是个好好学生,口齿伶俐,争着回答。

  我低着头,细细地听着,因为每一次都是哥哥占尽风头。妈妈问我,我嗫嗫地回答道,这可能……不可能,山总喜欢高的,就象树木喜欢面对天上长得很高一样,……。对不对?

  妈妈大惊转而面露喜颜,把我抱起来,小弟弟,哥哥对,你也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不是?我笑颜逐开。

  正如妈妈所说的那样,世界万物都是发展成为极致的结果。同样,一个人正确的心态,便是一种极致之美。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点之情折射出人类特有的文明之光。

  红果熟似火,几苍桑,梅花香自苦寒来,何须怕?
  ……

  正确的心态,鞭鞑人生,指导人生,酿造成成熟的人生。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很糟,这不要紧,料理好的生活,安排好的生活,不逃避,不退缩,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亦不失为上计。

  范仲淹幼时家贫,求学期间,一日三餐,不够饭吃,便把米饭冲成粥,分成几份,没餐一份,夏天炎热,多蚊多虫,没有蚊帐,为避蚊叮虫咬,便端来一盆水,将双腿泡在水里,继续学习。

  有首诗对这写得很妙,
  我的房间很小,我便把窗户开地很大,
  我的窗户很糟,我就把床铺得很好。
  我的感情很轻,我便把诺言许得很重,
  我的诺言很糟,我便把生命放得很轻。

  如果所处环境,对我们很是有利,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的心态当然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倘若是世态炎凉,祸不单行,我们决不能因此祸从心起,杞人忧天。进而雪上加霜,走到绵绵春雨中,想到的不是人面桃花而是关节炎,就学学鲁迅先生吧,面对如此种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如果我们一次失败了,不要紧,浪是水,浪退了,水还在。只要我们站地稳脚跟,偶尔跌倒了,不足惜,站起来,只要我们的信心还在,亦可重新经历风雨,乘风破浪,重整旗鼓。

  上帝不吝啬他的失败的脚步和跌倒的泥坑,同样也不会吝啬他的成功。

  佛曰,一切就要看你的造化了,造化自己,你便是一座不怕高的高山,一个不怕深的大海。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19

[新一篇]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舊一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