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丰乐亭畔青山红树,碧草无垠,春光将老,月色欲暮,多情的游客踏着亭前的落花流连忘返,诗人也为花落春残而惆怅不已。

   [出典] 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其三

   注:

   1、《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2、注释:

    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

    长郊:广阔的郊野。

   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

    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

 

 

   3、译文:

     将要从天空中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绿莹莹的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广阔的郊外草原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竟没有一丝遗憾:美好的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4、欧阳修生平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5、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丰乐亭游春》(其三)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6、诗人伤逝于春天的匆匆归去,于是就有了咏唱落花之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华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欧阳修的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李贺的《南园》之一,更是把春花比作少女,特具美感,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他把谢落的春花随风飘舞,比作嫁与东风,多么形象生动而别出心裁!

  真是花开春烂漫,花落难遣怀啊!

 

 

   7、休闲不仅是安排空闲时间吃喝玩乐,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古代诗词中的“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非常有代表性的写出了闲适的最高境界,即悠然的自我与外在景物的水乳交融。当我们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时,我们就获得最好的休息,体悟到精神世界与外界环境的和谐融洽。

 

 

   8、,“出门见绿”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稀罕事了,早晨,当你乘车或步行去上班时,眼前会顿然一亮:宽阔的马路两旁,一夜之间矗立起了两排一人多高的绿油油的松柏树或杨柳树。盛夏尚未来临,心里已生凉意,因为这片片绿色,一天的心情会好起来。原来人的内心和视野里,是如此的需要绿色!因为这棵棵绿树,点点绿意,这座原本略显“生硬”的城市,也骤然间与你的心灵“亲近”了许多。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也许,繁忙工作一天之后的你,会生出唐宋诗词里描述的这种闲情逸致呢!

 

 

    9、春天来了,暖风吹拂,烟柳摇曳,百花齐放。此时,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据记载,在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有春游的习俗。“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的诗句,就是描写人们春游的欢乐场面的。

      春游,不但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使人胸怀开阔。山野的空气新鲜,经常呼吸这里的空气,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

 

 

    10、关于建筑丰乐亭的缘起和目的,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说:“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在给好友韩琦的信中说:“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可见,修建丰乐亭缘起是因为一眼甘泉,作用是要在此会客、办公、饮茶、休息、寄情山水之乐,还要在亭前的山坡上教练民兵。

    至于醉翁亭,则是同一年晚几个月由僧人智仙在琅琊山中建造,馈赠给欧阳修,作为他为政之余休闲品茗、饮酒赋诗、与民同乐的场所。这里万峰浮翠,林壑尤美,鸟鸣泉响,石老云荒,朝暮气象变化,四时景观不同,日日来游,快乐无穷。

   欧阳修在双亭间徜徉,享受着滁州山水的美妙,同时,他也时刻想着回报这种美妙。北宋末年宋绦的《西清诗话》里曾经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丰乐亭、醉翁亭修建以后,欧阳修为了使亭边的环境变得更好,让手下判官谢缜在亭前种花,谢缜请示怎样种为好,欧阳修随即在一张公文纸上写道:“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叫一日不花开。”

  “引水浇花不厌勤,便须已有镇阳春。”欧阳修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醉翁亭、丰乐亭畔的环境更加美好起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性情。欧阳修和自然,和山水,和树木,和花草是息息相通的,他惋惜春花被人践踏,又何尝不是提醒自己,韶华易逝,生命苦短呢?“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瑠琉钟。”当作为时要作为,该饮酒时就饮酒!

  丰乐亭里从容地处理政务,醉翁亭里悠闲地饮酒赋诗,琅琊山的清泉日日流进他的心田,大丰山的白云天天擦拭他的孤独,欧阳修的人生境界变得空前旷达,心灵得到无限舒展。汴京城里那个刚烈威猛的欧阳修,成了一个悠然林下客,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出世也好,入世也罢,一切都变得不经意起来。就是在这不经意之间,中国散文史上的灿烂华章《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从欧阳修的心中流淌出来。(摘自《滁州日报》)

 

 

   11、一点恬淡惬意,一点悲意萧然,只有在暮春时节才有真切的体会,只有同暮春心绪相通的文人才会在醉意朦胧间若有所悟。伤春的情怀,不是文人墨客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一种对于逝去光阴难追难再的惋惜,是一份对过往岁月难留难忘的缅怀。

    春去春来归无踪,残花缀枝别样红:纵然丰子恺觉得"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春山绿野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刻最为深厚了即使欧阳公看到了"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情致依然,怎奈待到"笙歌散尽游人去"后,还是有着"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的如丝惆怅
  
  落花风雨伤春,过往路人断魂。问询南来北往诸客,寂寞行千里,旧事难忆。朝花夕拾间,惟见长江之水天际流,一泻万古思春愁.

 

 

   12、面对春的归去,有人惊讶、有人害怕、有人叹惜、有人痴疑、有人伤感、有人怨恨。

    惊的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晏殊);怕的是:“只恐花飞又春去”(晏几道)、“惜春长怕花开早”(辛弃疾);叹的是:“秾花自古不得久,况是倚春春已空”(陆龟蒙)、“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高观国);痴的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怨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恨的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曹雪芹)、“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辛弃疾)……只活了二十八岁的北宋诗人王令对春天的消逝尤其感到痛惜,他在《春晚》诗中写道:“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可是,事实上即使子规啼到嘴角流血,也难以阻挡春去的脚步,正如辛弃疾所说:“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于是诗人只好接受这个无情的事实。

    “东风吹雨送残春,冉冉年光次第新”(陆游)、“莫怨春归早,花馀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翁格)。是啊,春去了,花谢了,何须抱怨呢?要知道,岁月变迁之中总是蕴含着力量和生机,新的希望和期冀将又一次地蓬勃崛起,只要留住根蒂,留住心中的美好,岁岁东风,总会送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