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译文]  在满是古木的森林里,那条小径已经好久没有人走过了!可是深山响起的钟声,又是从何处传来的呢?

  [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

   注:

   1、《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注释:

     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3、译文1: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译文2:

   不知道香积寺坐落在哪里,步行数里进入白云缠绕的山间。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小路,深山何处传来古刹的钟声?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傍晚深潭格外地寂静,正是安禅入定的时候。

    译文3:

    不知道香积寺的准确位置,步行几里路走进云雾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小径之上没有人行;我正在惶惑之时,从山深之处传来了钟声。泉水流淌在高高的岩石之下,发出滞涩幽咽之音;日光照在苍松之上,显得更加冷清。薄暮降临,在潭水弯曲的地方,空寂幽静,一位僧人正在坐禅,他将要入定,控制了欲望这条毒龙。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6、王维,盛唐时代着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的诗善以钟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写禅理。这首《过香积寺》是其中之一。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二句,写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这飘忽的钟声,显得山更清幽、寂静,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暗示。所以才会有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思绪。

    悠扬平缓的钟声,使诗人将禅思化为诗情,而悠远的禅思,似乎又在这袅袅不绝的钟声余音中回荡。在这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境界。所以,在诗人看来,禅是有制服内心妄念功用的利器,因而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结论之语。

    从诗人的禅诗中,我们体味到:人最难控制的,不是事业与权利,而是人心。而控制自我的本心,又难过控制他人之心。多数的烦恼和虚妄,其实都来自自己心中。如果能克服内心妄念,自然会得到安宁祥和。

 

 

   7、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现在我到哪里去找  古木  哪里又有无径之地
   钟声之处 人声鼎沸 香火缭绕 哪里又是深山
   看到这样的诗 只能凭添感伤。

 

 

   8、“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的大意是:眼前是一片古木参天的森林,没有人行走的路径,深山之中是什么地方竟然传出寺院的钟声?

    诗人从眼之所见与耳之所闻两方面着笔,故意用惊讶的语气进行反问,表现香积寺深藏于幽邃的山林之中;那深山老林中传出的钟声,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表达效果很好。可用来形容人迹罕至的山林。

 

 

   9、“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乃王维之《过香积寺》内两句,全诗所描述的空寂境界,正是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的体现。

     王维是把香积寺当作他心中的桃花源来写的。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直接展示了桃花源内的风光景象,王维则只是用寺周围的景色进行渲染烘托,其用意是相同的。这种境界,以及行至无人径处,恰逢钟声起时,穷尽复通,生灭不已,都是禅意入诗造成的富有哲理的境界。王维又隐居,又精禅理,是否就超脱尘世心如止水了?其实不然。对于归隐,王维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对于奉佛,王维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又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这些诗句都透露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胸中块垒,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诗中写了几响钟声、一抹阳光以及幽咽的泉鸣,人们会说这是以动写静,其实,反观之,便是静中有动,甚至连那不安于禅寂的妄心欲念,都暗示着静谧背后的奋争,蕴涵着勃勃生机,这正是盛唐精神的流露。王维有着一颗活跃的心灵,不能单纯作为释教徒与高隐看待。

  王维是一位典型的北方人,才华已众所周知,为官清廉;但任何一个时期,包括现在,有清者,则必有浑者共存,大至治理国家,小至家庭、朋友之间均存勾心斗角之耗;但作为真正的君子,又有旷世之才,理当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但世间之大,鱼目混杂,道不同者甚多;因此,王维这首《过香积寺》正是其当时心境的写照,用现代一个词来形容则可由“无奈”来解释。

 

 

   10、早有八水饶长安之说,如今只留下泾河和渭河了,成语“泾渭分明”的典故就是来自这两条河流。有了这些地理上的优势自然成为历代王朝建立都城的首选。从西周的镐京,秦都咸阳,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首次用长安作国都名。“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后经文景之治,到唐朝建都长安又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现存的四方古城仅是当年唐长安皇城的大小,是皇帝寝室和办公室,相当于北京的紫禁城。但是面积却比北京紫禁城要大的多。长安由此鼎盛,也从此衰退,主要原因应该有几方面:一是资源的破坏,从王维的《过香积寺》里“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诗句就可以推断当时的长安周边的森林资源是如何的丰富。更有八水饶长安的巨大水资源储备,随着人口的增加,任意的采伐,自然资源被逐渐的破坏,其次是政治上的原因,随着中国疆域的变化,政治中心由西北移向了中原、江南和华北,再次,数次战争的破坏也让西安饱经风霜,不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传说,仅唐后就有安史之乱、赤眉、绿林、黄巢等农民起义。明李自成起义,清太平军、西捻军入陕、陕西回民起义等。多年的战争使西安从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军事的重镇。

 

 

   11、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12、我的前身会是只雀儿吧?要不怎么会如此痴迷于山林的宁静,痴迷于南朝诗人王籍笔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宁静;痴迷于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笔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的清静;痴迷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僻静;痴迷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寂静;痴迷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痴迷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恬静;更痴迷于“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肃静。正如史铁生先生所说,在沉静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那正是我想要的,就像野草荒藤一样,在沉静的光芒中,会愈加茂盛得自在坦荡。而这个夏天,习惯了喧嚣的我,始终不渝地想念着我的雀儿,我的山林,我的宁静。

 

 

   13、曾在彰化买过五个磬,由大到小一路排下去,现在也拿来放在书架上,每次累了,我就依次去敲一下,一时竟有点“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错觉。
该文章转自[中学生读书]:http://www.fox2008.cn/Article/2011/20110829090159_65593.html

 

 

   14、我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我向往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的闲适,我喜欢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的清纯,我心仪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静谧……但在这世俗的纷扰中,何处才是我梦中的桃花源。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0

[新一篇]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舊一篇] 古來萬事東流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