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译文]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出典]  五代   冯延巳   《蝶恋花》

  注:

  1、  《蝶恋花》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注释:

    闲情:闲散之情。

  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丛生青草。

    何事:唐宋人俗语,相当于今言“何故”、“为什么”。

    平林:平旷处的树林。

    新月:阴历初一至初五,刚刚生出的弯月。

 

  3、译文1: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译文2:

    谁说使人痛苦的闲情已经抛弃得很久?每当春天来临,这种惆怅还依旧。每日里面对着春花,经常地酣饮醉酒,还丝毫不悔于镜里。

    河边上青青的草色,堤岸上袅袅的绿柳,请问这不解的新愁,为什么总是年年有?独自久久地立于小桥,寒风袭来充满衣袖,平林梢头升起新月,已经是路断行人之后。

    译文3:

    谁说我已把闲愁抛弃得太久?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内心中仍然是缠绵无尽的忧愁。为了甩开这恼人的苦闷,我每天都在花前痛饮美酒,大醉而不能休,哪管铜镜中的青春悄悄流走,人已经变得憔悴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柳,我且问你:为什么剪不断的新愁年复一年涌上心头?独立在小桥边,轻风拂动着宽大的衣袖,面对那平旷的丛林,仰首一望,新月如钩,已经到了黄昏时候。

    译文4: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我总以为,那些无名的忧伤啊,那些无由的惆怅啊,已经消失在过去的岁月里了。
  我总以为,我可以从此从容地笑对花开,花落,从容地笑对人聚,人散了。
  可是谁能料到,这春天重回的时候,那些无名的忧伤,无些无由的惆怅,却依旧弥漫在我的心头。
  镜子里的我,还依然年轻,但是我的梦想呢?我的梦想在哪里?我更青春时的抱负在哪里?每日里,在明媚的花前,在美丽的少女之前,举杯而饮,我陪伴他们欢笑,陪伴自己欢笑,只到宴散之后,剩下我自己,独对这镜中的我,久久怔忡。

为何河畔上的青草和河堤上的杨柳,每一年春来会青葱如忧愁?
  为何心中的惆怅与忧伤,每一年春来,会如柳色般依旧?
  为何这一年年过去的生命里,会泛起一年年重复的忧愁?
  直到我的生命远逝,剩下这柳色与青草,在遥远的春色里,怀念我的忧愁。
  聚会已散,人们远去,只剩下这平林上空的新月,静静地照着我,照着独立于小桥的我,照着这林间的风,静静地吹满我的衣袖: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4、冯延巳生平见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5、“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可是,你看他的开头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惆怅还依旧。彼此呼应。“谁道闲情抛掷久”,是笔法的盘郁。“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他在主要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在它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它表现了几点特色。一个是“不辞”两个字。他是在艰苦困难之中,有一种奋斗有一种挣扎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了,这是“不辞”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还有“镜里”两字,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他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了,冯正中不是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那你说你就放下好了,他说我“不辞”---那镜里的朱颜瘦,这是他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特色。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呢?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他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了密切的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在政党的攻击中,冯延巳被罢免了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了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无限感慨,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所以“缪悠其辞,若显若晦”。“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这是冯词的一种意境。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后片的词与前片是互相呼应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前半首。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的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还依旧的“惆怅”。所以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可是对于下半首说呢,正是今年新的青草,新的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也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他不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这是他悲剧性格很明显的一点。我是挣扎过的,而我仍然不得解脱。

     所以,最后两句就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我们欣赏词一定要用细微的感受去欣赏,如果不能如此,那么“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是非常有力的。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为什么要如此?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于他自己的Consciousness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的作用,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所有的人都回去了,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写得这么深沉感动的感情是什么?他没有说。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6、隐约想起在在一个春天的下午,看着青山妩媚,绿水悠悠,花开遍野的大好春光,心里却莫名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不禁想起了:“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想来自己不是个懂得享受的人,在美好春光前却无端的惆怅,还是随缘吧,纵使看到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春色也只能在心中感叹“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然而“眼前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既然时光匆匆,美好难再,眼前好景不常在,为什么还要落魄感伤呢?想到这里,心里倒也开阔了,于是便静静的欣赏春色了。

    人生不易,别对自己苛求太多,在还来得及珍惜时不要轻易放弃身边的美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生命里少一点遗憾吧,朋友,珍惜眼前美好!

 

   7、春愁并非女子的专利,春光明媚中一叶小舟顺水而来,舟过吴江,两岸酒旗飘飘,一派妖柔。独坐船头的旅人愁绪更深,“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小船渐远,在颖州的青青河畔,欧阳醉翁独立小桥,任春风吹拂,愁因春起,“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花中有愁,杯中有愁,镜中也有愁,“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韶光易逝,沧海桑田,徘徊于心,发之于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8、杨柳是一种文化,而单株的杨柳组成的柳岸,更是柳文化的一种提升。

    如果柳不是一种文化,古代文人也不会孜孜不倦做有关柳的文章了。如南唐的冯延巳,就有“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之句。“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是对春天已来的形象化示现,又是隐喻自己的闲情年年滋生,岁岁蔓延,似乎依依垂柳,是在钩钓他的新愁。还是冯延巳,也留下“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之句。此词以女子口吻怨恨心上人另有新欢而遗弃自己,这一心事使她意绪缭乱,日思夜梦,不但愁如飞絮,连整个身心也像飞絮一样悠悠无着了。欧阳修的《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句。此词写暮春闺怨,“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女遭封建,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如果不是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下,而是在柳岸之上,这小女子哼着小曲,款款走来,她又是什么心境呢?同为杨柳作衬,不同的环境,将会出现忧愁和欢快两种不同的结果。

 

    关于对柳岸的歌颂,我最佩服的是周邦彦,他在一首题为《柳》的词中写道:“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柳荫直”,点出柳之茂密成行;“烟里丝丝弄碧”,见出柳之姿态婀娜。着一“弄”字,似乎是说柳色弄人;自己漫不经意,却使多少人触目伤情,难以为怀。接以“隋堤上”三句,正为申足此意。作者自己也曾多少回送别于隋堤,而送别必定折柳相赠,所以约略算来,所折柳枝的总长度应当远远超过了千尺之数。一句“应折柔柳过千尺”,包含着多少别离的憾恨。

 

 

    9、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每次念着这样的句子,心里都会酸痛得想要掉泪。走过街心花园,惊见一夜风雨,竟将昨日还盈盈绽放的白玉兰吹落了一地,那么纯粹、干净的白,那么美丽而又短促的一季生命,就这样飘逝了。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脆弱,血肉之躯经不起寒冬的严酷与摧残,也经不起心灵的折磨与情感的纠缠。当岁月把我们脸上的那层属于青春的光彩抹去,只剩下沧桑的容颜和苍老的心,我们又怎能说自己无所畏惧呢?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岁岁枯荣,枝上柳绵吹了又少,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而我们的情怀却已是今不如昔: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伤高念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登临怀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我一路行来,这些句子在心里百转千回着。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进春天,又一步步远离春天。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