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 |
[译文] 江上的风浪不算险恶,人世间的道路,那才更艰险、凶险呢!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注:
1、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无穷:无尽,无边。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 |
3、译文1: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译文2:
唱完送别的《阳关三叠》歌曲啊,我的泪水还没有干,功名官爵啊那纯粹是身外多余的事, 暂且还是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吧.那浮云和江水啊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啊,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有多少使人愤恨的事情,又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会使人心情悲哀?只有聚会才会使人欢乐吗?尽管江上啊会有大风大浪,那还算不上风波险恶,更有人世间的行路做事啊,比那江上的风波还要险恶还要艰难!
![]() |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 |
5、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 |
6、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 |
7、自北宋苏轼开创词之豪放体例,到南宋自辛弃疾始,词开始进入一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天地。后人评价其词“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被推为“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屹然别立一宗。”从一阕《鹧鸪天》试可略窥一斑。
![]() |
8、未思进先思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训导,也可以说是中国大部分文人的性格,退亦有田园风光,诗词把玩,琴棋作伴,酒蟹入怀,虽不可日日如此,但起码也算是安宁度日、得享万年了。“人间走遍却归耕”,与松林为友,与鱼鸟同行,何等惬意自在!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使得在仕途受挫时大家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挂印封金”,而不是去寻找妥协以前进的办法,而后者正是很多研究者认为的、其他国家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手段。
孰优?孰劣?难以评价。但简单地以七十岁的老人与二十岁的年轻人作比喻又似乎哪里不妥。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对了,年轻人终归会变老,有些东西却不能殊途同归。
![]() |
9、说起人生目的,如果我是当年的周作人,我会选择远走他乡。作文人,作一位与政治无关的的文人。虽不会有押宝成功时的腾达,但至少也不会有失败时的颓倒。学富五车,却仍然没能堪透世态。这便是知识与智慧的大不同吧。他终于没能抵御周遭而让自己的生活走向精神化。只有后人怀念他的一句子话,让人落泪:“ 然而他一生中留下一千万字以上的着译,绝大部份将被后之识者引为吾国吾民之荣,不待我言。” 他从小床上跌下,停止呼吸,没有一个亲人替他送终。他的同伴们说他的后半生沉沦得太深,却没能体谅他的苦处。是海鸟怎能飞上天池。不懂得社会生活,却误入其中,当然不能自救,所以越陷越深,从头到尾都是不相宜,都是痛苦。
周作人目的明确行路却如此之苦,我们为什么还是要走下去。我很简单的一句话,为了活的更好。为了那个等着自己,没有波大腰细屁股圆的丑妻,给她幸福。
生活中对文弱青人也有喧肆之意。无碍乎老辣境过,彻底散黄的意思。在辛弃疾《送人》里我细嚼很久这样的一句话:“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顺势搓绳,拈成文字。心如老僧,却抠脚憋闷。
人说:看透了风景的眼睛,连回忆都可以放弃。我想这也是个理儿吧。
![]() |
10、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我再一次有了被世界遗弃的感觉,徘徊在秋雨霏霏的街头,一种不曾退去过的思家之情油然而升,似长江之水,一浪高一浪,是啊,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远在异地求学的游子在这种环境下,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想念那温馨的避风港湾,伫立街头,望尽天涯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真是触景生情,一首《乡思》此时正是我心理反应之真实写照。
虽是如此,那份孤独寂寞、失落,迷茫不堪的感觉依然在我内心深处蔓延,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红尘滚滚,谁解我烦恼?
![]() |
11、辛弃疾与晏殊,品读两位词人的词作,品的是“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人生与“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人生,读的是有宋一朝荣辱兴衰的历史,辛词的英气壮怀与晏词的闲愁哲思,辛词的慷慨之音与晏词的隽永余味,透过那淋漓的墨迹飘散出来的,是迥异人生的甘苦况味,是历史兴衰的巨轮轧轧,而时隔千年,往事竞逐流水而去,掩卷再读,却依旧闻得到那依稀的墨香,甘苦芬芳,齿颊留香……
![]() |
12、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把许多东西都融化,磨灭掉,是现实最残酷的一面。 真的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沧海有多广,江湖有多深,局中人才了解。
社会是一个最实用的大学,远远比你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具价值与意义。相信许多人都深有感触,书本上学的那些东西一旦放到现实中去,有时根本起不了什么用处,理论上的东西和实践中的证明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难怪时下会有“鄙视教育”情况的出现,你让一个人在学校里呆上十年,还不如让他在社会里实践半年,只怕会比那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收获得更多,也更实用。这是事实,而不是有意贬低教育。当然,也不是说念书就一点用处都没有,理论上的东西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在一起运用,才可发挥其最大作用,获得更好收效。
![]() |
13、要求几百年前才开始理性思维并开始了解世界的人们在短期内都能懂得并接受“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这种美德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的观察值得注意:“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
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稼轩)。世事诡谲,天灾祸福,不测风云,总会发生。中国的睦邻善远政策是真诚的。但很多政治家们都担心,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均资源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还要增加,利益冲突仍然会继续,恐怖主义和返古的野性分子还会出现,局部战争还要发生。
展望21世纪,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完成工业化,建成一个民主富强、人民幸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巩固的,可信可靠的国防力量,才能预防和抵御可能出现的返古野性和愚昧,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建成可靠国防的根本保证是建立自己强大的、先进的制造业。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代武器装备和战争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继续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提高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以保证中国能建造各种飞机、舰船、航母、导弹、雷达、微电子、通讯等各种民用和军用装备,建立和保持可靠的国防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 |
14、人生有得必有失,有顺必有逆,有胜必有败,有进必有退,有荣必有辱。人生道路上并没有铺满鲜花、洒满阳光,而是时时有风雨泥泞,处处有丛林荆棘,正如辛弃疾词云“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人生常会遇到困难、挫折和逆境。遇到顺境是每个人所期待的,遇到逆境则常常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自古常言不我欺。命运、机遇往往是不可刻意追求的,自解得失,善处顺逆,就成为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 |
15、辛弃疾有一首词说,“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走过了40多年的人生之路,终于体会到了行路难的滋味,真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1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