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译文]    春日即将离去了,看见那飘飞的落花,心中涌起的愁苦就像海水那么多。

     [出典]    秦观   《千秋岁》 

     注:

     1、《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2、注释:

       (1)城郭:城墙内外。“花影”两句:花影摇曳,莺声呖呖。化用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2)西池:即汴京金明池,在汴京城西。
      (3)鹓(yuan1)鹭:是两种鸟,比喻品级相差不远的同僚。飞盖:疾行的车辆。
     (4)“日边”句:回到皇帝身边的梦破灭了。日边,指皇帝。南唐·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飞红:落花。飞红万点:指被斥逐的一大批同僚。

    3、译文1:

      水边沙滩外面,城外的寒意已经消逝。春天真正到了,阳光下花影在摇曳,莺儿的啼声不断。我飘零在外,酒也没兴致再喝,与亲友们离别后,忧愁使我日渐消瘦。过去的友人们不能再见,傍晚天边的阴云四合,只剩下一片迷茫黯淡。

       想起当年和朋友们同游开封金明池的欢乐情景,我们像鹭鸟一样,无忧无虑地乘车飞驰。可现在,当年我们携手同游的地方,还有谁在呢?伴随君王的日子,已经像梦一样消失了,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容颜,已日渐衰老了。往昔的一切,像春天一样地消逝了,满树的繁花已化作飞红万点,我的悲愁真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啊!

        译文2: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退去了。枝叶繁茂,花随风动,黄莺轻啼,声声萦绕。远谪他乡,无心饮酒,离别亲人,日渐憔悴。所待之人,迟迟未到。

      回想当年西池盛会,同僚成行,车辆列队。可如今,四方流散,又有谁在?岁月流逝,红颜白发,还期无期。春光将逝,那纷纷落红,引出忧愁如海。

 

     4、秦观(公元1049-1100年),早年字太虚,后来因为敬佩后汉马少游的为人,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着名的婉约派词人,着有《淮海词》。他是天生的才子,少年才俊,文丽而思深,名盛一时。

       秦观不像东坡那样豁达,他对人生的期望很高,对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仕途失意对他打击很大。他心中郁积着怨气,情绪低落,痛苦万分,在忧伤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观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字里行间浸透着忧伤和悲苦,蕴含着一种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伤感。这是一种在风雨摧残中流淌出的柔弱的凄美,读着让人流泪。他被贬处州时,将身世之感融入词中,写下了这首沉郁悲苦的《千秋岁》,留下一地落红,和一声长长的叹息。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这是和着词人血泪的悲叹,字字都在啼血,句句都在流泪,读着伤彻人心。“飞红万点”,是一种荡人心魄的美,可对这种美的离去,词人却回天无力。政治理想破灭,人也衰老憔悴了,这慢慢飞去的,不仅仅是春红,还有词人的生命。

       当秦观路过衡阳,将这首词呈给好友衡阳太守孔平仲时,孔太守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送别秦观后,孔平仲又和家人说:“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丞相曾布读了这首词后,也惋惜地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然而这首词还不是最悲哀的。在被贬处州期间,秦观经常与僧人谈禅论道,写了些佛经,结果又被政敌罗织了“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受到了“削秩徙郴州”的严惩。“削秩”,就是撤消所有的官职,是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

       竟然就是因为这样一些罪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柔弱的少游迷茫了,绝望了。他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把一生的苦闷、哀怨、伤悲汇集到《踏莎行》这首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中。

        这是秦观最悲哀的一首词,抒写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忧伤,一种不可自拔的悲苦,是对美好生命的迷失和对未来人生的彻底绝望。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这首凄苦哀婉、饮誉词坛的悲歌,是少游用生命发出的最后的呐喊,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意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深为王国维所推崇,认为具有《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意象。王国维同时指出,秦少游的词凄婉,可是当他写到这两句时,就变得凄厉了,是强烈而惨痛的悲哀。苏轼则最欣赏“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一发问,太痴,太无理,却又太感人了。这是秦观把悲苦人生咀嚼了无数遍,在经历了极大苦难和折磨后,对天地发出的诘问:水为什么一定要东流?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逃脱命运的摆弄?我空有一身才华,为什么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左右?当他吟出这两句词时,他的心智,他的生命都被愁思淹没了,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写下这么悲怆的词句,少游还能活得下去吗?

        果然,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徽宗赵佶即位,大赦天下,秦观在得到朝廷的放还诏令,欣然启程北归,到滕州时,他兴奋地四处游玩。劳累之余,秦观觉得口渴,就向旁人讨水喝。当他端起水碗,看到自己在水中满头白发的倒影,想到终于可以和家人、好友欢聚一堂了,禁不住展开愁眉,开怀大笑。在凄婉的笑声中,薄命才子少游溘然而逝,年仅五十二。秦观在藤州写过一首词《好事近》,末二句是:“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没想到这成了词谶。

       苏轼得知秦观去世后,痛心疾首。高山虽在,流水却无,弦断无人听,他悲情难抑,流泪不止,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他将秦观的《踏莎行》中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在扇上,作为对少游的永久纪念。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上天赋予了秦观一颗脆弱多愁的心,却又残忍地将它揉得粉碎。点点碎片,和着少游悲伤的眼泪,化作缕缕情丝,云雾般缭绕在人们面前,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在人生的愁海中,少游带着遗憾沉没了,可他的那些伤心词,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绽放着永不逊色的光辉。在迷雾中,他终于找到了桃源的入口,他再也不用奔波了……

     秦观生平见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5、 此词为作者处州(今浙江丽水)为监洒税官时所写,词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与爱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

  据处州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岸边多杨柳。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词人几多咏叹。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

     “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炼。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感于这两句词的妙处,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幻之,并题了五首诗。

  “飘零”句以下,词情更加伤感。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之情兴也:

      “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也。明人沈际飞评曰:“两句是汉魏诗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人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歇拍二句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

       所谓“碧云暮合”,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于是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

  过片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西池,即金明池,《东京梦华录》卷七谓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佑七年三月上已,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鵷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鵷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鵷鸟与白鹭。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驰骋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旧,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无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

       “携手处,今谁”,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是对元佑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是极含蓄委婉之能事。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

     “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云:“《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

      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政治理想的破灭,个人容颜的衰老,由作者曲曲传出,反复缠绵,宛转凄恻。

  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到结拍又说“春去也”,明点春之即归。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噬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俞陛云《宋词选释》引)。

  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6、 这是在当时流布颇广的一首词,也代表了秦观词的典型风格。起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简要写出春末的景象,点出时令,为下文作铺垫。接下来,“花影乱,莺声碎。”,并不直接写游人游春的景象,却从侧面落笔,用花影和莺声渲染出游人的多和杂乱。可是,描摹景物为什么用“乱”字,为什么用“碎”字?纤柔敏感的诗人要纤柔敏感的读者才能领会。实际上,“乱”字和“碎”字,强烈地暗示出诗人此时复杂变换的心情。往下,“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文字简约而含义颇丰,写出诗人的令人感伤的经历。上阙末句,“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无奈的情绪尽在其中矣。下阙“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携手处,今何在?”回忆旧时亲朋交往之盛景,与今日孤独寂寞相对比,进一步渲染出词人此时落漠伤感的心情。下句“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小小的挫折何以能打击词人若此?若苏东坡之超脱放达断不会做此语。但是,也就是这种善感的心性成就了词人。连梦都可以断了,盛年的词人竟哀叹容颜变换,真令读者为之欷嘘。末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词人不仅用飘飞的残红来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并且竟然用“万”字,用“海”字来形容自己的无边无涯的愁绪,愚钝的词人绝不会想到此语。春天要走了,词人的愁绪就如空中飘飞的那万点残红,至此,词中的步步为营的伤感情绪终于形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我要说的是,秦观之纤柔敏感之心性绝不只是说他多愁善感,而是说他可以从日常的景物中捕捉到可以准确表现他情绪的东西,并且可以用形象化的日常景物的描摹或含蓄或直接地的表达出来。若“碎”字“乱”字之运用那种强烈的暗示,若“万”字“海”字来形容愁绪的无边无涯,就是他敏感心性的体现。
  为什么词人作如何悲怆之语?秦观少年时也曾有抱国之志,登第后与苏轼,黄庭坚交往,同为旧党一侪,后来旧党失势当年,他们同被贬到偏远地区,秦观被贬为杭州刺史,应该说比苏轼等人强得多了,然而善感的秦观却由此认为世事无常,从此一蹶不振,他当时的心情于这首词可见一斑。这首词在当时流布颇广,词中所传达的强烈的愁绪感染了很多人。有记载,当时宰相见了这首词便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又有人读至“镜里朱颜改”一句,惊说“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盖当时秦观至多三四十年纪,可谓正当盛年,竟然如此感伤,怎能不令人惊叹呢?
    少游心性如此,词何以堪?( 夏雅丽

 

     7、“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感动千古的名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朱光潜美学论文集》)以此词结句证之,诚然。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渔洋诗话》称:“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所谓“兴会超妙”就是神韵,当“兴会神到之时,雪与芭蕉不妨合绘,地名寥远不相属亦不妨连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将这些景连缀,衬托出伤春慨世的主题,可谓“情韵兼胜”(《四库提要》)。冯煦《蓄庵论词》:“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秦词如此感人,语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为词中有情致、神韵。

     8、少游被誉为“卓然名家”,是苏门四学士中,唯一不效仿苏东坡,而自成一脉的词人。《千秋岁》也算是《淮海词》中的名篇了。末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被历代词评家所称道,前人所云“不识字也知是天生好句”,当属此等无疑。

      9、古诗词中有"愁"字的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黄鹤楼》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只恐双溪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 

       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 把抽象的愁思熔铸在具象的烟草、风絮、梅雨当中。“一川烟草”迷漫,这是写愁思的广度;“满城风絮”,是写它的密度,风絮是风中的杨花,到处飘荡,飘忽不定;“梅子黄时雨”是写它的长度,因为梅雨是连绵不断的,延续的时间又长又久。从修辞手法来看,它是一种博喻,用三种不同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他的愁思。

      镜中花,水中月,一生的寻寻觅觅只因一生都在孤独。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了一个愁字。

      在你的泪中,爱情凝固,像一座沉默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

       黄昏余辉,你从宋朝缓缓地走来,将忧伤的心怀辬开成莲,流泻晶莹剔透的水珠儿,潺潺我悠长的等待等待。

       远山如黛,烟霞雾痕萦绕绿色的江南。是谁的歌唱让你美丽得如此眩目?有着莲的醉态,梅的清婉,媚似夜半海棠的嫣红。是谁的眸子浅尝荷露的底蕴?掬水日临摹前世今生七色的诗篇。又是谁踏着黄昏的歌板,以一双燃香添烛的素手,垂钓一枚千年来瘦瘦的感伤?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5

[新一篇]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舊一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