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典]   刘禹锡  《忆江南》

  注:

  1、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2、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3、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4、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晚年为检校礼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他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文学家。早期流放于巴山楚水之
时,曾深入民间,学习当地民歌,创制不少新词,如《杨柳枝》、《竹枝词》等。词中
描绘了地方风光,反映了人民疾苦,歌颂了劳动妇女健康的爱情。他的词轻柔流畅,语
语可歌。今存《刘梦得集》,词作集于两卷乐府中。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朝中期着名诗人、词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出生书香门弟,从小才学过人,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当时唐王朝正由盛转衰,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唐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进行改革,刘禹锡和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这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然而,“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改革派相继被贬。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才回到长安。

    长安城里有一座玄都观,有个道士在观中种了许多桃树。刘禹锡到玄都观赏桃花时,感叹十年的贬谪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人读了这首诗,就在唐宪宗面前诋毁刘禹锡,说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在讥讽朝廷。于是宪宗就将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直到裴度做宰相后,才把刘禹锡重新召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可惜种桃的道士已经去世,观中的桃树因没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一片荒凉。刘禹锡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便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一些大臣本来就不希望刘禹锡留在长安,读到这首诗后,借机四处攻击他,刘禹锡便再次被派到外地当刺史。

    刘禹锡一生历经坎坷,过了23年的贬谪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反而磨炼出了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态度。他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创作了《竹枝》、《望洞庭》、《乌衣巷》、《浪淘沙》等匠心独具的经典作品,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广为传诵的名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对刘禹锡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文风精炼含蓄,通俗清新,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当白居易在筵席上唱出“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他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时,刘禹锡写了下面这首诗作为答谢: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中,刘禹锡不仅没有丝毫伤感,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人生感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除了大量诗词外,刘禹锡还留下了《陋室铭》这篇不朽之作。《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时写下的,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让刘禹锡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刘禹锡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这篇字字珠玑、留传千古的不朽名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夜深人静,明月当空,让我们徜徉于陋室,静静品味那瑶瑟的情韵吧!
 

 

  5、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6、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词
中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
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7、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8、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词中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此词已不再咏调名本意。女性和闺阁的气质突出了,比白居易的词在意境上更加词化。透露了词在文人手中自觉而迅速演进的痕迹。

 

 

   9、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今人常套用这两句词来表示对某地方人士的思念或感谢。

   10、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刘禹锡的这首词联想丰富,感慨深沉。在他的笔下,随风飘舞的弱柳和缀满露珠的丛兰都被拟人化了,用以衬托出词人无限伤春的情思。

    白居易与刘禹锡一样善于学习民歌,较早用民间曲子词创作了《忆江南》、《浪淘沙》、《竹枝词》、《潇湘神》、《长相思》等小令,汲取民间词的白描手法,避其粗拙,益以精细,为文人词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词都保留了民间词朴素、刚健和新颖的风格,具有中唐文人词的共同特色。他们的词受敦煌曲子词的影响,自然活泼,不事雕凿,流丽婉转;又注意吸收唐诗的艺术手法,克服了民间曲子词粗俗稚拙之病。白居易词浅近明快,刘禹锡词流丽俊爽,都与他们的诗风相近,而与晚唐温庭筠等人的秾艳词风具有明显的不同。

    总之,白居易、刘禹锡的词,在意境创造、情景相生方面,汲取了中唐诗歌的长处。在词的形式方面,打破了五、七言律绝的成规,采用它的平仄安排,而变化它的韵位,把文字的音乐性与曲调的节奏感较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了长短句的发展。《刘宾客文集》外集卷四所收《忆江南》词,前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的小序,说明他们已经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词体的正式确立和文人词已经从“歌(声)诗”中分离出来。可以说,他们的词是近体诗向典型文人词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是从敦煌民间词到晚唐五代《花间集》之间的中间环节。

 

 

    11、自古春短夏长,所以伤春的诗词曲赋不绝于书。“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这是刘禹锡的感念;“春归何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是黄庭坚的戏谑;“惜春常怕春来早,何况落红无数。”这是辛弃疾的忧伤。

    于是,春天注定给人的怀念伤感多于享受。当你在春天时,除了气候宜人外,时不时下雨,天气于是忽冷忽热,要不然怎么有李清照的“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场雨过后,落花无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学这首诗,真是糟蹋了孟浩然那种雁过深潭无痕,风过疏竹无声的超然洒脱中若隐若现的微微伤感。那么小的孩子懂这些么,无非摇头晃脑跟着背诵。同样被我们年幼无知糟蹋的当然还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祖先这么有诗情哲思的一大后果就是让我们从小就糟蹋好东西,长大后再读这些好东西时反倒麻木。

   于是我们似乎觉得后来读到的“少年听雨歌楼上”或者“时光只解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有意韵,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是青春年少多愁善感,而落花知多少的意境反倒要到繁华落尽的年龄才能品读。同样的伤春,年龄和经历决定了我们该对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何等样的品读方式。我们总是绕了一大圈才知道我们很早就遇到了最好的,即使伤春,我们也是如此。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