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

  [出典]  苏轼  《水龙吟》

  注:

   1、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注释: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他的《水龙吟·咏杨花》原文如下:“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调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 

    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人,历仕哲宗、徽宗两朝,为苏轼好友,其咏杨花词《水龙吟》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落。娇眼:形容柳叶。柳叶初生时,如人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着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3、译文1: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它抛离家乡倚路旁,细思量仿佛无情,却是含有深情。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万里,追对情郎去自动了又被黄莺儿叫起。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淋过陈雨,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看来,那不是杨花呵,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译文2: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译文3: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无人怜惜,任凭它衰落坠地。它抛离家乡倚在路旁,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受伤的柔肠婉曲,困倦的娇眼昏迷,欲开又闭。梦魂随风飘去万里,正追随情郎而去,无奈却被黄莺儿叫起,惊醒了好梦。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只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旧枝重缀。清晨小雨初歇,何处有落花遗踪?它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来,那不是杨花,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评 解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6、古人在诗中时常写到杨花。杨花,其实不是花,而是杨树的种子,有白色的绒毛覆盖,春风吹拂时,杨花随风飘舞,如花絮飞扬。古人诗中写到杨花,大多是感叹人生飘零,表达怅惘和愁绪。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愁和恨,就像漫天飞舞的杨花一样,哪怕关门锁户,它们还会飘飞进来,无法躲避。北魏时胡太后的《杨白花》有这样的诗句:“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以杨花比喻人生的漂泊无定,以宋人石矛的一首七绝写得最有趣:“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杨花只是在春风里飘荡,而游子却终身在天地间漂泊。
  杨花其实就是柳絮,杨花飞落到水中,在水面浮动,犹如浮萍。古人认为杨花落水便为浮萍,杜甫在《丽人行》中有名句:“杨花雪落覆白萍”,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杨花入水为萍,为花中第一怪事”,其实都是误解。
  写杨花的诗词,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苏轼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这是一首吟咏杨花的妙词,其中有惊人的想象力,也写绝了人间情思。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将杨花定位在“似花还似非花”,很巧妙,也比较准确,凸现了杨花的特点。而“花非花”,便成为后人常引用的一个玄机暗藏的奇妙之词。在这首诗中,苏轼把杨花比作美人,她正“随风万里”,梦寻相思情郎,花人糅合,意象自然天成,是绝妙的比喻。此词的下半阕,紧扣杨花议论抒情,写出一个相思中的女子孤独悲苦的心境。最惊心动魄的是最后那几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雨后,天空中不见了杨花,它们落在水里,随波浮动,在相思女子的眼里,它们不是落花,不是浮萍,而是离别人伤心的眼泪。这样奇特的比喻,也许不能算是苏轼的新创,唐诗中曾出现过这样的诗句:“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然而读这阕《水龙吟》,还是佩服苏东坡奇思妙想。在离人眼中,枝头红梅如血,落水杨花似泪,人间情痴,难有甚者。(新民晚报06.7.28)

 

   7、三月柳絮漫天飞,送春无语久不回。 春无踪迹云天阔,好风送我梦相随。 柳絮飞在暮春,是送春的使者,它默默地飘飞,似在寻春的踪迹。春是悄悄撤离的,带着无尽的伤感,也怀着一份祝福和希望,因为它是在“枝间时见子初成”时离开的,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接力棒交给了夏。虽然离开有无数个应该的理由,可伤感是惟一不变的理由。柳絮执着地守在送春的路口。“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我喜欢杨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情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飞落,不会让人惋惜,因为没人把它当成是花。它没有花的造型美、色彩美、芬芳美。称其为花,这里包含了多少的恩惠与善意。一定是个心怀柔肠,而又怜惜万物的人才深情地叫出了“杨花”。杨花因“名不副实”,也遭遇了鄙夷。有人讽刺,在“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暮春,杨花没有才思,只知道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也有批评,说它借助风势作颠狂态,附庸风雅,不知自己为何物。有说它水性杨花,不自重;也有人说它心比天高,太逞强。在杨花的生命中,毁多于誉。 杨花最贴切的名字应该叫柳絮,还自己的本真。没必要闯入花的阵列,不必跟任何花相比。人是在相比中失去自我的。不与百花相比,柳絮才能活得轻松。是什么时候在柳枝上绽开的,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完成了开放,借助风的力量,作生命的最后旅行,飘飘洒洒,没有叹息地化为春泥或落入池塘,完成生命的每一次超越。 柳絮是质朴无华的,似乎没有一点值得炫耀的资本,也没有让人喜欢的理由。“糁径杨花铺白毡”,人们踏在上面,跟落红满径的感觉是不同的。落红总能勾起人们怜香惜玉的情感,它的逝去总要人们掬一把泪,感几回叹。而柳絮的飞逝不让人有沉重感,如同它轻盈的生命,让逝去也变得轻松。 我喜欢柳絮飞舞时的情景。我以前所在的学校,周边有许多柳。暮春,柳絮飞舞成忘不掉的记忆,它在提醒你春天已经离去,夏天正在到来。柳絮的这种挨家挨户的提醒,让不少人很烦。它落到你的头发上,也会落到你的饭碗里。新打来的一桶水放在院中,一会就被它落满。落了雨,湿湿地贴在地面上。但我从未厌烦过柳絮,对它的来访,始终持欢迎态度,一任它选择想停息的地方。我认为它们是诗意的飞舞和诗意的栖息。 喜欢柳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跟东晋才女谢道韫邂逅过一段佳话。有一天,谢安问侄女谢道韫和侄子谢朗:“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受到谢安的称赏。后传了出去,人称之“咪絮之才”。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东晋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静静时,我常常思绪纷飞,漫无边际。每当此时,我的脑中就会浮现柳絮飘飘的情景。莫非我的思绪跟柳絮相似?是的,我的思绪如空中飞舞的柳絮,飞舞是它的兴趣,凝窗独坐或走进自然,思绪便找到了最大的空间。它们飞舞着,不为引人注意,只是想做一次旅行,让生命飞动起来。尽情飘飞后,大部分都疲倦地飘落,或入了泥土或入了池塘。因为是柳絮,不会像“落红无数”那样可惜,柳絮倒也落个轻松自在。也有被我接住的,接住的这些思绪便化成了文字,质朴无华,没有馥郁的香气,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但我自己喜欢,它们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 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在不停飘落的。它们漫天飞舞,除了极少数凭好风借力,被送上青云,绝大多数都飘逝在岁月的长空。我的这些飞絮,也会逐渐飘散,没有悲哀,因为它有过飞舞的快乐。 走笔至此,虽已初冬,但心中的温暖仍如春在身边。

 

   8、细看来,苏轼的一生中,恐怕是他的那曲《水龙吟》最能表现他自己了吧。“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惜”字,凝集了多少心情?柳絮毕竟是柳絮,再是如何的像花,也不会是花。所以,无人惜从教坠。他应该是在说自己吧,除了这词所赠的章质夫,就无人“惜”自己了。然而最后,这似花的,在他的眼里,不是杨花柳絮,“点点是离人泪。”不得不让人默然的飘忽迷离。

古往今来,能有父子兄弟同时为后人所赞的,很少很少。而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就是不得不提的了。记得《三字经》中有“二十七,始发奋”来写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则留下《三国论》等供后人评说。但是,苏轼的父亲和弟弟终究没能赶上他的高度。这,不因为两篇《赤壁赋》,不因为一首《江城子》,不因为一曲《水龙吟》。或许是他坎坷的六十六年,在逝去的历史大河中,浪虽淘尽,而他,恐怕就是留下的璀璨的黄金。

 

 

 

  9、“ 花 ── 非花,雾 ── 非雾 ” ,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 非花 ” 、 “ 非雾 ” 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水龙吟》)的名句。

 

  10、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杨花落了,却无人珍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离家的浪子,看似无情,心底却是潺潺的思念。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人生总是要追逐梦想的。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和柳絮,虽然不是一个东西,但是,现在把名字改成咏柳絮也未尝不可。
     杨花和柳絮,基本一样。

     我们只看下阙。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恨的是落红难缀,花都落了,年华似水啊!人生最痛苦的是,谁都逃不掉的老去。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人生在世也似这杨花,被风吹雨打,四季更迭。当我们死去,一切也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可是,这个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萍碎也好,花飞也好。而明明知道这一切,可是,你只能是叹息和无奈,你能怎样呢?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春色可以是指美好的年华时光,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这些都不属于我。我们本就一无所有。属于尘土和流水是自然的,千百年来也都是如此,我们死的时候,也会归于尘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人生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是真正有价值和不可替代的。这离人泪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念。泪是最深刻的情感,杨花是泪——它就是我们最深的衷肠。

    总之,有些东西难以描述。就好象说出来的东西会显得苍白。

 

   10、“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却有离合悲欢阴晴圆缺,辗转频思量。尤记得少小时间,揽卷“花非花”,震撼怜惜,一时觉人生如梦——又苏轼将杨花柳絮亦咏非花,恁地凭添了点点离人泪,寻来阅过,掩卷沉思,一怀伤心。偏是暑气时节,夜半梦醒,氤氲朦胧间幽蓝夜空诸星子明明灭灭,反应了原诗境界:非梦非醒中非人非物时。白居易其时,约是思恋故人,牵牵念念浑不得见,竟欲离魂飞去? 

  明月芳草危亭斜柳,春风十里素弦残笛……

  人生多情。珠玉翠钿行乐处漫撒金樽,销魂时谁记取天涯尽头月如钩? 

  再不能,玩月楼头同玩月;再不能,长生殿里祈长生。怅怅茫茫中呢呢喃喃,恍恍惚惚间缠缠绵绵,寻寻觅觅里生生死死;演绎却是他人传说。入地狱又如何?不着空、不执有又如何?兜率宫中尚十万八千种种诱惑,岂不相同?更况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凄清纵斯芬克司暗夜幽灵,亦不为过。此时梅迪特兰尼的猫驱赶马群穿过无尽的夜,看见死神吻过泊瑟芬的唇。 

  是耶?非耶?梦耶?醒耶?

  转头月如水风似绢软帘卷起——突忆及东坡居士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哑然失笑。

  便至周公殿前,直教心事付幽兰。

 

   11 、杨花,有几个人看得上眼呢?真正的“似花还似非花”。其貌不扬,其味不香,“也无人惜从教坠”。等到绽放之时,满城的白毛飞舞,不留神就会钻进鼻中,就更别提清洗不及时弄得车子被糊住,换得人骂声一片。可是,好冤枉不是么?杨柳们只不过在争取着自己的生存权利,一个物种的生物特性和生命延绵的根本。人们喜爱夏日它们给予的浓荫和清凉,在街头巷尾和庭院中大量栽种,可就是不能接受春天它们的繁衍本能。于是人们发明对付的方式,在它们绽开之前用药物进行灭活,去年还没有全面展开,不知今年如何。可是,当春光中没了似雪如棉般杨絮柳絮的点缀,人们不觉得少些情趣么?!也许到那时,我们的后代将无法理解古人诗词中的境界了。

 

   12、初识此词,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闲杨花乱入人眼,柳絮纷纷洋洋,有时候漫天飘落,满地都是,烦恼中记住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觉得与现实相近。
少年往青年转变时候却喜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无情的说的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有思的念的是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在有情与无情中长大的我们,为赋新词强做愁,以为所有永恒的爱情都是由悲剧构成,怨念满满, 看的念的都是悲剧的诗词,在彩色的世界想的都是悲剧的色彩。

    随着岁月的流失,叹的是: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花已逝,影无踪,想寻求杨花存在的证明,只能看浮萍的所在,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想着一段情,能爱不能留,能留的却不爱,无奈的思绪如这春色一般,二分入到尘埃,一分撒入水里。思君念君不见君,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泪。

    细细思想女人无望的爱又何尝不是如此杨花,爱着时自然是依依相恋,温软是柔情如水,泼辣是活波可爱,不爱则满城颜色就你无良,温软是你无能,泼辣是你尖酸刻薄,做女人别如杨花,将自己交付她人,无人惜时就要抛家路旁,回头看点点都是离人泪。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6

[新一篇]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舊一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