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出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注: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 注释:

  (1).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

  (2).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3).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4).这句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5).《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3、[韵译]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

  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

  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

  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

  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

  只有坐壁上观,

  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 。

    译文2: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

    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5、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刘逸生)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这里,“垂钓”者指得志的朝官;“羡鱼”者是诗人自指。尽管自己十分不情愿被置于“坐观”的位置,但失意者的“羡鱼”情终归是徒劳的。浩瀚激荡的洞庭湖水,似乎翻腾起了他压在脑中多年的郁闷,多少烦恼与失望,满腹的苦衷与牢骚,都一齐诉说出来:早年曾怀有“欲济”的宏图伟愿,可是并末受到当朝的重视,因而不得不退隐。我是不甘心“坐观”的,可是既不能“执竿而钓”,那“羡鱼情”也就是徒然的了。这四句诗,既有自怨自艾之意,也有被世弃置的深沉哀叹。这种思想感情,对于当时被贬为荆州长史的张九龄是容易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痛苦,然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成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大多数,都在中间挣扎,高不成低不就的,上不挨天下不着地,在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努力挣扎。

我就是其中一个,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不比别人多什么,也不比别人少什么,或许唯一多的,就是我知道,我会在这种痛苦中,走向一个极端。

然而不过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已。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的羁绊太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潇洒人生,快意人生。

在生命的过程中,芸芸众生都是垂钓者与被垂钓者:有的人垂钓情感,有的人垂钓权位名利,有的则希望充分实现自己。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告白,虽未能求得功名利禄,却钓得千古传诵的诗名。

 

7、清水、鲜鱼,这些都是“净”与“静”的和谐,是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的约定。王维有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孟浩然有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杜牧有诗:“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柳宗元有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姜夔有词:“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这都是一种心性与境界。

8、这个曾经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落魄文人,天生的性格,注定了无法入世的人生际遇。其实做一个山野樵夫,江边渔者,何乐不为呢?

古人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孟浩然的网不是已经织得很好了么?只是没有给他机会捕鱼罢了。

一直以来,都很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属于我自己的诗意人生,我从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天开始,就憧憬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当然,我也一直在追求着。

“莫观垂钓者,毫无羡鱼情。”我的心声。何必去羡之呢?当然,退而结网,并非为了临渊求鱼,只不过觉得网都没有,活着也就没有诗情画意了。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观看垂钓者的期待与激动,垂钓者的一举一动,倒左右了旁观者,何必呢?

套用生活中的俗话“眼不见,心不烦”。不失为真理。

9、教师生活

班主任: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邂逅昔日门生: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邂逅昔日同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公务员涨工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重返母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参加高中同学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教师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接手新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优等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对后进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材施教: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被学生难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工作十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迎接检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准备职评材料:这次第,怎一个忙字了得。

 
10、“学而优则仕”,文人总有一颗奔逐官场实现自我的进取心,封建时代尤甚。那个时候,文人除了搏击仕途这条华山险道之外,别无他途。但文人往往又缺乏厚黑之术,清高里携带着羞涩,矜持中写满了自尊。他们不屑于钻营,说那是蝇营狗苟;他们不齿于依附,说那是攀龙附凤。于是,他们常常选择隐居的方式,希望有伯乐慧眼识才,并最好有如刘备礼聘诸葛亮般的三顾之诚。那个时候,文人才施施然出山,以终南捷径直取卿相,去施展他的惊天之才。

   然而,很多时候,那些当权者经常想不起还有“野有遗贤”这回事于是,文人便只有守着寂寞在山中渐渐老去这时节,有怨恨,有愤怒,有伤怀,也有些不甘心就在这百感交集的虚度里,终于有人认识到了现实的无情与冷酷,并低下了那颗高昂的头

   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尽管心有所求,却不能有辱斯文洞庭八月波平浪宁,岳阳城楼海晏河清,茫茫秋色,没有孤舟可以横渡八百里洞庭看,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身后自有周文王的轻车候迎。想着古人,空怜自身辜负了一身“济苍生”“安社稷”的雄才伟略,难道就只能拥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这太平盛世,许多才不如己的人们都写下了人生的辉煌,我又怎能就此终了一生?文人所能说的,半遮半掩也就这么多了,话里话外表达的是渴望有一份知遇之恩       

    也有一种羞涩,禀承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其实,中国文人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臣妾心态。他们常常自喻为美女,渴望得到公婆夫君等人的首肯。女为悦己者容,才为识己者显,文人如此,也是在人屋檐下,情非得已。“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妩媚的是新娘,无奈的是文人。还好也有一些文人之官,他们懂得文人求仕之艰难,也明白文人情怀之羞涩。他们不说破什么,也很含蓄地告诉登门者:“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就这样,琵琶半掩,文人完成了自己的干谒之举,长嘘一口气后等待下文。

    千百年来,文人就这么焦虑地行走在得失之间他们因为羞涩,常常游离于宦海之滨,把一颗自我的正常灵魂折磨成千疮百孔有人后悔,有人顿悟,但更多的人是重蹈覆辙。

    感慨一声:何足道哉!可叹的文人!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