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  寒食节这一天,长安城里到处花在飞舞,皇宫的御苑里春风也吹拂着柳絮。

   [出典]  韩翃   《寒食》

   注:

   1、《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注释:

     寒食:节令,在农历清明节前一、二日,旧俗禁火三日,吃冷食,故称。

     御柳:御苑之柳。旧俗寒食插柳于门,故言及柳。

     传蜡烛:唐时寒食宫中特许燃烛,日暮食,以烛燃榆柳之火赐近臣。

     五侯:指近幸之臣。又指宦官。

 

  3、译文1:

     暮春时节,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译文2: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3:

    春天京城到处飞舞着扬花,寒食节东风吹得柳枝轻斜。傍晚宫中传递出点燃的蜡烛,淡淡的烟气散入了显贵人家。

    译文4:

    暮春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舞着柳絮扬花,寒食时节宫中御柳在春风中动荡倾斜。傍晚时汉宫正分赐蜡烛,轻烟袅袅散入五侯之家。

 

   4、韩翃(音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5、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6、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庭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据孟棨《本事诗》载:唐德宗很欣赏韩翃此诗,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其诗倍受爱重若此。又据《唐音癸笺》载:“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当然,如果读者“感到”诗人意含讽喻,那也不足为怪。(周啸天)

 

    7、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城”字阳平,与阴平的“安”相比,音调响亮悦耳,与春景比较和谐。

 

   9、如今寒食之风已经衰微,而清明却大行于天下,且渐次失去了祭祀前贤激励后人的初衷。清明全然沦为一个为先人烧纸钱的祭日,年年因烧冥钱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不说,还频频引发山火,烧掉了许多所剩无几的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造成的生态环境和生命财产的双重损失,若累积起来是个相当惊人的天文数字。遗憾的年年复年年,陋习还在继续。不免就有感慨和奇想,倘若恢复祖先以禁火寒食的方式来过清明节的习俗,能节约多少能源?减排多少碳?避免多少起山火?古老而传统,文明而环保,岂不两全齐美。较之始于2007年3月31日澳大利亚悉尼熄灯一小时并成为世界性环保活动的“地球一小时”简直是异趣同工,且提前三千年不止。 

如此先见的智慧,如此环保的习俗,何以竟会失传如斯?眼见的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临近,天地间香烛纸马又将充盈中华大地,不知又会引发多少起山火造成多少生态与生命的损失。频乃引发的山火使所剩不多的森林和草木都发出了这样的吁求:人们啊,我们尊重你们的传统习俗,也请你们尊重我们的生存权利,一张冥币可以毁灭一片森林,请不要拿我们的生命为你们的先人殉葬,这样对我们大家都好!

希望国人清明勿忘寒食,借以弘扬介子推的忠烈与高洁,便是一例。当下的采暖炊事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煤气、天然气、集中供热、电暖、微波炉、节能灶,不亦乐乎。连年暖冬,相较“大雪满弓刀”和“燕山雪花大如席”的酷寒过去,何啻天壤,绝无冻馁之虐,以禁火寒食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取代烧纸上香的清明陋习,使清明节成为一道既古老又现代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与世界接轨的科学发展观的环保风景,已经具备条件并成为一种可能。何妨低碳过清明哲夫

 

10 五午年的斗转星移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北影虽已渐行渐远,但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一同被保留并沿袭到现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诗人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憧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人朱淑贞的回忆里,元宵夜的街头张灯结彩,映射着乡里族人的离愁别绪,将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圣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静静的思念织成一段锦帛,望风抛了,留下一地走离的树影……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犹如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节日之乐,仿佛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传统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的平台,更是联系中华民族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它是一处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它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被忽略了,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边缘。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太过馥郁,以致凋零了重阳清香的茱萸?还是巧克力的味道甜蜜香醇,以致淡化了一派清辉下的盏盏薄酒?又或是,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空盛放的焰火?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节?还有多少人关注“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节巧节?又有多少人留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正当“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静默中悄然退回幕后,这样本末倒置的局面,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下的这个社会,是各种文化相到碰撞彼皮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对于西方文化,如果我们把握适宜的尺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真正做到将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了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则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将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九九登高,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珍惜共同的精神财富,担起肩上的重任:将传统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6

[新一篇]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舊一篇] 春如舊,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