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下》

      注:

      1、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2、-注释

      (1)天时:这里指时机、气候等天然因素。地利:这里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地理优势。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里的文字恐有误。内城三里,外城应为五里。郭:外城。 
     (3) 环:围。
     (4) 城:指城墙。
     (5) 池:城壕,即护城河。
    (6) 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用皮革或铜、铁制作。
    (7) 米粟:指粮食储备。
    (8) 委:抛弃。去:离开,这里指弃城逃走。
   (9)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意即限制。以:用。封疆:疆界。界:界线。
   (11) 威: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威服。
   (12) 道:治国之道,即指“施仁政,行王道”。寡:少。
   (13) 畔:同“叛”,背叛。
   (14) 顺:服从,归顺。
   (15) 有:或。
    3、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宽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仁政的人,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得到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又不战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4、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呢?
 
      5、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在座的各位多是经商的,是从事经济贸易的,做生意要讲发财、讲发展。怎么样发财、发展呢?“和”的思想认为“和气生财”,只有通过商量沟通工作,营造出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与环境,才容易把生意做成、做好。“君子聚财取之有道”,合作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坑害对方就等于破坏合作,应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谋取双赢。做生意要着眼整体、看到长远,即使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能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此等等。“和”的思想,也是经商之道、发财之道、发展之道。圣贤的光) 
 
        6、直到今天,美国及其盟国仍然在阿富汗这一“不毛之地”为所谓“反恐”进行苦战,其目的也不再单纯地为着“生存空间”,而是为着其深远的军事战略企图;其难以致胜的原因,也不单纯地是因为“兵要地志”,而且要想以暴力来征服一个民族,除非将这个民族完全灭绝。诚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美先后用兵,在“天、地、人”三者中,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优越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只能得势于一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劣势一方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用鲜血换自由,作战双方都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代价太大,这种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最后胜利的只有抽象的道义。 (香山梦Xiangshans' Dream)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