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译文]   为什么往日的这些香草, 到今天直成了荒蒿野艾?

  [出典]  战国  屈原 《离骚》

  1、  《离骚》第八、九部分  屈原

             八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镬之所同。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既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韬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九

    灵芬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尾声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3、注释:

     藑(qiong 2)茅:一种用以占卜的灵草。

     筳篿(tingzhuan 21):楚方言,指结草或折竹以占卜的方式。 

     灵氛:神巫名。 

     昡曜:眼光迷乱。 

     要:通“腰”。

     苏:取。 

     帏:佩囊。   

     巫咸:传说为殷代神巫。

     椒糈(xu 3):香料和精米。 

     翳(yi 3):遮蔽。

     九疑:既苍梧山。在此指九疑山之神。 

     迎:当做“迓(wu 4)”,与下文“故”压韵。 

     皇:辉煌光大。

     剡剡(yan 3):光焰四射状。 

     吉故:好的故事。在此指前代君臣协调的佳话。 

     矩矱(yue 1):划方形和量长短的工具。在此引申为政治主张。

     俨:真心实意。

     挚、咎繇(you 1):汤臣伊尹和禹臣皋陶。

     说(yue 4):傅说,商君武丁之相。

     傅岩: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该辅:居辅佐大臣的位置。该,备。 

     晏:晚。

     央:尽。 

     鹈鴂(tijue 22):又名伯劳,秋天来时鸣叫。 

     薆(ai 4)然:阴暗掩蔽的样子。  

     淹留:久久停留。  

     萧艾:代指寻常的草。  

     容长:容貌美丽。 

    专佞(ning 4):专饰谄媚巧辩。 

    慢慆(tao 1):傲慢放纵。 

    樧(sha 1):恶草之名。  

    干进:一心追求富贵。 

    底:振作。  

    沫:减损。

    和:谐协。

    调度:格调和法度。  

    羞:通“馐”,美味。

    精:指碎。 

    琼糜:玉屑。 

    粻(zhang 1):粮。

    瑶象:美玉和象牙。 

    离心:志向不同的人。

    自疏:主动疏远。 

    邅(zhan 1):转。  

   云霓:旌旗。 

   晻蔼(yan'ai 33):郁茂阴暗的样子。 

   玉鸾:车衡木上的玉铃,声如鸾鸣。  

   翼:用做动词,指张开两翼。

   承旗(qi 2):举着锈有龙蛇的旗帜。 

   翼翼:整齐的样子。 

   流沙:沙漠。 

   赤水:神话中水名,源于昆仑山。 

   容与:从容宽缓的样子。 

   腾:快速地传令。  

   不周:神话中山名,在昆仑山西北。 

   西海:神话中的海,在最西方。 

   期:目的地。  

   轪(dai 4):车轮。  

   委蛇:同“逶迤”。弯转起伏的样子。  

   抑志:抑止旗帜。志,同“帜”。

   邈邈(miao 2):遥远的样子。 

   韶:帝舜的乐舞《九韶》。

   假日:假借时日。 

    偷(yu 4):乐。  

    陟(zhi 4):升,登高。 

    皇:皇天。 

    赫戏:日光照耀状。戏,同“曦”。 

    睨(ni 4):目光旁视状。 

    旧乡:指楚国。  

    蜷局:拳曲不伸的样子。  

    乱:古代诗歌的末章、尾声,有总结全章之意。 

    故都:指楚国。  

   美政:指屈原的政治理想。

 

 

   3、译文1:

     我想听从灵气的吉祥占卜啊,心中犹豫主意不定。 
     听说巫咸将在晚间降神啊,我带着花椒精米去迎候神灵。 
     众神遮天蔽日一起降临啊,九疑山诸神纷纷相迎。
     辉煌耀目神光大显啊,告诉我先贤遇合的佳话典型。 
     他说:“努力寻求哪怕上天入地啊,去寻求那志同道合的英豪。
     商汤、夏禹认真寻求同道啊,得到了伊尹、皋陶君臣协调。 
     只要内心真正爱好贤美啊, 又何必用媒人来作介绍? 
     傅说拿着筑版在傅岩打墙啊,殷高宗毫不犹疑将他选挑。 
     姜太公不过是磨刀宰牛的屠夫啊,遇见了周文王而一步登高。
     宁戚敲着牛角唱歌啊,齐桓公听见了就让他辅佐当朝。
     趁着这年岁还不太老啊,这时光也未曾终了。
     怕的是杜鹃鸟鸣声先起啊,各样的花草都要随之香消。” 

     我的佩玉是多么瑰奇不凡啊, 众人却将它遮蔽得暗淡无光。
     这帮结党营私的笑人不讲信义啊,恐怕他们会因嫉妒而加以摧伤。
     时俗纷乱变化无常啊,我怎能在此滞留久长。 
     兰草、芷草变得不香啊,百菖蒲、零陵香也变得跟茅草一样。
     为什么从前的香草啊,如今竟成了白蒿、臭艾的模样。 
     这难道还有别的缘故啊,都只因为不爱惜美质而受害受伤。 
     我以为幽兰可靠啊,谁知它并无实质空有表象。
     抛弃了它的美贸而追随世俗啊,苟且得以钻入“众芳”的行列。 
     花椒变得专横谄媚而又狂傲啊,樧子又想冒充香料混进香囊。
     既然是只求进用而竭力钻营啊,又怎能看重自己的品洁行芳? 
     本来世俗就有随波逐流之风啊,谁又能保持不变把世俗风气来挡?
     看一看花椒、幽兰不过如此啊,又何况揭车、江离之类本来平常!
     只有我的佩饰永远可贵啊,它的美质却被人鄙弃落到这般下场。 
     但它那浓郁的香气不会消退啊,至今没有泯灭它固有的芬芳。 
     让佩玉鸣响与步伐协调以自欢娱啊,为了寻求美女我且飘游四方。
     趁着我的佩饰正在盛美之时啊, 我将上上下下四方观访。

     灵氛已经告诉我吉利的占卜啊,选择吉日我将远游四方。 
     折下玉树的嫩枝做菜肴啊, 精选玉屑作为乾粮。 
     为我驾上飞龙啊,兼用美玉、象牙做成车辆。 
     离心离德的人怎能合到一起啊,我将远走高飞自动疏离。
     我在昆仑山转了路啊, 路途遥远周游四方。
     云旗飞扬遮天蔽日啊, 龙车的玉铃叮当作响。
     清晨从天河渡口启程啊,黄昏已来到天上极西的地方。
     凤凰展翅连接着云旗啊, 它们节奏整齐高高飞翔。 
     忽然我路经西方这片流沙啊, 沿着赤水徘徊旁徨。 
     指挥蛟龙在渡口充当桥梁啊, 命令少皞将我渡到彼岸。 
     路途遥远又多艰难啊, 使众车飞腾护卫在我车旁。 
     路过不周山再向左转啊,指定西海为大家聚集的地方。
     我集结千乘车辆啊,对齐了车轮长驱并进。
     八龙驾车蜿蜒而行啊, 车上的云旗招展而又卷曲。
     定下心来停车不前啊,神思悠悠漫天里飘。
     演奏《九歌》跳起《韶》舞啊, 藉此时光暂求欢娱。
     上升於天进入光明境界啊,忽然往下看到了故乡旧居。
     仆从悲伤马也怀恋啊,曲身回顾再也不往前去。 

     尾声:
    算了吧!楚国无贤不知我心啊,又何必怀恋故都?
    既然不能和他们一起实行美政啊,我将追随彭咸去往他的居处。

    译文2:

    我打算要听从这灵氛的吉占, 我心里踌蹰着但又不能决定。 听说巫咸将要在晚间下凡, 我怀着椒香和精米等他来临。 天上的百神缥缈地从天而下, 九嶷的女神缤纷地前往迎迓。 辉煌煌地发出了无限的灵光, 巫咸他又告诉了我一些好话。 他说道:“你应该努力去四方跋涉, 去追求意气相投的自己的同志。 商汤和夏禹都虔诚地求过贤臣, 伊尹和皋陶便际遇着君臣共济。 “只要你自己的存心真好修洁, 又何必一定要有人来做媒介? 傅说为佣,他曾经在傅岩版筑, 武丁用了他并没存丝毫芥蒂。 “吕望在朝歌的市中使用屠刀, 遇着周文王便拜他做了师傅。 甯戚在放牛时扣角而作商歌, 遇着齐桓公便聘他做了大夫。 “要趁着这岁华还没有迟暮, 要趁着这季节也还没有萧条, 怕的是一听到伯劳鸟的叫声, 一切的花和草都要为之香消。

     “真是美呵,你那琼枝的环佩, 怎奈得人们胡涂不肯宝贵。那批先生们完全不讲信用, 怕会出于嫉妒要前来捣毁。” 时俗纷纷地是变换无常呀, 我在此又哪能够久于停留? 幽兰和白芷都失掉了芬芳, 溪荪和蕙草都变成了蓍茅。 为什么往日的这些香草, 到今天直成了荒蒿野艾? 这难道还有甚别的理由? 只因为它们是不肯自爱! 我以为兰本来是万分的可靠, 谁知它名实不符而虚有其表! 抛弃了自己的美质随俗取容, 它真真是辱没了一般的香草! 椒,他专一的取媚而妄自夸大, 本来是茱萸也妄想充实香包, 既已经不自珍重而力求佞幸, 纵使还有点香又有什么可宝。 时俗所喜欢的是随波逐流, 谁又能保持得不生出变化? 看到椒和兰都变成了这般, 揭车和江离更无须乎多话。 只有我戴的花环至可宝贵, 美质虽被蔑视而遭遇可悲; 花的芳香勃勃地难以消逝, 花的芳香直到今还未衰微。 保持着冲和的态度以自欢娱, 我姑且向四处飘流寻求美女。 要趁着我这环佩还很有馥香, 我要四处去寻求呵上天下地。

      灵氛已把协吉的占辞向我告诉, 选定了好的期日我要走向远方。 折来琼树的嫩枝呵做我的路菜, 磨来美玉的细屑呵做我的干粮。 为我驾上神速的八尺高的龙马, 以琼瑶和象齿装饰着我的乘舆。 离心离德的人们哪有方法同流? 我要飘泊到远方去离群而索居。 我且把我的路径转向着昆仑, 离别了故乡去作天涯的羁旅, 高标着云霓的旗帜映日生辉, 摇动着玉制的鸾铃和音钦其。 我清早打从天汉的渡口起身, 我晚间便达到了西方的边极。 凤凰飞来缤纷地绕我的旌旗, 都高高地翱翔着而威仪翼翼。 我忽然间走到了西极的流沙, 沿着这赤水河边我纡徐徙倚, 我麾使着蛟龙为我架道桥梁, 招呼着白帝快把我渡过河去。 道路既长远而又十分崎岖, 我只好叫从车们路旁等待。 路绕着不周山再向左而转, 不走到西海边我决不回来。 我的车从聚集着有一千多乘, 品齐着玉制的轮子并辔而驰。 各驾着八头的骏马矫健如龙, 载着有云彩的旗帜随风委移。 我自己按抑着壮志,弭辔徐行, 让超迈的精神在清虚中驰骋。 演奏着夏启的《九歌》,舞着《九韶》, 暂时地借着辰光以举行余兴。 在皇天的光耀中升腾着的时候, 忽然间又看见了下界的故丘。 我的御者生悲,马也开始恋栈, 只是低头回顾,不肯再往前走。

    (尾声)算了吧! 国里没有人,没有人把我理解, 我又何必一定要思念着乡关? 理想的政治既没有人可以协商, 我要死了去依就殷代的彭咸。 

 

 

    4、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抒情诗,《离骚》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为后世文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离骚》的主题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达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和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同时又展现了“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和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其中爱国和忠君两个主题尤为突出。司马迁说: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骚》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极高,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形式、语言表达诸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作者不仅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还在创作方法上继承发展了《诗经》、神话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浪漫主义为特色,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后世的抒情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它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艺术成果,采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通过“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之类的描写,创造出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在吸收民间文学和先秦散文语言营养的基础上,打破《诗经》的四言格式,“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辩骚》),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骚体。总之,其艺术成就之辉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不仅在艺术上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创作,其高风峻节的超凡人格体现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也无不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种影响持久而深刻,温总理对《离骚》诗句的多次引用,便是最好的明证。

 

 

   5、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萧艾是有怪味儿的杂草。时殊势易,昔日的香草也变成杂草了。香草不是很好吗?为何要变成杂草?这里边有文章,学问再深的屈原也读不懂的。他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道理却比较简单:杂草有啥不好呢?杂草能自保,能过安逸的生活,能子孙蝇蝇,能寿终正寝……香草不懂杂草,杂草也懒得去理会香草。

    香草,杂草,毒草,长期共存,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自有政治的那一天起,从未出现过屈原的理想局面:铺天盖地全是香草。所谓政通人和,所谓国泰民安,无非是香草活得并不郁闷,正气能压倒邪气罢了。

 

    6、与历史画卷中的人物对话的最佳方式,还是研读他的作品。西方的笛卡尔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读好书像是同高尚的古人谈话。”毋庸讳言,《离骚》这类作品表现作者的面貌最真切,我们读它,常常会有面对屈子的感觉。这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神交。神交之后,读者往往所得甚丰。比如考究屈原爱国的内涵,就还可以从屈原的重要作品入手。比如《离骚》中有相当大篇幅在描述“去”与“留”的思想矛盾,比如女嬃尝奉劝屈原为宁武子之愚,不欲为史鱼之直。但屈原最终还是选择“留”,“留”的原因应该也就是《离骚》的主要精神。屈原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个“好修”,贯穿着屈原作品的全部。如《离骚》所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以及“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等。与许多士大夫时常发年华远去、一事无成的慨叹不同,屈原更在乎的却是自己的美名。在屈原看来,昔日之芳草变为今日之贱草,正是不“好修”的缘故。而屈原“好修”,所以在他考虑接受灵修的劝告后,在迷离恍惚中展开了最后一次幻想,但幻想终归于破灭。破灭的原因是,“忽临睨夫旧乡”。旧乡是指楚国,屈原想到楚国。在幻境的破灭里,屈原的爱国精神却重放异彩。可是留下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国中没有贤人不了解屈原,自己的“美政”又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楚国的灭亡已成定局——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于是乎屈原选择了“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即投水自杀。他是用牺牲生命的方式践行了他的“好修”,并藉此成就了他万古不朽的美名。可以这么说,屈原的爱国又是与其“好修”结合在一起的。准此,我们就完成了和屈原的一次“神交”。

 

 

    7、从《离骚》中我可以读出屈原在悲愤中暗含的激昂,灵动的生命力。他的整个灵魂是刚毅的、顽强的、豪迈的,他有着极强的政治理想追求。与之相反,《逍遥游》中所体现的是庄子对生命和生活的平淡的、顺其自然的、豁达开阔的认识立场。这种豁达与开阔中又蕴藏着一丝淡淡的感伤。正是这样的感伤使得《离骚》与《逍遥游》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值得回味的悲剧主人公形象。他们同样是悲怆的,是无奈的,是胸怀大志的。《逍遥游》是悲于整个时代与人类宇宙空间,而《楚辞》除了悲时之外更多的是悲己,悲自己的命运不济,悲时俗的“工巧”。于是不由得发出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感叹。

 

 

    8、文学艺术史上,文学艺术家正是从尖锐的利害关系来观察事物,不但这样观察社会,而且这样观察自然,由此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艺术品来,这样的例子倒多的是。当屈原高唱“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时候,他是“强离其利害关系”而观察这些芳草和恶草的么?当杜甫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马惊心”的时候,他是“强离其利害关系”而观察达些花鸟的么?王国维自己不是在《人间词话》里把杜甫这两句诗作为“有我之境”的例证么?当然,屈原不是李时珍,不是在研究兰芷荃惠和萧艾管茅的药性;但是,他把它们看作君子小人的象征,寄托强烈的爱僧,这丝毫不是什么“强离其利害关系而观之”。杜甫也不是在考虑怎样移花捕鸟,栽好养大,上市卖钱;但是,他是在强使原来毫无关系的花鸟来替自己“感时恨别”,更不是什么“强离其利害之关系而观之”。那么,当屈原高唱“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的时候,他是从怎样的关系来看众女,当杜甫低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他是从怎样的关系来看烽火和家书,就更不用说了。

 

 

    9、离歌不如离骚,离骚之离,歌赋不离,形仪离骚。三生九世,孰能无过。很多美好的事物,诸如芳草文章,曾今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而今幻化烟云,哼哼,谁叫你们不可一世呢?失去的很多绝对不可后悔,何惜昔日之芳草和文章。潇洒的平抛,还可以笑着往前飞,向着天空看,看尽世间风景,我今直为此萧!

 

 

    10、现在我觉得,时间冲刷着一切,无论芳草还是萧艾。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

    屈原原本的意思是愤慨的,怒问曾经高尚的人,为何被世风变成了卑微之人。萧艾是野草的意思,也有人说是毒草。

    野有蔓草,岁岁枯荣。

     但我不知道,在时代和时间的巨力之下,又有多少芳草可以一直生长下去,至少屈原投江了。

   芳草如何,萧艾如何,秋来枯萎之后,都一样变为尘泥。

   我也不知道应该释然还是怅惘。

   (艾草又叫艾蒿,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和香料,中医常用于针灸,所以又叫“医草”。过去端午节家家户户喜欢挂在门前驱邪避虫,风寒感冒总要熬一碗热乎乎的艾草汤,药到寒除。艾草的香气很独特,清苦绵远,近似菊苦,苦得入心入肺,香得清心醒神。)

 

 

   11、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1922年12月 )

 

 

   12、一个国家民族,好象是一个有机体;这个国家民族的强盛与否,全赖每个人民,每个细胞的健全与否以为断。健全的细胞,在消极方面,必须防止细菌的传染,以免溃烂;在积极方面,要摄取优良的食物,以帮助其成长。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修身养性,律己改进,善于待人,善于处世,一切都要循规蹈矩,合理合法,既不可任性放纵,肆无忌惮,害己害群,又不可浪漫无羁,为非作歹,破坏社会。我们随时随地注意个人应有的义务,个人与大众的关系。我们从思想到行为,都要有纪律、有意义、合理化、实际化。我们不管人的根本是善是恶,只要我们勇于上进,  自我改造,那么,我们必成一个完人,我们的团体,才有办法、有希望。否则,从个人到国家,都要自趋灭亡。《古兰经》说:“洁身自处者成功了,满身污行者失败了。”  (九一·七)屈原说得好:“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有他故兮,莫奸修之害也。”

 

 

   13、进学校为求学问,这可能是众口一辞的回答,然而再追问“为什么”或“想学些什么”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小学、初中、高中,在学校里头学的什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英语,乃至大学时专业科目以及相关公共科目的应用心理学、计算机技术、应用英语,再加上马哲之类等,不过是促进人知识与心智的方法形式,不过是通往社会谋取职业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过是陶冶人情操的一个过程,如此而已,也无不是“为的是学做人”?!能专靠这些就能成其达到“做人”的目的了吗?或许能,这值得一思。或许能吧,能以之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吧也未可知。但任凭你把如此科目学得精通,能否好好“做人”也还是个问题。就如社会上某些“精英”,就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括之了“有能成之为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当然,“如能成之为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的。”视之两者,能之否之,就如屈原所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一想到自己也从事教育之工作,就有些害怕,也有些后怕了。

 

 

 

14、对于屈子来说,草代表着忠贞——“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对于白乐天而言,草代表着离愁——“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对于杜子美而言,草代表着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而于我,草是我的血肉里不可或缺的基因,是梦中永远不会改变的背景。

 

 

 

15、叹!中国传统文化已处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的境地。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