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译文]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

  [出典]  杜甫  《江村》

  注:

  1、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2、注释:

    江村: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是受安史之乱影响较小的西南富庶之乡。

    抱:围绕。

    长夏:盛夏。

    禄米:或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诗人自指。

 

 

  3、译文1: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互相追逐嬉戏,亲亲热热。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我老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奢求呢?

    译文2:

    浣花溪清澈的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处处都显得恬静安幽。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梁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闲来无室,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做成钓钩。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米粮,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韩小默)

 

 

    6、《江村》似乎尤其优美、恬静: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田园牧歌?桑麻之乐?但最后一联却传达出了老杜依人讨吃的窘迫。分明忧患,故作达观,终究不是真实,也不是脚踏实地。因之,似乎最动人,最见人生与历史分量的还是那首朴素得有如一段心里话、一段家常话,也犹如一桩控诉与宣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余的似乎都不如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具有永久的人生与命运的力量。因为艺术岂仅仅只是艺术!艺术比之人生、命运、历史又算什么呢?一点声音,一抹光彩,几斑色泽。没有了人生历史,艺术其实什么都不是了。面对命运,正视苦难,不仅忧患一己,亦忧患水火中的百姓,亦挂欠草莽中的英雄,尘封里的俊杰,不拘格套,直抒胸臆,坦诚.素朴,这样,艺术与匠心才见光华,才见撼天动地的久长的生命力,艺术与匠心才真正有价值,才真正有一份生命与精神的辉煌。才真正是江山胜迹,令如我者怅望千秋一洒泪。

 

 

 

    7、杜甫用宁静的心境与自然对应。他喜看晚晴,“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他漫步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他躺在茅屋的床榻上,听春雨无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会早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饭后他江畔独步寻花,与黄四娘闲话家常,“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他寻幽访古,走过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天气好时他走得更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他偶尔也有淡淡的乡愁,“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这个一生潦倒的诗人用他晚年的吟唱,留下一个诗意成都。

 

 

 

    8、找来了杜甫的诗集解读,因为喜欢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不羁,就不太喜欢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整和刻意,那日读一个人的诗评,他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看到这个评价有点愣神,觉得这个评价太高了,想要找个理由反驳它,却觉得一时无话可说,才知道杜甫的诗其实自己并未好好读过,这夜适合读读杜诗。


     果然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有青莲的狂放,“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有王右丞的恬淡清新,“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有边塞诗人的睿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细腻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直接,一样也有“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曲高和寡的孤独。看样子前人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了这个评价再去读诗会有意无意去验证这个评价。

 

 

 

    9、开咖啡店女子云:我是真喜欢您写的《江村》。那是一个初夏,您终于结束漂泊,来到成都郊外,建自己的小别墅。“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很明显,您是真高兴,看什么都是乐趣。

    “自去自来”“相亲相近”,我希望喝咖啡的客人也是这样,悠闲自在。这是一种情调。您经历那么多大事,对得来不易的闲适才如此敏感。而我们的生活平稳多了。只是,人都忙着赚钱,太疯狂。您那草堂若是还在,那了不得,发大了。所以,咱的情趣和悠闲反倒要靠营造和引导。有时,还要拿钱买,因为自己心里没有了。您不明白吧,就是说,咖啡在家喝或许没感觉,到咖啡馆喝,那才是情调。

    诗里边最后一句,我没有引用,因为和我的情况不符合。我的咖啡馆不是别人资助的,全靠自己赚,还给国家交税呢,真的。您也别不好意思,您交的朋友不错,危难之时见真情嘛。现在社会人情可复杂了,借钱哪那么容易啊。能借到钱就很牛了,不过利息很高的,有的还要分成……还有风投,您知道吗?

     扯远啦,您也累了。杜先生几世轮回,自然什么都懂,咖啡也定会喝到,苦后回甘,您的诗心还在吗?

     最后, 斗胆建议您不要轻易尝试穿越,入世须谨慎。祝您世世平安。

 

 

 

    10、杜甫修建的草堂已随岁月湮没,如今我们见到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美丽园林。缓缓步入草堂,感觉自己仿佛立即与车水马龙的繁华成都相隔绝,来到了一片安详宁静的世外桃源:小桥、流水、茅舍、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

   踏进堂内,迎面看见了栩栩如生的杜甫塑像。只见诗人背手捋须,双眉紧蹙,目光远视,神情凝重而忧伤,似乎满腔的伤时忧民之情即将喷涌而出。

   遥想一千年前,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来到长安,却被当朝权贵欺骗、排斥,无法实现政治理想。十年安史之乱,杜甫与人民一起逃难,深切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战乱期间,杜甫携妻带子,一路艰辛地来到了相对安定繁华的成都。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杜甫在西郊浣花溪附近营建草堂安身。经过长年的颠沛流离之后,诗人总算得到了一个暂时安憩的栖息之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足显杜甫在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庭之乐的欣喜满足之情。

   然而恬静闲适毕竟是暂时的,草堂更多时候一如诗人描写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以说,杜甫的草堂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就像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生活一样。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写他自身的痛苦,更写“天下寒士”与广大百姓的痛苦,更写社会、国家与时代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等诗足可证之。郭沫若先生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谓对杜甫创作的最精辟概括。

   杜甫入蜀四年,居住于此,作诗240余首,艺术上更臻于成熟,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又一顶峰。杜甫最可贵的精神就在于,无论他位于何种处境,他都能心怀祖国,心系天下,以他如椽大笔沉郁真实地反映自己、人民及时代的悲欢,使诗歌成为诗史,以文学塑造民族精神。这在草堂诗歌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也贯穿了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

   千百年来,人们提到杜甫时,有时可能会忽略了他的出生地和逝世之地,但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杜甫草堂是诗人贫困、漂泊的写照,更是诗人伟大精神的蕴涵所在.人们自然把它当作精神的熏陶与净化之地,使草堂成为永远的文化圣殿。

 

 

   11、就是在这个光线幽暗的草堂里,诗圣曾经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在这里隐居生活的四年间,诗圣是闲适和轻松的。他有时会荷锄去草堂周边的菜地、药圃劳作。有时会作郊游,在田间地头和劳作的老农闲聊。有时呼朋唤友,在柴门半掩的茅舍里饮酒吟诗。这在他当时的诗作《江村》里有充分的体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那一份闲适,那一份愉悦跃然诗上。

    当然,闲适愉悦和安逸自足,并没有消磨掉诗圣忧国忧民之心和思乡爱国的情怀,反而是更强烈了。公元762年秋,一场大风揭去了屋顶的茅草,诗圣百感交集,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足现诗圣“先天下之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深情的人文关怀。公元763年,河南、河北相继被朝廷收复,诗圣大为欢心,作下了他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间,思乡,爱国,喜极而泣的狂欢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步出草堂,已是黄昏时分,轻风拂面,心底油然浮生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凉感。回首,再瞻仰一番草堂,留下我那虔诚而深情一瞥。

 

 

    12、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对朝夕相处的鸟类有深厚的感情,爱鸟、护鸟、写鸟、画鸟的良好风尚代代相传,历数千年而不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鸟作喻的首篇诗作,形象而生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耳闻鸟鸣,目睹鸟形,叫人心旷神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俨然一幅水彩画。春日旖旎的江南风光跃然纸上,使上受大自然陶冶于不知不觉中。“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寥寥十四字,动态逼真的乡村景色就映入眼帘,令人心胸开朗,郁闷和愁绪一扫而光。

    鸟是自然界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但由于人类的侵扰和捕杀,生存环境的恶化,鸟类正惨遭厄运,有的种群已经消亡或濒于消亡。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为了人类的生存、健康长寿,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护鸟类。

 

 

   13、读到古人着作中的:“天人合一”,读到“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我就会想到昆明的红嘴鸥。

    关于红嘴鸥,据说在1985年,从西伯利亚而来的一股寒冷气流就对南迁过冬的红嘴鸥紧追不舍,红嘴鸥们只好改变祖先确定的南迁路线,飞上了云南高原的滇池之滨,翠湖公园。

     20年过去了,尽管后来再没有那股奇怪的寒流,红嘴鸥却再也没有离开冬天的昆明,这些聪明的鸟儿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园。风之末端曾有朋友从沿海来,刚到昆明,对我安排他们去翠湖看红嘴鸥不以为然,就像《列子》里面说的那个人,生在海边的他们从小到大海鸥见得多了。但当他们看到昆明冬季还是那样温暖明亮的阳光下,在蓝天白云、郁郁葱葱的绿树间飞翔的红嘴鸥时还是激动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观赏海鸥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更令他们至今念念不忘的,是昆明人对红嘴鸥的百般呵护,对远道而来的鸟儿尚且如此,何况朋友?

    20年,红嘴鸥和昆明人的恋情一直持续着,越来越浓。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就算是情人的誓言期限、夫妻的共同生活时间,20年,也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了。所有的都来祝愿:大海边飞来的红嘴鸥和内陆高原的昆明市就这样年年相守,岁岁相伴,直到永远!

 

 

    14、杜甫在贫困的底线中,感受着人情冷暖,感悟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大我世界,已经将自己,融化与“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无我境界。尤其在晚年用一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恢弘的气势写照出“诗者无悔”的壮阔胸怀,化一切的苦难为草木一秋,所有的荣辱只不过是激流里的一朵浪花,阐释了诗禅的“天人合一”。

     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去热爱万物,正合了“色”的包容与“空”的品性,证明了“诗”----“色”与“空”的图腾!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