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译文]   扬手为我弹奏一曲,似千山万壑的松涛滚滚奔腾。

  [出典]  李白  《听蜀僧濬弹琴》

  注:

  1、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2、注释:

     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中的仲濬公。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峨嵋: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县。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客:诗人自称。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馀响:指琴的余音。

    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这句诗是说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秋云:秋天的云彩。

   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3、译文1: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译文2:

    有一位四川的僧人,抱着绿绮琴走下峨嵋山岭。扬手为我弹奏一曲,似千山万壑的松涛滚滚奔腾。像流水洗涤过的心灵分外清新,馀音伴着钟声久久在霜林中回震。忘情地倾听不觉青山已经入暮,眼前是重重叠叠的秋云。

 

 

   4、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5、“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是李白笔下的古琴,也道出了古琴的真谛,其中的潇洒飘逸之美,故不用言,单是那“一挥手”之劲与“万壑松”之势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这种气势在唐朝另一巅峰级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画面中也堪与相称,我们在脑海中想像这幅画不妨试着拨下一个重音,那眼前俯瞰天下,耳边震荡回响的意境该是何等的动人心魄,也许再颓废的人恐怕也会忍不住想吼一嗓子。
 

这种凌云的气势让我不禁想到苏轼,在我心中,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李杜比肩的大家,我不知道苏轼的琴技如何,但我想如果给苏轼的豪放词作配一个基调或者说背景音乐的话,那真是非古琴莫属了,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气概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宏大气势,也只有古琴能够道得出吧?这种大气想必常年征战在长江口的周瑜周都督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惊心动魄和战场上刀光血影的惨烈一定让他对琴中之势领悟更深,也让他的琴技更加精湛。

 

那古琴究竟在弹着什么呢?

 

突然想到了陈子昂,一片萧杀之中,陈子昂孤身一人登上幽州古台,因境感情,因情入境,忍不住放声一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古琴,它融合了大丈夫登高一呼的豪壮之气和大英雄途穷路尽的苍凉。古琴就是这种悲剧英雄的最佳心声。

 

原来古琴却是孤独的,难怪伯牙和钟子期两位知己因琴而交下的情谊,成为了后世多少人苦苦追寻的象牙之梦,遗憾的是,这梦真的再也没有实现……

 

 

 

6、最近喜欢听古曲,喜欢那些传统的已经很遥远的东西,遥想古人饮酒作诗,竹林弹琴,邀三五好友,登高看远,何等的逍遥和心旷神怡,所有的情怀都在意境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琴匣拂开后,酒瓶添满时。角尊白螺醆,玉轸黄金徽。未及弹与酌,相对已依依。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油油春云心,一杯可致之。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应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7、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古琴艺术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都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今天,众多经过漫长岁月浸染而臻于完善的古琴艺术珍品,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古琴艺术的深邃精神和文化内涵伴随着悠久的琴声已传承两千余载,其对中国人文思想影响至今的“弦外之音”更是难以言尽。还是借诗仙李白的诗意而言所不能尽言的古琴艺术的迷人意味吧:为君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8、这首诗写的是听琴。操琴的是蜀地僧人仲濬公,听琴的自然是诗人李白自己。

  乐声虽然可感可知,但毕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描摹乐声最有效的艺术手段是借助于比喻,把听觉诉诸于视觉。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李颀,有描摹琴声的诗,晚于李白的白居易有着名的《琵琶行》描写琵琶音响,莫不如此。李白却别出心裁,把这首诗的重点放在描述听琴的感受。让读者耳目新。

  诗篇从操琴者的身份来历写起。原来他是来自四川着名佛家圣地峨眉山的,怀中抱着的是如同汉代司马相如那张名叫“绿绮”一样名贵的琴。这就使我们感觉到这位高僧不同凡俗的气质和风度,也可以想见他的操琴技艺一定是高妙绝伦。

  接下来正面描述蜀僧仲濬公弹琴和弹者、听者双方感情的交流。“为我一挥手”写弹者,“挥手”指弹琴。“如听万壑松”写听者。用万壑松涛这种大自然宏伟之声比喻听琴的强烈感受。

  下面转写琴音的绝妙和自身的感受。“客心洗流水”,是说琴声涤净了尘世杂念,精神得到净化。这里暗用了典故。《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典故:伯牙弹琴,乐曲表现高山,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好啊!高大巍峨如泰山!”乐曲表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浩浩荡荡像江河!”就是说孤独清高的弹琴者遇到了知音。作者用这个典故兼有视蜀僧为知己的意味,用的自然而不露痕迹。“馀响入霜钟”,是说琴的馀音引起寺钟的共鸣。这句诗既点明了时令,也关带着结尾。

 

 

   9、乐曲旋律明快抒情,表达了人们春意盎然、奋发向上的欢快情绪。闭目静听,激越处如高山流水,浩浩荡荡,恰如李太白“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之畅快,又恰如白乐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淋漓;舒缓处如涧底小溪,清亮优雅,确有杜子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之由衷感叹!

 
   中国人原来是怎么弹琴的?

   10、魏晋人抱琴在山颠之上,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那种音乐不是给人家听的,是要唤醒整个天籁合鸣,滋养自己的。

        李白有个憎人好友,抱着名贵的绿绮琴从峨嵋山下来为他弹琴,“蜀憎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千山万壑,松风浩荡,挥手一瞬间,带来的是人心的安顿。

  听琴之心是“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人与一座山,与秋意,琴声,流水,一颗心全融了

    关于音乐,傅聪有许多精妙的比喻:

   莫扎特是“贾宝玉加孙悟空”,因为他能理解到人的最细微处,还能在形式上千变万化;

   舒伯特很像陶渊明;

   贝多芬在“苦”的程度上跟杜甫有些接近;

   肖邦的音乐和诗歌十分像《E大调夜曲》,真有“泪眼望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处”的感觉;

   德彪西的美学是东方式的,是“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 。

 

 

 

11、欣赏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每一个欣赏者由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的差异,聆听一件音乐作品肯定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李白听蜀僧溶弹琴,蓦然感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竟体味到十分具体的音乐形象:“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些浮想联翩的主观想像,未必完全符合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创作构思,但有了这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欣赏音乐才能达到兴会淋漓的境地,才能作出“摹写声音之至文”(方扶南赞许韩愈的话)来。

 

 

    12、记者:现代人怎样做才能和大自然更加融合呢?

  于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像李白说的那样:"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果人们都能这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到了秋天,你能像杜甫那样:"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感受秋风秋叶从你心上扫过,一眼望断千古,你能够有宋玉那样的悲伤,你就会多一份珍惜;夜晚,我们能够仰头看一看繁星朗月,用心体会张若虚的追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们如果真有这样的追问,那么月进人心,你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如果我们真能安安静静地身处碧山之中,像辛弃疾说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与青山对视,能够看出青山别有的韵味来,那你就融进了山岚。如果你能够和朋友在这个地方审美,不是进音乐厅里听人造的管弦乐,而像李白说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一切怦然入心,你就与自然融合了。

  对现代人来说,这个天地固然,但我们就是不去,我们总是封闭在喧嚷的都市中,怎能有王维的心境,看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怎么能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古人的心能安静到桂花落地都听得见。

  因此我认为,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