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中琉关系史研究概述  ——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D8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 (2002)04-0035-06
  1992年李玉昆在《海交史研究》第1 期上发表了《中琉关系史研究述略》一文,全面地评述了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中琉关系史的成果,全文从八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1)中琉友好往来的研究; (2)中琉贸易的研究;(3)明代闽人移居琉球问题研究;(4 )明清册封琉球的研究;(5)中琉航路研究;(6)中琉民俗研究;(7 )泉州、福州与琉球友好关系研究;(8)琉球墓的研究。80 年代中国大陆学者在研究中琉关系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诚如作者所说:“遗憾的是中国大陆方面尚不见有关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专着或论文集出版。”
  进入90年代以后,中琉关系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专门研究机构,不仅有了专着、论文集,而且出版了一批珍贵档案和文献资料,有力地推动了中琉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
      一、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的整理、出版和研究
  1989年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开始编辑出版《历代宝案》。《历代宝案》为1424-1867年琉球王国外交文书的集成,共分三大集、一别集、一目录,合计270册(卷)。内容绝大部是与中琉间的册封、朝贡、留学及护送海上漂风难民等史实有关的往来文书,少量是琉球与朝鲜、东南亚诸国、法国、美国的外交文书,数量多,时间长。冲绳学者为了作好这项工程,曾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系,希望他们能提供有关档案参考利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长期友好协作研究的关系,先后合作出版了《清季中外使领年表》和《清末教案》两部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好评。为此,也积极推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着手整理、出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事业,这项工作得到了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徐艺圃和现任馆长邢永福的热情支持,1990年8 月正式开始了查阅档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徐恭生、谢必震、傅朗、陈培昆和李少雄等参加了查阅和编纂工作,现已出版的档案共六部,见下表:
编号       书名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1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   中华书局   1993年2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   中华书局   1994年3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   中华书局   1996年4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   中华书局   2000年5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年6    《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 黄山书社   1997年
  
  这六部档案出版主要反映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清朝皇帝册封琉球国王的情况。
  (2)琉球国王派遣使团进行朝贡、接贡、谢恩、 庆贺等活动的情况。
  (3)中国官员接待护送琉球使臣入京和回国等情况。
  (4)琉球国在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5)中琉两国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活动情况。
  (6)中琉两国相互护送海上漂风难民情况。
  (7)清廷惩治违法官员及打击危害琉球贡使的海盗的情况。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和《历代宝案》的陆续出版,为近来深入研究中琉关系提供了最重要、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90年代中国大陆陆续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朝贡贸易研究方面有余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上、下)》和《再论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兼论中琉互救漂风难船的活动》(《历史档案》1994年第1期, 1995年第1期); 谢必震《明清时期的中琉贸易及其影响》(《南洋问题研究》1997年第2 期)和《从清宫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历史档案》1994年第3期); 郑国珍《中琉历史商贸交往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作用》(《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徐晓望《清代中琉贸易与福建手工业》(《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 有关“球案”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张先清、谢必震《清代台湾与琉球关系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赖正维《“球案”与近代中日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殷敦新《从琉球群岛的丧失看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镇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有关档案研究方面的论文有:鞠德源《明清档案中琉关系史料之构成状况》(《历代宝案研究》第2号,1991 年);徐艺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时期中琉关系档案简介》(《历代宝案研究》第3、4号、1993年);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王的谢恩与表奏文书》(《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傅朗《中琉关系档案史料概述》(《福建档案》1993年第2期);徐恭生、 谢必震《“历代宝案”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论文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等,这些文章的发表为读者在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立卷众多的故宫档案中能找到所需资料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指南。陈培坤在《从清宫档案看清政府对琉球的优惠政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说: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发现, 在清代的中琉友好往来中,也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清朝官员违纪、贡船在近海被劫、清朝官员在护送贡使进京过程中失职等等,清政府尚能从大局出发,认真严肃地处理这些事件,从而巩固和发展了中琉友好关系,增进了两国民间的友谊。
      二、册封使录的研究和出版
  在中琉关系史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明清政府册封琉球国王共有25次,派出正副册封使臣,有姓有名的共45人,有留下册封使录的为:陈侃、高澄、郭汝霖、萧崇业、谢杰、夏子阳、胡靖、张学礼、汪楫、徐葆光、周煌、赵文楷、李鼎元、齐鲲和赵新等,他们的使琉球记录都是研究中琉关系的重要文献史料。
  谢必震《明清册封琉球论略》(《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 期)和《明清册封琉球趣谈》(《台湾历史月刊》1994年第3 期)两文充分利用以上使琉球录对册封琉球的由来、册封使团的构成及活动、册封舟的建造以及册封琉球的历史意义进行全面论述。册封对维系中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增进了中琉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第二、推动了中国的造船、航海事业的发展。米庆余《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一文指出:以往中外学术界在研究古代中琉关系时, 往往侧重于明清两代的册封使节,而对梁民、路谦的出使无所记述,显然这是一种缺憾,他认为梁民、路谦的出使实际是中国皇帝以“中国奠安,四国得所”为原则,通过和平外交来调节琉球三王争斗的具体事例。它意味着古代琉球在与中国建交后,便开始接受中国皇帝的政治意图,这可谓中琉册封关系形成的基础,也是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补给山南、山北二王驼纽镀金银印的前提,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其他相关文章尚有:傅朗的《清嘉庆朝赵文楷使琉球的影响和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福州有关册封琉球人员的摩崖石刻》(《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徐恭生、 谢必震《论郭汝霖“重编琉球录”的史料价值》(《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2期),吴怀民《清代中国对琉球的册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等。
  随着对中琉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留学生的研究一时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这一方面的成果有:谢必震《明清时期中国培养琉球留学生述略》(《教育评论》1992年第2期); 秦国经《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生》(《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朱淑媛《清代琉球国贡使官生的病故及墓葬考》(《历史档案》1994年第2期); 黄新宪《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华留学考述》(《教育研究》1996年第2 期)等。
  为满足中琉关系史研究者的需求,200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全三册),收录16种中琉交往历史文献,多为古籍善本,少数虽属普通线装书,但也是海内所罕见:
  (1)(明)陈侃撰:使琉球录
  (2)(明)严从简辑:琉球
  (3)(明)胡靖着:琉球记  附中山诗(注:(清)胡靖着《琉球记》,即《那霸市史》资料篇第一卷3, “册封使录关系资料”五“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胡靖于崇祯六年(1633)随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和行人司行人杨抡出使琉球,归后二十年(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写成付梓。因此,“总目”中写“万历刻本”显然是错误的。)
  (4)(明)夏子阳着、王士桢编:使琉球录
  (5)(清)张学礼着:使琉球纪
  (6)(清)汪楫纂:使琉球杂录
  (7)(清)汪楫编:册封疏钞
  (8)(清)汪楫纂:中山沿革志
  (9)(明)郑若曾着:琉球国图说
  (10)(清)徐葆光纂:中山传信录
  (11)(清)周煌辑:琉球国志略上下
  (12)(清)赵新辑:续琉球国志略
  (13)(清)潘相辑:琉球入学见闻录
  (14)(清)翁数@①抄:琉球译
  (15)(琉球)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东国兴着,(清)孙衣言评定:琉球诗录
  (16)(琉球)林世功等着,(清)徐干评定:琉球诗课
  这套文献出版之后不久就销售一空,充分说明社会科学界对中琉关系史研究的重视,它为研究者提供诸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必将使中琉册封进贡体制、琉球官生、琉球汉诗及语言语音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中琉关系史学术交流会议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学者积极参与或主办有关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和中琉关系史研究的持续发展。
  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至今为止已举行了八届,第一届1986年在台北举行,第二届1988年在日本那霸举行,第三届1990年在台北举行。第四届1992年在那霸举行时,日方邀请了中国大陆学者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杨国桢(厦门大学)、刘耿生(中国人民大学)、王钟翰、关东升(中央民族学院)和王连茂(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等人参加,中心议题是东亚地区的册封体制,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中收录中国大陆学者的文章5篇。
  第五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在福州、泉州两市举行,由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和华侨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中心议题是明清时期进贡制度,到会的中外学者达80人,收到论文49篇。大陆学者提交26篇,论文集于1996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六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到会中外学者达70人。与会学者围绕“明清档案与中琉关系”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探讨,大会收到论文38篇,其中大陆学者18篇,2000年出版了论文集。
  第七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台北举行,由中琉文化经济协会主办,研讨会的主题是“中琉经贸历史关系”,大会收到论文39篇。大陆有10位学者前往参加,他们是谢必震、林国平、方宝川、徐恭生(福建师范大学),徐晓望、杨彦杰、曲鸿亮(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张铭俊(福建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冯尔康(南开大学),俞玉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交会议12篇学术论文,1999年出版了论文集。
  第八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2000年在日本那霸举行,由琉球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主办,会议主题是“中琉两国相互抚恤和护送海上漂风难民问题”,共收入论文22篇。其中中国大陆有7位学者前往参加,他们是王耀华、谢必震、林国平、方宝川、徐恭生、刘富琳、徐晓望。提交论文7篇,2001年出版了论文集。
  这样,从第四届起到第八届为止,中国大陆学者共发表了65篇论文,因篇幅有限,论文题目不一一列举。
  此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1990年起,与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合作开发利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先后向冲绳县教育委员会提供档案缩微胶卷7727拍(注:请参照邢永福《走过10年》,冲绳县教育委员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关于历代宝案交流10周年纪念志》,冲绳县教育委员会2000年出版。),并于1995年8月和2000年8月两次和冲绳县公文书馆联袂在冲绳县举办了中琉关系史档案文书特别展览,深受冲绳各界民众的欢迎。他们还规定每二年轮流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从1992年起到2001年,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共出版了六本《中国琉球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了中日学者论文40篇。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的中琉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广泛地邀请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各高校学者参与,也特邀了福建师范大学学者前往参加,极大促进了各方学术成果的相互交流。
  上述定期性中琉关系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学者和年轻学子关注和参与到这个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愈来愈广泛,涉及了中琉关系中的册封、朝贡、漂风难民救护、海上贸易、官生留学等各个层面,有力地推动了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发展。
      四、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90年代以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组织了专门队伍从事清代中琉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尤其在清初相关满文资料发掘、翻译和研究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吴元丰在《新近发现的清代中琉关系满汉文档案及其价值》一文中指出:新发现的21件中琉满汉文档案中,有16件在《清实录》和《历代宝案》中均不见记载,它对研究琉球国王舅马宗毅出使中国,清政府册封琉球尚质王,琉球国进贡和清政府赏赐来使等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清初中琉关系的罕见资料。此外,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浙江大学日本研究所及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都有学者从事中琉关系史研究。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琉交流史的学术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中琉关系研究所”,充分发挥该校多学科优势,组织人员从事中琉历史、文学、音乐、戏曲和民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日本国立琉球大学、法政大学、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和冲绳国际大学的合作研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获得丰硕成果。中国大陆相继出版了几部颇有成就和影响的专着。
    (一)《中国与琉球》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谢必震教授撰写的《中国与琉球》一书,1996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中琉关系史的专着。全书近28万字,共分10章37节,详尽论述了中国的册封、琉球的朝贡、中琉贸易、闽人三十六姓、琉球墓与唐人墓、琉球官生与勤学以及由双方往来而产生的中国文化对琉球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构上涵盖了中琉关系几乎所有重要事件和内容,文献资料上充分利用了档案及各类使琉球记录等第一手材料,着者将文献搜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相印证,并且以独特的视角围绕中琉源远流长的历史关系,全面考证了琉球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民风民俗、文化教育以及盛极一时的中琉贸易。其中在贸易关系研究方面,除了对琉球在东亚、东南亚起到中介贸易地位的原因、特点以及性质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还着重论述了中琉贸易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书末还提供了极具史料参考价值的附表,诸如《〈明实录〉、〈清实录〉中有关琉球资料统计简表》,《洪熙至嘉靖年间琉球船航次统计表》,《明代至琉球任使者、通事、火长的中国移民表》等。《中国与琉球》是作者近十多年来从事中琉关系史研究的总结,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并获得1996年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二)《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
  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撰写的《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日文版)于1987年由日本那霸出版社出版。王耀华教授作为中国音乐与日本琉球音乐比较研究的开拓者,其着作以翔实的资料,可靠的结论,填补了两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对中琉双方大量的三弦乐谱进行比较分析时,充分引证使琉球录中册封使从客在琉球传授琴曲的史实。从冲绳“工工四”谱与中国工尺谱,冲绳三弦“一扬调子”和中国三弦正调定弦法,冲绳与中国的《打花鼓》,冲绳与中国的《龙船歌》4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得出以三弦为代表的冲绳音乐的工工四谱源流来于中国工尺谱和以方格谱作为节奏时值标记法的起源也在福建的结论。冲绳人民根据表现内容与实际演奏的需要对谱字、音程谱和标记法作了创新,作者进一步指出中琉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中国的音乐、歌舞以及福建的民间戏曲、民俗音乐传播到琉球之后,首先被纳入宫廷仪式,改造创新之后进行演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从宫廷艺术转变为流传广泛的民间民俗艺能。
  该书被中日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崭新研究成果”,获第8 届日本冲绳タィムス出版文化奖。
    (三)《三弦艺术论》
  《三弦艺术论》是王耀华教授的另一部专着,分别由上卷“中国三弦及其音乐”、中卷“日本冲绳三弦及其音乐”和下卷“中国三弦音乐与日本冲绳三弦音乐之比较研究”三部组成,近68万字,1991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三弦无论在乐谱、记谱法,或是形制、乐器制作,或是系谱、文献记载等方面,都非常丰富,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宝库,其强大艺术魅力和悠久历史引发了琉球人对三弦的兴趣热爱,进而引进并改造创新出三弦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冲绳三弦艺术。通过中琉音乐的频繁交往,中国的三弦艺术还以琉球王国为中介传入了日本本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三弦艺术。《三弦艺术论》应用音乐风格的比较手法,对中琉日三国的三弦的形制异同,历史发展和衍变,演奏风格的独特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探寻中国音乐对日本及冲绳音乐的影响,揭示了中日、中琉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冲绳人民在接受中国音乐文化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杰出的受容性和创造性。
  学术界认为:“《三弦艺术论》是以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完成的划时代比较音乐论,是直接建立在两国风土人情、文化历史背景之上通过优秀的田野调查创作出的艺术论大着”。该书于1998年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了日文版。
    (四)《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
  丁锋着《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于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明清两朝琉球与中国关系密切,使节往来频繁,琉球王国为培养精通中国事务的通事,向国子监派遣官生28批,计百余人。由此产生了多种琉球语同汉语的对音资料,这些对音资料是研究两种语言历史以及两国交往历史的原始资料之一,备受中日学者高度重视。作者从中遴选出明代较早的、最富代表性的三种琉汉对音资料,即明代会同馆编辑的《华夷译语》中的《琉球馆译语》,陈侃编《使琉球录》所附“夷语”、“夷字”,萧崇业编《使琉球录》所附“夷语”、夷字”,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利用他在日本从事三年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对上述三种资料的条目,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考证和分析,逐条解读,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如琉球王府官修辞书家谱、碑文以及琉歌、组舞等等,揭示出琉汉对音的规律,进而归纳出对音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对进一步研究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另外,尚有一批收录有关中琉关系史论述的编着。
  (一)《琉球历史研究》:米庆余着,1998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南开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该书在全面系统阐述琉球王国兴亡历史过程,深刻分析了延续数百年的中、日、琉三国关系。书后附论三编:1,《隋书·琉球传》辨析;2,读陈侃《琉球录》一古代中琉疆界记实;3,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珍本及其地图着色。 这些对认识琉球的历史变迁和纷繁动荡的东亚形势,大有裨益。
  (二)《福建古代经济史》:唐文基主编,199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专门阐述了福建琉球贸易关系和福州港的历史地位。
  (三)《泉州海外交通史略》:李玉昆着,1995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泉州人移居琉球及泉州与琉球经贸、科技、文化交流进行探讨,认为成化八年以前泉州作为通琉球的法定港口,在中琉交往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林金水主编,谢必震副主编,1997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深入探讨了福建文化向琉球传播的途径及其对琉球社会的影响。
  (五)《闽台区域海上交通研究》:王耀华、谢必震主编,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围绕与台湾往来的历史,专门探讨了福建、琉球和台湾的三方关系。
  近10年来,中国大陆的学者与日本学者进行了不少课题的合作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1 )日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主持的文部科技省课题中,有王耀华、谢必震、徐恭生、孙薇(法政大学特邀研究员)和黄汉民(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副院长)5名学者参加, 研究成果《中国福建省·琉球列岛交涉史の研究》于1994年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2 )琉球大学上里贤一教授主持的日本文部科技省课题“琉球中国交涉史研究”中,谢必震、傅朗、徐恭生以《明清时期福州中琉关系史迹考》为题,林国平以《琉球道教符录考释》为题参与合作,另外方宝川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中琉关系史料》(上、下)为题参与研究,成果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和2001年第3期上;(3 )王耀华和刘富琳参与了冲绳御座乐复原研究会的“御座乐”乐谱及演奏的复原工程,并与冲绳艺术大学的金城厚教授合作进行《中国音乐与冲绳音乐的比较研究》,试图在音乐考古和中琉音乐比较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刘富琳的成果以《琉球组舞音乐及其结构特征》为题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上。
      五、中琉关系史迹文物的发现和研究
  对中琉关系史迹文物的调查、整理和修缮,也是中琉历史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从60年代调查福州仓山区白泉庵琉球墓群起,一直没有中断过,在90年代中又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1999年3 月徐恭生与福州市仓山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在高盖山丛林中又发现了两台琉球墓,分别是:
  附图K24N102.JPG
  左边的墓在1963年调查白泉庵琉球墓群时已经发现并作了详细的登记(参见徐恭生《福州仓山区琉球墓群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它又一次证实了高盖山的琉球墓群是因白泉庵地区基建而被搬迁到那里的。右边是现存琉球墓中唯一一台琉球国留学生的墓,它为研究中琉两国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冲绳タィムス》1999年5月2日)
  (二)2000年重建福建长乐文石天妃庙。文石天妃庙是明代中国册封使臣出使琉球,封舟从南港出海时在此举行谕祭海神,祈求妈祖护航的重要场所,在现存陈侃、郭汝霖和萧崇业的《使琉球录》及胡靖《琉球记》中都有详细记述。重建庙宇时,重刻了郭汝霖于嘉靖四十年、萧崇业于万历七年重修天妃庙时所立两块石碑。与此同时,庙宇所在江边发现了多块明清时期为保护码头所立的警示石碑,为研究明代福建海上交通航道提供了新的资料。
  (三)福州台江区万寿尚书庙发现四块有关中琉关系史迹石碑。
  万寿尚书庙位于台江区闽江江边码头附近,创建于明初,庙中前殿奉祀陈文龙尚书,后殿奉祀天妃和观音。陈文龙是南宋末年抗元将领,他牺牲后被明清两朝统治者封为水部尚书、镇海王。齐鲲、林鸿年、赵新等册封使臣出使琉球时均恭请天后、尚书神像登船护航。万寿尚书庙在修复过程发现有四块石碑与中琉关系密切,它们是:
  (1)嘉庆五年庚申(1800)修建天后尚书庙, 众善信题捐缘金姓名中有“琉球大船直库比嘉筑登之亲云上番10元;大船内佐事等10名番10元;水手5名钱1000文;琉球大船直库水手40名番10元; 琉球直库长岭亲云上番10元;大厅作事等9名番9元;定加子共6名,钱1000文; 水主共26名钱2000文;琉球封王直库头号二号船番27元。”以上捐款的琉球人多达95人,银番76元,钱4000文。
  (2)嘉庆九年甲子(1804 )修建天后宫尚书庙各善信题捐缘金姓名中有“琉球贡船直库等捐番19元2000文”。
  (3)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增修庙道及道头房屋等绅商善信捐款名单中有“球帮,番20元”。
  (4)道光二十三年(1843 )癸卯修建天后宫宰官善信题捐缘金姓名中有“册封正使林、册封副使高各捐番20元”。林即林鸿年,高即高人鉴。
  以上4块石碑是研究中国册封、 琉球进贡贸易及中琉民间信仰的珍贵史料(参见徐恭生《嘉庆五年福州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兼谈万寿尚书庙碑刻发现的意义》,《冶城考古论文集》,海风出版社1999年)。档案文献的出版和文物资料的发现,相互引证,将使中琉关系史研究向着更加纵深方向发展。
  综观90年代中国大陆中琉关系史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经过学者们十多年的默默耕耘,除了优秀论着不断涌现之外,积极参与和有意献身于相关研究的工作者更是增加不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于80年代中琉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已取得的初步成绩;其次,《历代宝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等珍贵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捷公开的有利平台;再次,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后,以日本冲绳学者为中心展开的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中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的横向互动关系。
  当然,中琉关系史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历代宝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 《使琉球录》等已出版的珍贵文献档案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尚嫌不足;(2 )中琉关系史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如民间信仰、语言、绘画、料理及科技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有待深入;(3 )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介绍日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进双方学术交流,减少重复研究,全面提升研究的整体水平。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山右加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35~40K24明清史徐恭生20032003中琉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中作为一门分支领域,还很年轻,经过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近来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围绕中琉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录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史迹文物的发掘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几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扼要叙述。中琉关系/册封/朝贡  the Sino-Ryukyu Relations/tribute/tribute intervals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ince 1990s on the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XU Gong-sheng  (The History Department, Fujian Teachers'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As a branch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the research of Sino-Ryukyu relationsis still young and recently has bear fruits with the effor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This articleis intended to give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tudy focusing on that by scholars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徐恭生,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福州,350007  徐恭生(1936-),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福州35~40K24明清史徐恭生20032003中琉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中作为一门分支领域,还很年轻,经过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近来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围绕中琉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录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史迹文物的发掘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几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扼要叙述。中琉关系/册封/朝贡  the Sino-Ryukyu Relations/tribute/tribute intervals

网载 2013-09-10 21:00:26

[新一篇] 九十年代《阿Q正傳》研究述評

[舊一篇] 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學界“蘇聯模式”研究述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