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林父 春秋时晋国上卿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荀林父,宇伯。春秋时晋国上卿。曾为中行主将,以官为氏,卒谥桓,故又称中行桓子。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荀林父之父逝遨仕晋为大夫,事迹不详。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官名)。不久,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荀林父位列六卿时间颇长,但建树不多。在他担任中军元帅时,率三军救郑伐楚,与楚军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地开战,大败而还。从这次大战的全过程来看,晋国军队之所以致败的主要原因是将帅不和,而不能把全体将领团结起来,统一步调,一致对敌,则是荀林父作为三军统帅的失误。晋国这次出兵,为的是解救被楚军围困的同盟国郑国,但是行至半途,形势发生变化,郑园已向楚国屈服求和,成为楚国的盟友。在这种形势下,荀林父做出的判断是退兵回国,并且得到一些将领的支持。但是,主战派极力反对。中军左先觳竟擅自带领中军进兵郑国。为了避免偏师冒进失利,荀林父听从韩厥的建议,率全军跟进。在这样重大的行动上,荀林父实际上是被动的。进兵之后因为中军元帅也无权惩戒先毂这样位列六卿的重臣,结果造成军中号令不一,不少将领自作主张。竟有魏这样的将领,受命出使楚营,却擅自向楚军挑战,致使晋军毫无准备,楚军袭来,荀林父只好下令退兵。军兵退却时争渡黄河,许多人攀援船舷而被砍断手指,“舟中之指可掬”。


    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他自知有罪,回国后请死。晋景公听从其他人劝谏,未治其罪,仍让他担任中军元帅。其后他就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荀林父指挥晋军打败了秦国军队的侵伐,并且占领了狄人的土地。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室千室。这次军事行动,是荀林父在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业绩。


    荀林父是个很重友情的人。晋襄公去世,执政大臣赵盾派先蔑和士会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回国即位。荀林父认为此行不妥,劝先蔑不要去,还说:“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先蔑没有接受他的劝告。可是后来先蔑因此事出现反复而流亡秦国,荀林父把先蔑的家属和财产都护送到秦国,说:“为同寮故也。”对于逃亡的同僚,他能顾念旧情,而不考虑自己所受的政治压力,确实不容易,因而为后世所颂扬。


网载 2013-09-10 21:24:58

[新一篇] 荀息 春秋時代晉國大夫

[舊一篇] 落寞的智者,運籌帷幄,激流勇退的一代謀臣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