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收稿日期:1995—10—0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职称:教授
  摘要 人类社会正面临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对世界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四次比较大的变革。随着当前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可能出现第五次变革。我国语文教育内部本身正在酝酿重要变革,适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撞击,内在动因与外部机遇的巧妙融会,导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突破也就势在必然。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观念、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学手段和语文教育方式等领域的四大突破。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语文教育 全方位突破
  *           *           *
  人类社会即将跨进崭新的21世纪。我们已经看得见新世纪的曙光。站在新旧世纪的交轨处,冷静反思,极目前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将出现全方位突破!
      语文教育的突破势在必然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凡新兴学科的崛起,旧有学科的突破,无不借助于波诡云谲的历史巨变,无不得益于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是如此,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如此。这便是一种历史的机遇。而这种历史的机遇每每周期性地出现,不断地推动着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据专家们预言,人类社会正面临第五次产业革命。[1]第一次产业革命大约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农牧业的出现。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即人们不再单纯为个人的生存、个人享用而生产,而是开始为交换而生产。这在中国,出现于奴隶社会后期,即公元前约一千年。第三次产业革命是18世纪末,由于蒸汽机的出现,产生了大工业生产。第四次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末,即生产不再是以一个一个的工厂为单位,而是出现了跨全行业的垄断公司。第五次产业革命即目前正在发生的由信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巨变,全世界将逐渐构成一个整体来组织生产,出现世界一体化的生产体系。第五次产业革命将对世界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它不但将推动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巨变,而且还将改造我们的文化教育,改造人,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国的语文教育不可能不发生重大的突破。
  当然,语文教育的变革必须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中国语文教育的突破也要遵循它内在的规律。
  中国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分为两个历史范畴。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是集经史子集于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近现代新学制建立后的语文教育,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教育。古代语文教育已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宣告终结,代之而起的便是1904年独立设科的语文学科教育。这种新学制下的语文学科教育已经走过的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表明,语文学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它要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语文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育学专家认为,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四次比较大的变革,都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第一次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第二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文改为国语,白话文逐渐进入教材;第三次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国文、国语统称语文,实现言文一致;第四次在1978年后,语文教改出现高潮。随着当前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很可能出现第五次变革。[2]我国语文教育内部本身正在酝酿重要变革,适逢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撞击,内在动因与外部机遇的巧妙融会,导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突破,这也就顺理成章、势在必然了。
      语文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
  语文教育的突破首先是观念的突破。观念是一种思想意识,即人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或看法。在我国,语文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模糊不清、变幻难定的混沌状态。诸如语文的内涵与外延、语文学科的功能与性质、语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之类事关语文教育全局的观念问题,曾经引起人们长期争论,而至今并未真正明确。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人们对这类根本性问题认识的逐步趋同,是21世纪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古代,古人也学古文,但那时的古文并非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那时的古人也并无理性的学科观念。时至20世纪,语文独立设科,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由不明确到逐步明确、由不一致到逐步一致的历史过程。在未来的岁月里,人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认识将会产生明显的历史性进步。
  明确语文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什么是语文?人们或者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或者认为是语言和文学,或者认为是语言和文章,或者认为语文即为言语,叶圣陶先生则提出“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诸多认识大多不无道理,站在不同的视角可以对同一事物作出各种不同的判断,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其内外联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本质的多质性和复合性。随着社会历史的深入发展,人类认识的日趋深化,人们对语文本质内涵的认识将变得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教育具有怎样的性质?明确这个问题,既是认识语文自身内涵的必然延伸,又是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这个问题曾经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它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支配着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行动,有形或无形地制约着语文教育质量的成败得失。人们对它有过多种定位: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基础性、情意性、实践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说明语文学科性质多元性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它也有过多次论争。最近,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的文章《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见诸期刊[4],正是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走向深入的一个客观表征。学科性质之争反映的是语文教育的大是大非问题,论争总会持续下去。但是,道理越讲越清,真理愈辩愈明。长期论争的走向是旧有分歧逐渐趋同,新生矛盾再度展开,呈现一种“分歧——趋向——再分歧——再趋同”的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经过长期反复和深入的论争,学科性质观终归趋同。人们将逐渐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属性的多元性和性质的辩证性这三大特点[5],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左右摇摆、徘徊不前的现象,建立起全新的语文教育性质观。
  确立语文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语文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语文学科性质的多元性,决定语文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语文不是单打一的东西,语文教育也不能单打一。未来的语文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有机成分,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又要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它既然具有基础工具性,就要听说读写,训练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教育性,就要陶情冶性,塑造人格;既然具有综合实践性,就要内外结合,求知开智。长期的探索,正负双面的经验,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育哲学,越来越讲究语文教育的辩证法,即使把语文当作基础工具,也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交流交际、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而是把它作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6]。未来的语文教育目标将是全面体现教育方针、全面切合学科性质、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学科教育目标。
  认识汉语使用价值的国际性。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中国门户开放仅仅一百多年,其中几经曲折,历尽沧桑。中国人终于走出了国门,汉语也就跟随着走向了世界。现在,汉语已经成为联合国主要工作语言,国外汉语教学的规模日见扩大,外国专家甚至断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随着第五次产业革命世界一体化生产体系的逐步建立,汉语使用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针对这一发展态势,国人理当调整自己的思路,在以汉语教学为主的中国语文教育的观念中融汇汉语使用价值国际性的内涵,同时采取相应的举措,改革语文教育,促成对内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顺利接轨。在这一点上,由于历史与地缘的原因,港澳台犹得风气之先,似可从中取得某些借鉴。
      语文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
  教本,教本,教学所本。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与凭借。倘若改革教育,势必抓住教材改革作为契机和突破口。比如:民国初年,政府明令“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不仅白话文大量入选教材,而且连课程名称也由“国文”改为“国语”;而50年代为了实行分科教学,专家们竟日夜兼程赶编出一整套《汉语》和《文学》课本来。因此,教材改革往往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标志。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重大变革也必然体现在语文教材编制的重大突破上。
  选材范围更加走向现代化。教材改革的重点是内容的变革。未来教材内容的变革将以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拓展视野、讲求实用为指归,使选材范围更加现代化。当然,传统的名家名篇是要的,不但21世纪需要,而且恐怕31世纪仍需保留,非如此则无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无从体现高雅文化品位,无从熏陶感染塑造完美人格,这既可从我国港台的国文教科书中获取佐证,又可从日韩等东方文化圈国度的国语课本中得到启发。然而,更多的应当是反映现代化、体现应用性的文质兼美、增知益智的科技说明文以及应用文的大量入选,这一点,我们今天就可以从走在我国前面的现代化工业国家英美德法日澳等国的母语教材中瞥见端倪。
  教材编排更加系统化。我国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艰苦探索了数十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毋庸讳言,语文教材编排的系统化至今尚难尽如人意,特别是合编与分编的矛盾很难得到对立统一,分合利弊互见,往往分编之利,恰为合编之弊,而合编之利又适为分编之弊。教材编排的探索已经成为语文教材改革的焦点,只要舍得下功夫,花力气,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在21世纪这一百年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的更加系统化是必然的,甚至实现教材编排体系的重大突破也是可以预期的。
  教材类型更加多样化。我国教材制度实行由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的重大改革,促使教材建设走向繁荣,教材类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仅指内容与体系的多种门类,出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指媒介与载体的多种形态,既有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书本,也有新兴的胶塑磁性电子教材——各种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教学软件等等。这些产品只要通过专门审查,便可投放教育市场。未来的语文教育领域,必将是各种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语文教材争相角逐、互竞雄长的广阔天地。
  教材包装更加精美化。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包装已经上了一个档次,铜版纸彩印增多,压膜封面出现。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语文教材的包装将逐步再上新台阶,以期在印刷装帧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语文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
  21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世纪。在20世纪所累积的雄厚实力的基础上,21世纪全球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突飞猛进。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将促成我国语文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将集中反映在这样几个“提高”上:
  提高电教媒体的应用率。20世纪,我国电教媒体从无到有,逐步推广;而21世纪,将会更加普及,更加现代化和尖端化。以往语文教学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变,从城市到乡村,从高校到小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档到高档,电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将次第推开,直至普及到每一个偏僻的角落。
  提高教学信息的集约率。随着全球性信息革命的到来,随着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应用,随着社会上教材类型的泛化,教学信息将急剧增长。于是,开放式的语文教育也就借用工农业生产集约经营的方式,提高教学信息的集约率,筛选信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密度,优化教学流程,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
  提高教学过程的调控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小至投影板书、影视直观,大至人机对话、远程教学,一章一节乃至一招一式都可以通过电教手段比较严格而周密的调节控制,既便于芟除枝蔓,突出重点,又便于多向交流,加强反馈,以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操作的动手率。电教媒体是由人来操纵控制的。进入现代化社会,电教媒体的普及,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终端的广泛应用,将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学会实际操作。这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人机对话与远程教学,将基本结束传统的“先生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局面,促使学生从小就必须学会操作电教媒体,坚持全程动手,手脑并用,知能并举,全面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历史过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进程尤其不可过于乐观;但是,这种历史的大趋势已成定局,无可逆转,如无意外的重大变故发生,长此以往,经过百年奋斗,我国语文教学手段从整体上出现重大突破是完全可能的。
      语文教育方式的重大突破
  语文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不仅使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使包括师生双方在内的教育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而且使语文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从近距走向远程。随着科技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发展并逐一付诸应用,远距离教学逐步扩大。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教学业绩,为我们昭示了远程教学的辉煌前景;美国电脑遥距大学和电子大学的相继问世[7],台湾远距离教学先导系统的宣告完成[8],标志着远程教学新时代的肇始。追随着科技发展的时代新潮,我国的语文教育从师生面对面的口耳相传、耳提面命,逐步走向以人机对话为标志的远距离教学,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自群体回归个体。本来,近现代新学制实行班级群体授课制,以取代古代私塾蒙馆的个别“点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远程教学的广泛推行,学生足不出户便可求学深造,教师不在跟前也可上课作业,于是,群体教学形式将逐渐淡化,而个体教学模式则相应得到强化。这近似于教育形式的回归,也近似于班级授课制度的否定。从个别“点书”,到班级授课,再到个体教学,人类教育形式莫非要历经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即算如此,也是合乎哲学的规则和历史的逻辑的。
  重教学更重自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远距离个体教学的逐步推行,对教学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的一方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策划和运筹,做到精心设计,细心运作,来不得半点粗放经营;而学的一方则应当更加注重自学的内容和方法,做到精选内容,严守程序,自主学习,及时调整,通过学练结合顺利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那时的学生,没有固定的老师在身边,自主性更大,而相应地要求他们自觉性更高,自学能力更强,非如此,则学习效果也就难于保证。
  由单一导致多元。电教媒体与遥距教学只是改革教学的方式,而既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又不能取代教学的双边多向交流。推行远程教学,近距教学依然存在;实行个体教学,群体教学仍然需要;电脑遥距大学、电子大学再怎么发展,传统的学校总是不能取消。道理很简单,幼儿园必须有专职保教人员,面对面乃至手把手地管养管教;小学、中学读书作文打基础,也应当更多的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师生当面交流;即使是大学,也未必可以全部采用远距离个体教学。因此,未来的语文教育必然展现出多种教育形式和方式并存的多姿多彩的状态,语文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只不过是使它从单一走向多元罢了。
  注:
  [1]《光明日报》1994年2月23日。
  [2]《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第6期。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
  [4]《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5]《中学语文教学原理》第25页。
  [6]《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第15页。
  [7]《新民晚报》1994年6月14日,《今晚报》1994年6月22日。
  [8]《光明日报》1995年6月19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99-102G1教育学周庆元19961996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99-102G1教育学周庆元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9:57

[新一篇] 21世紀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構架試探

[舊一篇] 21世紀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