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业题材的突破性力作——评长篇小说《车间主任》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作家张宏森创作的长篇小说《车间主任》,是一部当代工业题材的突破性作品,是一部塑造基层工人形象的感人力作,也是一部凝聚作者饱满激情和深刻理性的厚重大气之作。认真分析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
  众所周知,工业题材创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这与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显然不协调,这与文学“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的社会功能也不协调。
  面对这一难题,作家张宏森做出了勇敢的选择,极富魄力地驾驭了令人怯步的工业题材。他创作的《车间主任》围绕北方重型机械厂展开了极为宏阔的艺术描写。这是一座有近五十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全面展开之际,它迎来了从未有过的考验和风险。其间,最剧烈的震荡当然是从以前对计划经济的全面依赖到如今要独闯天下的市场经济的竞争。这种转变波及到工业的各个角落,冲击到工厂每一个人的心灵。工厂的决策者如厂长张一平、党委书记郭力维在为工厂的前景深深地忧虑着,为现代工业的出路苦苦地思索着;那些在旧的管理体制中享尽清福、又在如今的经济交换中占尽便宜的人们也为失去了既得利益而痛苦不堪,他们本能地抵制着改革,也本能地抵制着劳动,成了现代工业生产力中最肮脏的腐蚀力量;那些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劳动的车间工人们,也感到了一种难耐的失落和茫然,感到了劳动价值的转换从来没有如此的艰难。不难看到,书中展现的一切还在我们周围弥漫着,种种切肤之痛我们正在经历着。作家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并付诸艺术表现,的确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巨大的真实感,有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撼力量。
  改革被作为一个大背景放置书中,但《车间主任》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文学,全书艺术描写的重心也不在厂长、书记这些决策者即“改革家”身上,这部书是写工人,是写现代工业中最具吃苦精神和坚韧毅力的基层劳动者。这是作家把握这一题材的独到之处。他把笔墨聚集于一个车间,通过车间主任段启明承上启下的形象塑造,既展现出劳动者任劳任怨的忘我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又传达出劳动者命运的坎坷、磨难。坚硬的骨气和沉重的背负结合在一起,高贵的自尊与无奈的旁落交织在一起,劳动的汗水与生命的泪水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这群劳动者悲壮的人生。书中激荡着一种刻苦劳动、艰苦奉献的昂扬情调,也尖锐提出了对劳动和劳动者地位的深刻质询。当作家深情礼赞劳动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劳动是推动中国改革的内在精神动力;当作家为劳动者掬起一捧泪水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历史进程中的某些盲点和误区。劳动的光荣与苦难交相辉映,从而使作家在讴歌现实的基调中渗透进痛彻肺腑的批判。从始到终贯穿的“中国脊梁”的呐喊,使作品显得庄严、大气;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书写又让作品呈现出苍凉、沉郁。所有这一切都为当代工业题材的创作开掘出了极为厚重的思想内涵。
  同时,在驾驭这一现代工业题材的时候,作品不追求对工业生产进程的细致展开,而把艺术重心放在了人物的精雕细刻上。书中刻意表现的是人物命运的历时展开,人物与时代氛围的共时展示,人物丰富曲折的心理内容的层层展露,这是作者为现代工业题材的创作开拓出的一条最文学化的创作通衢,也是这部书在题材选择和艺术处理上提供给人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二
  我读《车间主任》,既感佩作者对于这一工业题材的人物化处理方式,也佩服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的艺术水准。书中鲜活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达几十个。阅读全书,觉得一个个人物在充满感情地向你倾诉,阖上全书,又觉得这一个个人物烙印在脑海中,种种深刻的印象难以拂去。对人物有感受支配了对全书的阅读,由人物的命运引起的崇高、悲壮以及相关的思考都成了最强烈的阅读体验。
  《车间主任》的人物塑造我以为可以区分为两个相对的层次。一是以车间主任段启明为核心凝聚起来的工人集体人格的塑造,二是以一个个独特的经历、命运构成的极富内涵的个性化形象。
  选取车间作为大工业题材创作的核心场景是极具匠心的。它是现代企业最活跃的单元,它联系着上层决策者,联系着诸如办公室、保卫处、卫生院、供应处等企业管理网络,又通过每一个工人的家庭、亲属等向社会领域无限地延伸,从而使作品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它还是一个表现劳动过程的典型环境,它组织起一个劳动群体,也就最容易刻画一代工人的集体人格。作者以段启明为核心,利利落落地描绘出一组生动的人物,像工段长耿海、维修工程全、翻砂工刘义山、钳工李万全、电焊女工肖岚、天车女工陈美玲等,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了现代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老工人刘义山,身患癌症,又被烫伤,仍拖着病弱的身体回到车间,“大活我干不了,我捡点零碎,杂七杂八,能伸手的我就伸把手。”电焊女工肖岚靠加班加点超强度的劳动收入来供应男友读博士,并送他赴美留学;在遭到男友的抛弃后,正是靠劳动来拯救了自己,在悲伤的个人处境中不至于沉沦。工段长耿海面对变幻的生活现象,有许多郁闷和不解,但只要埋头于劳动,其高涨的热情和饱满的精力又会焕发出来。这一集体是那么地富有同情心,有着善良的心地,热乎乎的关怀。他们对可怜的李万全做的一切,对病弱的刘义山一家做的一切,对不幸的肖岚做的一切,都显示出这一集体的温暖。当工厂因为暂时困难,拖欠了工资,这些可敬的工人们没有多少怨言,真诚地相信工厂有办法度过难关,愿意靠自己的劳动与工厂一起度过难关。最具说服力的是,当厂长张一平遭人陷害,迈入检察院大门时,工人们以舍身求法的气概,签名上书,保护了厂长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北重的利益。这一集体宽厚的人格力量让人感动。只有当工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时,这一集体才变得愤怒起来,他们能忍受繁重的劳作,但不能忍受对工人的任何奚落与诬蔑。因此“小鼻涕”才踢翻了精神病院的医生办公桌,程全才对杨子江挥起了拳头,耿海高傲地说:“我就是个工人,没什么了不起,可没什么了不起,我也想堂堂正正地站着,我不比你高,也决不在你脸前头矮半截!”作品通过现代大工业一个车间的描绘,通过集体人格的塑造,极为丰富地开掘出了当代工人的高尚品格。
  小说没有因为集体人格的塑而淹没人物的个性化,对个人独特的生命轨迹的描写呈现出活生生的性格,饱满有力,对比鲜明,段启明是这个车间的领班人,性格中有一种大刀阔斧的气势,有一种雷厉风行的威严,对于工厂前景和企业必需的改革他比一般工人有更深的理解,有高出一层的眼光,他对这一集体充满了热爱和关怀,也被这一集体衷心地拥戴着。这是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画廊中出现的又一个成功的基层领导者形象。但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倾心于书中那些带有较多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刘义山、李万全、程全等。勤劳宽厚的刘义山,家境窘迫、无怨无尤,除了劳动,别无所求,最后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老实忠厚的李万全,为了凑钱给自己的聋儿治病,拆下了本已废弃的设备零件去卖,被定为盗窃,开除出厂。他觉得无颜面对家人,无颜面对车间,也无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却是再也不能回到那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车间和岗位。年轻的程全是生性乐观豁达的人,但与刘义山、李万全相比,他却是更多地体会到了金钱与权力对工人尊严的侵犯,在心爱的恋人郭燕燕为抗争邪恶死去以后,他悲愤地离开了热爱的车间,辞去了工作。他的“出走”被作者赋予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令人扼腕,令人叹恨!书中的工段长耿海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是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脑海中还时时映出血与火的噩梦,对目迷五色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对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充满敌意,因而对妻子于倩的下海经商不断猜疑,直到演变为病态的跟踪、盯梢。他对现代企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些做法也看不惯、不理解。作者写出了这一人物性格中一些保守、僵化以及落后于时代等负面的因素。但这个人物在本质上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有极强的道德意识和正义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保持着对劳动的尊重、坚守着工人的尊严,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他误会了厂长,在向检察院、纪委写信告发厂长时,坦然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明白了自己的狭隘与偏执后,又能爽快地面对厂长承认过失,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倔强。这些不同向度的性格因素被作者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既显得真实可信,又显得丰实厚重,映衬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人性内涵,成为全书极有特色的一个性格塑造。
  小说《车间主任》完成了对工人形象的传神创造,从中体现出了作者出色的性格刻画才能,成了这部书最典型的小说特征。着意塑造工人形象,这也体现了作者端正的创作立场,这是一部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劳动者的立场,以劳动的名义创作的作品。从这一创作立场出发,作者对一些当代社会的重大理性命题,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深入思考。阅读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对这些理性命题既不能漠视,也无法回避。
   三
  命题之一,是关于劳动的追寻。在《车间主任》一书中,作者突出了劳动的主题。这固然与题材有关,与工人形象的塑造有关,但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一种着意的追问。作者讴歌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渲染了劳动自身的美丽,不断地在掂量劳动的分量。在作者的笔下,劳动就是劳动者本身,它是劳动者的生存方式,是劳动者的精神寄托,一句话,它是劳动者的宗教。正如书中段启明所说:“天下的道理九九归一就是吃饭,吃饭的道理九九归一就是干活。这是咱的本份,也是咱的本钱;是咱的脸面,也是咱的命。”一旦失去了劳动,劳动者会变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这就是为什么李万全离开了工厂,会那么痛苦万状;这就是为什么刘义山既病且伤,却无法呆在家里,执拗地要回到车间;这就是为什么耿海面对惶惑、疑虑,惟有在劳动中才能摆脱这些梦魇;这就是为什么肖岚在男友亵渎了她的真诚心灵后,惟有劳动才能使她振作起来。我还没有见过哪一部作品这么浓墨重彩地表现劳动的主题,把劳动的内涵开掘得如此深刻。作者的思考不仅止于此,进一步的追问还在于,为什么在今天,劳动的步履显得如此悲壮和艰难?权力会粗暴地践踏劳动,金钱会卑鄙地侵扰劳动,腐败力量也无情地销蚀劳动,写到这些,作者每每投入了极大的义愤,笔法犀利、尖锐,有些描绘入骨三分。劳动者不在乎劳动的加班加点、流汗甚或流血,面对劳动本身所受到的玷污,劳动者心灵所受的伤害,却无法压抑自己的愤怒,所以才有了书中“小鼻涕”的质问,才有了郭燕燕以生命为代价做出的抗争,才有了程全的愤而离职。从劳动的立场,作者揭示出时代的一些弊端,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这一问题的分量,我们或许一时找不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却不能不思考。
  命题之二,是关于道德的价值、精神的力量。和时下一些文学流派所推崇的“平视气度”、“零度情感”不同,这部作品高举道德理想的大旗,张扬道德、精神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只要是真诚的劳动者,我们都可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而最不能容忍的,正是那些与劳动无涉,却又在蠢蚀劳动的如办公室王主任、保卫处王处长、税务局杨子江之流,作者对他们进行了严正峻切的道德批判。另外,以段启明为代表的劳动者,对于企业的关心、对于事业的忠诚,他们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奉献与忘我精神,他们人与人之间心贴心的关怀、照顾,他们坦荡豪爽的性情、甚或爽朗之中也不乏粗野的话语,这些都被作者在道德的意义上做了表彰。在《车间主任》这样一部描写基层工人的小说中,揭示出劳动者身上的特有的道德魅力,创造出一种属于崇高范畴的审美情感,这是作品吸引人的力量所在,也是作者面对时代做出的深刻思考。在举步维艰的改革征途中,我们究竟还需要不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持与道德心灵的援助?需要不需要真诚信赖与善良情怀?道德、精神是不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阅读《车间主任》这部书,我们无法抵御这些诘问,回答也是肯定无疑的。
  命题之三,是当代情绪与历史缅怀的交融。用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这部作品中,既倾注热情表现当代生活,又时时缅怀工厂创业的历史,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对历史的依恋与温情。在主要人物段启明身上,既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辉,也流淌着历史的血液。他用来喝水的搪瓷缸子印着“生产拉练纪念”几个字,是一个饶有意味的细节。最有深意的当然是“小鼻涕”的父亲王大海这一人物,那位精神病人,他是在“生产拉练”时期,从车间的高墚上摔下来致病的,从此他的记忆就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一刻,他的病态即是不停地在唱那一时代的代表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经历过那一时期的段启明听来,“精神是病态的,但歌声是纯正的。”“这首熟悉的歌曲似乎勾起了段启明许多遥远的生动的回忆与联想,他仿佛沉浸其中,久久地聆听着,久久地凝视着徘徊歌唱的病人的身影。”那首《革命人》的歌曲在书中多次出现,成了全书引人注目的主题歌。类似的刻画当然不是闲笔。50年代也好,70年代也好,那个时代毫无疑问有许多疯狂与悖谬,我们也不会愚蠢地认为作家在为那一时代大唱赞歌,但我们也不会同样愚蠢地认为那个时代真的就一无是处。那些熔铸在人心之中的精神、氛围之类的东西还有生命力。作者的用意或许在于,那些精神价值不要轻易地被忽视,它应该在今天的改革进程中被唤醒、被继承,得到延展。
  《车间主任》一书的确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这些思想是启迪人心的。就工业改革而言,这部书实际上力图告诉人们,我们在充分考虑体制、科技等因素的同时,也应该多考虑一下劳动的作用,多从劳动者的立场考虑改革的进程,多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改革的正误,劳动者才是当今改革的真正推动力。我们应该张扬道德、精神的力量,要继承融入人心的历史道德传统。正因为书中灌注了这些深刻的思想,我们读《车间主任》这部书,才毫无轻飘之感,时时领略其凝重深沉的气韵,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四
  在《车间主任》一书中,作家张宏森坚持了他一贯的创作精神。综观宏森的创作,我以为有几个令人称道的特点:一是题材的当代性,他的创作贴近时代,直面生活,把握当代社会生活的脉搏,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对表现和歌颂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热忱。他的创作与那些“疏离生活”、“躲避崇高”的写作倾向迥然有别。二是题材的广泛性。宏森的创作题材已呈多样化,涉猎的领域很广。他写过警察、铁路、学校、都市、工厂,各种题材他都能做到纵横捭阖,显示了过硬的驾驭题材的能力。三是思想的深刻性。激扬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是宏森智慧的两个闪光点。对于每一种题材他能做到既人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有开阔的视野,有高屋建瓴般的犀利眼光。“人乎其内,故能写之”,有细微的体验,深入的思索,鲜明的思想映带。故读宏森的作品,时时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力量。四是精品意识,宏森以端正的态度写作,不媚俗,不惑于功名,不谋求市场式的策划,不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他正是以埋头苦干的劳动精神专注于写作,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形成对以前写作的某种超越,进而在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的高峰。
  《车间主任》的创作正是发挥了以上的创作优长。这部作品的成功,证明了宏森所坚持的这种当代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生命力,证明了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于当代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有创造和创新的无穷活力。
   (本文责任编辑 韩忠良)*
  
  
  
中国图书评论沈阳33-37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钱海骅19971997 作者:中国图书评论沈阳33-37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钱海骅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8:54

[新一篇] 當代工業文學創作的考察與反思

[舊一篇] 當代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