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1995.08

心怀「一字之差 五百世轮回」,
立志「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那麽,纵因人力之不逮而字义疏漏,
也可以无愧於心了。可千万不要
「本书仓促付梓,误谬在所难免」啊。


■ 无限延伸你的视野

搬到新居已近半年,在这个新竹市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渡过了半个冬季和一个短暂的春季。从这里极目四望,十公里内尽收眼底。如果你驾车由高速公路南下,一过湖口休息站的那个小山丘,就进入我的望远镜威力范围之内。天气晴朗的日子,甚至台湾海峡的滔滔白浪也可以纳入眼底 (还是得藉助望远镜)。根据我的观察,南寮渔港的「活动」,嗯,的确少了许多 :-)。

自从搬到这里,花在咖啡上面的时间和金钱,就愈来愈可观了 (美静已经开始实施限量配给)。常常流连在一望无际的大玻璃窗前,手持一杯咖啡,想着书,想着稿,想着朋友,想点责任想点兴趣。可惜这里是南北坐向,否则,就着夕阳弹一曲「夕阳」,恐怕每天我都要在壮丽的馀辉下与凄美的颤音中感动莫名。不过,高速公路的车水马龙以及新竹市区的点点灯光,一样让我感动莫名,或许,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的桌上的灯光,正是我眼下灯海中的一盏。

极目四望的经验,常让我想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我的写作态度,深受自己学习经验的影响。期刊杂志上的许多位名家,是我心仪的对象,引领我走入各领域各阶层的知识之中。由於对他们的信赖,以及受到他们的启迪,无论什麽主题 -- 只要是他们写的作品 -- 我都想看一看。於是,随着他们对知识的攀爬,我也一再扩展我的眼野的广度和深度。拿起笔,是生命中一个没有预料的转弯,之所以一直写下去,最大的心愿,是做那些影响了我的视野的那些人的志业。我希望,能够做点成绩,好到足够吸引你随着我的脚步扩展视野。这目标有点不自量力,但是我有着这样的想法和自我期许。

大家都读过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琅琅上口,是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呢 ? 你有没有做「上更高楼」的心理建设和心理准备 ? 近半年来,接触年轻朋友的次数比较多些,也知道这本杂志有许多学生读者,於此凤凰花开的时节,我祝你们穷千里目,上更高楼。


■ 资讯焦虑症候群

三月底台大资讯周,邀我做个演讲。席间不少朋友透露出对於资讯爆炸的焦虑感。如果你面对蜂涌而来的资讯 (杂志、期刊、书籍、文件、网路) 常觉得心焦口燥,不由自主的心理痉挛;拼命收集资料,明知大概用不上也没时间整理,却不肯空出书柜或硬碟来装其他东西;夜里思及同侪成绩,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面对浩瀚书海与无尽头的 project 压力,有「不如累死算了」的概叹;几天没开机,连按下 Power 钮的力气与勇气都没有;不上网路,慨叹自己彷佛井底蛙,上了网路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井底蛙;整天价看自己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对;你,大概是得了「资讯焦虑症候群」。

不必焦虑,谁又能够把这个世界学得完全呢 ? 二千四百年前庄子就告诉我们「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劝你弱水三千,独取一瓢,并且安心地好好地饮这一瓢,然後静观众声喧哗,尝试从其中得到旁观者的乐趣。

人的压力,有绝大部份来自与你相同起点的人。与你同龄的朋友啦,与你一起进公司的工作夥伴啦,与你学经历相当的同事啦。你时时刻刻拿他们的成绩与自己的相比,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这虽然是惕励自己的方式之一,太过则有害身心健康。我的读者中有一位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接触了一些更优秀更年轻的朋友,感受到极大的心里压力,竟然开始有点压抑自己,看轻自己,开始产生自卑感了。如果这样,近朱者赤这句话就丧失了它的意义。

有的时候,你必须了解,天份其实是没得比的。然而天才不足恃,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奠基於过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在长时期的耕耘。



■ 知天命

美静曾告诉我一个故事,她的老师对着一整堂满脑子只想上舞台表演的同学说,「不要以为演奏才是学音乐的第一志业,教学就等而下之,真正的演奏家现在根本不会 (20 岁了) 还坐在这里」。想想这个,当能去除焦虑,正确思考自己的位置。

不怕得罪你,我要说,绝大多数人的资质都是平庸的。如果说我的作品能够打动你的心,绝不是我的技术有什麽超凡入圣,是因为我会说教,是因为我善体人意。体贴学习者的心,在我一点都不难,因为侯捷本身就是平庸至极,写的东西给平庸的人来看当然称心如意。

有一位可爱的同学,因为接触了太多极优秀极年轻 (年轻到超乎你的想像) 的资赋优异青年与儿童,竟问侯捷是不也是数理资优班毕业的。我哪是,我是放牛班毕业的!! 不是开玩笑,那时候虽然没有所谓的能力分班,但一上国三突然从全校各班转过来一堆牛鬼蛇神,有华山派老大,有长春路角头,也有混华西街的;两位「大哥」天天拿着「花仔」(武士刀) 上学,随时准备干架。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个班是怎麽回事,当时我还懵懂不知,长大後才恍然大悟。难怪我这个班上永远的前三名,只考上了师大附中夜间部。

网球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最佩服的,不是才气横逸的麦肯罗 (此人已退休),或是先天过人的蓝道 (此人亦已退休),或者是又有实力又懂得卖弄风情的阿格西 (此人当红),我最佩服的,是华裔小将张德培。倒不因为他是四大公开赛最年轻的冠军得主,而是因为他凭着努力不懈的毅力,一双快腿一张铁齿,在占尽一切先天优势的洋人阵中闯天下,好像少年大卫 v.s. 巨人歌利亚。张德培曾经说过,希望在年纪大了之後,回顾自己的一切,可以心安理得地说,他把上帝给予的才能完全发挥了出来。

天才令人艳羡,苦学令人佩服。许多事情比年轻,比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人生犹如时钟一般,其完美不在於走得快,而在於走得准。

关於天份,关於人与人天生的不平等,虽然有些心境是年纪不到的你所不能体会,或不愿面对的,但我还是要说,一个人看淡所谓的天才天赋,看重所谓的苦学实干,分辨什麽自己可以掌握,什麽自己不能掌握,他才能够挣脱出宿命的阴影,创造完全属於自己的生活。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释然与开脱,所谓的知天命吧。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侯捷犹在而立与不惑之间,还有许多需要看开的地方,愿与所有资讯界的朋友共勉。



■ 读者来函

侯捷先生,您好:

我是您的忠实读者,当初因为无责任书评,才买下我的第一本 PC Magazine (93年一月号),那正是您第一次开张,介绍三本视窗程式设计好书的时候。原本只是在书店里随手翻阅杂志,看到有个这麽风趣幽默的主持人(当初我还以为是 PC WEEK 上的猫爷跑出来写书评了),再加上最热门的 Windows 书籍介绍,当场二话不说请老板打包请回家去。

可是每月十号,总是让人七上八下,不知道这个月侯捷会不会出现。能大叫eureka 的机会总是不多,为什麽好文章总是不常出现呢?拖稿是好作家的必要条件吗?:-)

看了不少您对中文电脑书籍的建言,到目前为止,好像都只从读者的观点出发,这可能是因为您兼具作者身份而有所不便。这里换个角度,提出我个人对中文电脑书籍的看法。

我觉得中文技术书籍写作是一件挺辛苦的工作,要常常学习不断翻新的技术,忙着追赶产品编号,与短得不能再短的时间赛跑,最後还要能及时完成作品。某个领域的头本着作,又常常需扮演开拓疆土的重责大任;只要第一本书卖得还不错,一两个月内,书店中就可以找到两三本作者不同但主题内容相近的姊妹作品。这些姊妹作品的作者们从不会想要开第一枪、打第一仗、立第一功,只想踏着别人的血汗前进。

真正对写作有理想、有热忱的人,除了会遇到这些市场杂讯外,最後还要面临低书价的考验。怎麽说呢?电脑书籍畅销排行榜上的常胜军,总是那些套装软体使用操作的入门书籍。进阶的程式设计书籍,越在某个领域上专精,名次也是越高 --- 却是在「最不畅销」的排行榜上。书籍讨论的东西不论是应用性的 Word、Excel,或是技术性的 DDE、VxD、OLE,书价都一致地在三百元至五百元上下打转,难道出版社只是由书的厚度来决定价格吗 ? 书价=页数x常数??

我相信写一本技术性书籍所花费的时间与心血,绝对不比应用性书籍要来的轻轻松松。市场小而书价却低,很怀疑在金字塔顶端那根避雷针上的技术书籍作者们怎麽还没有饿死呢?花费特别多的心力,获得特别少的报酬,这样还能吸引多少人去写技术性书籍呢?

出版社可能是担心书价过高,会吓跑读者,因此不敢让书价反应书籍内容的深浅差异。这恐怕是太多心了,看看外文书籍市场吧。想在书店中买本 Inside Visual C++,可要有 Jordan 般灵活的身手,从人群中小心谨慎地瞄准目标,在敌人前锋中锋夹击下,抢先一步,拼死老命地紧紧地抓住它,再来个漂亮的翻身扣板得分。朋友之间还会互相问:「你抢到书没有?」,倒很少有人抱怨书价太高。大多数读者早从爬满蝌蚪的书籍中,了解到好书该有好价钱。出版社应该让内容来决定书价,而不是让书价来考验作者。

我不认为高书价一定会有高品质,可是高品质的书籍一定需要有合理的价位才能生存。高价格等於低销售量吗?这可不一定,最近市场上出现一系列高品质与高价位的电脑绘图书籍,16 开铜板纸全彩印刷,内容详尽、图例丰富精彩,品质水准之高即令外文书籍也相当罕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那一千五百元的天价。市场反应呢?有位朋友还没有电脑却已经先买一本,作者更是一本接着一本写。价格与品质哪一个重要呢?读者不能接受高品质与高书价的书籍吗?市场早告诉我们答案了。

侯先生预告已久,邀请亲朋好友撰写的专辑呢?古人说:「引领而望」,我可等得快要成为长颈鹿了。

读者袁绪杰 敬上 05/1995


■ 中文书价

读者袁绪杰先生写了一封信给我,谈到关於中文书价。

很同意这个看法:高价位不一定会有高品质,低价位却可以轻易扼杀所有用心的作者与出版社。国民年所得超过一万美元的今天,我们对於书价的敏感,的确到了令人觉得小器的地步。你以读者 (消费者) 的角度出发,能够有书价过低的看法,倒是十分令人惊讶。

开始感觉「书原来是这麽便宜」,我记得很清楚,是研究所考前买了一本Hildebrand 工程数学後萌发的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用这本书)。那样艰难高深的东西,350 有找,令我不无慨叹。

但这是个自由市场,产品的竞争力决定它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可以为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作者击节赞赏甚或打抱不平,却不可以批评没有和我们抱持相同看法的人没大脑。

书价并不全由出版社主导,有时候作者也可以叁与决策,视出版社的作风以及作者的「大牌」程度而定。我的看法是,决定书价的人,应该有勇气尝试一下为高阶书定出符合身份的价位,观察市场的反应。如果市场接受,表示我们的社会可以养活这样的作者,这也算是一种进步的象徵。如果市场不接受,有两条发展,一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烈士」继续傻傻地营造他的世界,一是高阶书专业作者日渐灭绝,只留下玩票性质的业馀选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路是自己选的,不能怨谁。进化的钥匙掌握在读者手中。

我真的认识几位烈士唷。虽然写书的利益总值=书单价x销售量,他们对自己产品的态度却是:「本人的书一律 xx 元,爱买不买」。这些烈士虽然个性刚烈,收到灰头土脸的成绩单却也面色铁青,情绪鲜少不被影响。烈士对我说,他们最在意的其实不是数字所代表的经济意义,而是其不被肯定的间接讯息,「所为何来哉」,他们说。

顺便一提,袁同学,我从没有说过邀请「亲朋好友」撰写专辑一语。


■ 稿酬

既然谈到书价,我们也来谈谈它的兄弟:稿酬。听起来这都是只和作者有关系的题目,但是别忘了,作者的产品直接影响你的阅读权益。

投过电脑稿件的朋友们,大概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计算公式:bytes 个数除以二,代表中文字数,每个中文字以若干元计;图片每幅加若干元。复杂一点的计算公式是,文章中的英文字特别挑出来算,每个英文字母以若干元计;图片分为创意图或硬拷 (hardcopy) 图,计价方式两不同。更复杂一点的,逗号、句号、括号通通打折计费。唉,复杂如斯,写本博士论文算了,题目可以用「论电脑稿件计酬方式之公平性及其对着作结构之影响与劳资双方的互动关系」,够眩吧。

所以,如果你写:「Intel 80486 CPU 有 32 条位址线,可以处理 2^32=4GB 位址空间」,那麽你是大笨蛋;如果你写:「Intel 80486 CPU (中央处理器) 有 32 条位址线,可以处理 2^32=4GB 位址空间」,还算对得起自己;而如果你写:「Intel 80486 CPU (Central Process Unit,中央处理器) 有三十二条位址线,可以处理 2^32=4GB 位址空间」,那才真是得其个中三昧。

短小精练,逻辑清晰,演算清楚,这样的程式码是上乘作品。这个标准用在文章上也是好的,但我们的计酬方式却可能把一篇好文章诱导成一篇赘词处处,拖泥带水,冗长无味的烂文章。

有的杂志把稿费分等级,有的则是平头平等。後者令人莫名其妙。难道侯捷投稿皇冠杂志,拿得到和林清玄一样的稿酬吗 ? 不可能如此也不应该如此。书籍的定价犹有作者的叁与空间,稿酬的决定则几乎全无作者置喙馀地。我个人觉得理想的计酬方式是,第一,去除平头平等,这是阻碍进步的最大毒瘤,杂志社可以根据作者的文字内容与文笔,以及个人魅力,定下单价,这其中应该让作者有叁与意见的机会。第二,以页为计价单位,不论一页有多少中文字、多少英文字、多少空白、多少硬拷图、多少创意图,一页就是一页。文章好,读者爱看,行情自然节节高升;文章不好,读者批评,行情可以调降,使作者获得警惕。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执笔,优秀的专栏作家。

稿酬应该是吸引好作品的诱因,而不是把一篇好文章推向腐败的罪魁祸首。


■ 读者来函

侯 Sir :

您曾经在 "PC Magainze" 二月份无责任书评中提到「以使用介面而言,Windows 95 和 OS/2 3.0 都很有学问,有许多物件导向的精神在其中,User' Guide 的作者在介绍操作步骤之前,应该先说明整个 UI 的架构与精神」。再加上曾经拜读您的数本书,深深的明了您对台湾,甚至对整个资讯电脑图书界的期许。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作者,曾经写过一本没什麽技巧的 User's manual,但是我们有自己的风格及想法,为一群没有太多时间来学习电脑却又需要使用电脑的人们提供一本可以叁考的书籍。

但是看到您如此的批评国内电脑书籍作者,真的好生难过。然而心情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那麽想请教,您所谓的「功力薄弱,写不出架构与精神」,那麽怎样才算功力不薄弱,可以写出东西呢 ? 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

祝您顺心 吴小姐 840325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读者吴小姐写了一封信给我,聊聊入门书籍与电脑作家。由於我未徵得吴小姐的同意,所以不敢把您的大名写出来。如果冒犯,希望您能原谅。

吴小姐曾经寄「无责任书评」的读者回函给我,并且在上面写了感言,内容相当不同於一般读者,当时我就猜您也是一位作者,并且是一位用心的作者。

中国话里,有些句子仔细品味品味,意思其实相近,却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代表南辕北辙的意义,并且因此有所谓好句子 (褒) 与不好的句子 (贬) 之分。好比说「以偏概全」、「以管窥豹」,这是形容人的偏见,只看了事实的一小部份却要强下论断;但是像「见微知着」、「一叶知秋」,却又说的是人的睿智,可以从小地方推断大局面。所以,一个人可能被说是「以偏概全」,但说不定他是「一叶知秋」呢。

我和您一样清楚,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以偏概全,而我也绝对不敢抹杀或忽略用心的作者。只是,文句方面,我想我不必说「除了少数用心的作者,其他的功力薄弱,写不出架构与精神」,也不必说「除了少数用心的作者,其他入门书籍千篇一律就是教大家...」。面面俱到的文字,并不是我的写作风格。

没有人可以体会我在批评国内电脑书籍的时候,心里头的复杂、矛顿、以及痛苦。侯捷也是这个圈子的一份子,当我批评整个写作生态时,是把自己也骂进去的,这样子您应该比较能够明白我的沉痛。当大环境还不理想的时候,任何一份子即使独善其身也不能自外於这个圈圈。

我所接触的作者百态 (听来的,看来的),肯定要比你多,有些情况实在匪夷所思,快要可以写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了。有位作家 (不算不知名唷) 问出版社经理:「接下来我写些什麽好 ?」。有位名作家,在出版社要求他就着刚丢出来的三本主题相近的书稿做一比较时,竟回答「我怎麽知道」。有一位作家,据说其作品都是别人捉刀他挂名,以生产线的方式密集出货,圈里流传着犯罪现场的种种...。有一位作家,在出版社一再为他校正误谬并修饰书稿後,竟然很不高兴他的出书商机被耽误了;该作者还洋洋得意对我说,他把稿子丢出去後从来就不再管 -- 潇洒走一回,空留多少馀恨给读者。

我叁加过几次同行聚会,席间听到的尽是「听说您那本书大卖,恭喜恭喜」,「多谢您成全,留一个园地让我耕耘」,「Word 正红,现在写本使用手册,稳赚」,「如果你跨足过来,我们就完了完了」,「听说某某人光某某书就赚了一栋房子」等等云云。没有人谈「最近你研究些什麽主题」,「某某技术你的看法怎麽样」,「某某书你觉得怎麽样」;唯一谈到和书本身有关的,是「哇,那本书好漂亮」,「听说用一百磅道林纸耶」。

也许你说,侯捷真差劲,把人家的 social 拿来作文章。不不,虽然你也可以解释说这是 social,但这和风气很有点关系,和风骨也很有点关系。

很明显,这样的作者是完全的商业导向。没有关系,我们以书的好坏论英雄,而不以写书的出发点论英雄;为赚钱而写书,因写书而赚大钱,这都不干我们读者的事,只要书好就好。说实在话,站在读者立场,我还真希望写好书的作者们都能够丰衣足食,才能够心无旁 地为我们创造好书。清高也许和清寒画上等号,但是好作者不必和清高画上等号。

可是,完全商业导向的作者,可以因为市场需要而改弦易辙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并且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之下快速推出,其结果可以推而想之。速食面没有精致的啦,绝对没有。

朋友的部门刚招进一位新人,据朋友说其经历甚为吓人,出过四本书,其中有本Visual C++,朋友想这下太好了,完全符合部门现时需要。可是 code 丢过去之後,发现他不懂 MFC。Visual C++ 书籍作者却不会 MFC,这款 A 代志怎麽会来发生 ?

(另一件和 MFC 有关但是和「书籍作者」没有关系的题外话是,我的朋友曾铭源(RUNPC 杂志美东随笔作者) 写信给我说:『最近 project 压力大,人员纷纷离职。接连一个多礼拜,天天有人上门 interview。人事部门不知从哪里找来这些阿哥,号称有三年的 SDK/MFC 经验,结果对起话来是鸡同鸭讲,WinMain() 和Windows Procedure 都搞不清楚。问他什麽是 message handler ? 他只会在ClassWizard 上 click、click、click !!! 拜 Wizard 之赐,人力市场上多出了好几倍的 VC/MFC programmer,但这些「Wizard 通」我们可不敢要』)

有一位出版公司经理对我说,其实作者们一开始也都是满怀理想的,他们总是先解决了面包,再来谈理想;面包一旦垂手可得,理想却往往弃之不顾了。过惯钟鸣鼎食、锦衣玉食的生活,哪里还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当一颗心汲汲於金钱,所有的理想就会被排挤到第二位,那也称不上什麽理想了。穷只一穴,淹没天下英雄,钱有两戈,杀伤古今人品;其实,哪谈得上「穷」这麽严重,一个「贪」字罢了。有些作者,得知出版社有意多引进国外书籍中文化,群起联盟反抗,不思读者高品质的知的权利,不反求诸己是否努力上进,更不思自己之既得利益,却抗议「打压本土作者」。保护政策和平头平等一样,都是妨碍进步的最大毒瘤。在作者、出版社干部、业务员的强力结合与运作下,书籍不再能够以品质良窳来竞争;莘莘学子最是可怜,随着未知的力量摆荡。

唉呀,别误会我有反金情结,我自己也爱钱爱得紧。我要强调的,一是不要贪,二是「与民同之」。下面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的一个故事: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
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
曰:「民犹以为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意思是说周文王的林苑有七十里方圆,民犹以为小;齐宣王的林苑有四十里方圆,民却以为大。孟子的解释是:「文王之囿,与民同之,宣王之囿,为阱於国中」。

如果作者以及出版社,能够把他们的获利,以更大的心血反应在书籍品质上,让我们看到精益求精的好书,那麽就是「与民同之」,则「囿虽七十里,民以为小」,纵使你一年赚进两千万,我也为你高兴;如果一昧抢市场、抢商机、打烂仗,则「囿虽四十里,民以为大」,最好不要让我知道你开宾士,喝 XO,住别墅。

我想,下面这句话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同业口诛笔伐的,但我还是要说:虽然我热爱我的工作,却从来不能够以身为电脑书籍作家为荣。每当看到很糟糕的文章或书,我就恨不得别人不要知道我也在写点电脑方面的东西。

好啦,我又得罪人了。别再有电脑作者来兴师问罪,我说的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统统如此 (否则台湾电脑写作界没救了),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说法,何不自认为是我所说的以外的那些人呢 ?

吴小姐信中询问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在尺寸篇幅中回答。使用手册的问题,主要在於写作与编排常让读者见树而不见林,注意力一开始就放在琐屑的小动作上,不能先给个大局观。另外,我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最後,真的,让我诚挚地说,作者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用心与不用心两种。「我们有自己的风格及想法」,噢,这就够令人尊敬的了。我们一起努力。


■ 读者回响

六月份的读者回响有这麽一则:

我很喜欢侯捷先生的「无责任书评」,但是其评论的大都是外文书,几乎没有中文书的评论。我认为毕竟国内中文书的消费读者还是占绝大多数,如果只评论外文书而不评中文书,对於中文书读者是一项损失。或许怕得罪出版社吧 ! 不过贵杂志可以举办一些读者票选活动,由读者来评论,使国内中文书出版的层次能因此提升,使大家都能够有国外那样的水准的书可读,这才是读者之福。(台北 陈雅才)

侯捷回覆:陈雅才先生,出版社已经被我差不多得罪光了,不差多写一些。我最大的考量是不愿意受「球员兼裁判」之讥。当你面对一个兼具作者身份的书评人,而他告诉你他觉得他自己的某本书非常好,值得看值得买,你会不会怀疑他的立场呢 ? 当他说某本书实在糟糕,会不会有人怀疑他有私人因素或者藉着抑人而达到扬己的目的呢 ? 一旦事涉「立场」,一个人纵使无私无我,也容易被怀疑别具用心,那还是别吃力不讨好的好。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很敬佩,但侯捷因个性的缘故,没有办法。

并不是对各位对我的信心没信心,但是古有明训,在瓜田中行走,不要系鞋带;在李树下纳凉,不要扶帽子;我还是避免兼写中文书评的好。我想你也不会在影评人中找到导演。

不过,对於中译本我倒是真的很有兴趣评一评,因为译本与原文一比对,正不正确,顺不顺畅,证据确凿,明明白白。可是,我一评中译书,根据瓜田李下的原则,势必不能接受翻译书籍的工作,而我正打算好好译几本书呢。唉,让我一条生路吧。

另外,侯半仙给你铁口直断:读者票选活动绝对不会成功。

各位何不写信给我,和我多聊聊这个问题呢 ? 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请寄新竹市建中一路 39 号 13 楼之二。随便聊点别的也可以。



■ 再谈中文翻译

为了研究 Windows 95 作业系统,最近又把 Windows Internals (Matt Pietrek 着,Addison Wesley 出版) 拿出来好好看一看。这次我看的是中译本(「Windows 系统彻底研究」,旗标出版)。虽然原文书被我画得体无完肤,笔记处处,还是不可能比看中文本快。原文书我已经推荐过了,我要不吝啬地再大声说一次:好书。

中译本大约花两天很仔细地消化完。这个主题我有足够的能力判别译者的功力深浅,我也要不吝啬地大声说一次:好译本。同时,对於一本好的中译书籍的贡献,以及译者所必须投注的努力,也又一次有深刻的印象。

市面上好的 trade book (相对於 text book) 的中译本,恐怕手指头加脚趾头来数就太多了。我们的中译事业,毛病出在两个地方。出版社认为这是廉价劳工可以做的事,也因此真的只找得到廉价劳工来做;廉价劳工只劳力不劳心,把翻译当成外快与副业,那当然也就专业不起来。想让直立式福乐钢琴发出平台贝森朵夫的音色 ? 作梦 !

看过猫玩它的尾巴没有 ? 团团转,团团转,累得气喘嘘嘘,就是抓不到它要的东西。中译书的病灶根本就长在出版社自己身上,如果不内省自己,怎麽也得不到理想中的品质 (还是说反正现在已经很赚了,管它什麽提升 ?)。中译本和中文着作不同,从签定授权,到发译出去,出版社完全可以主控;如果出版社有心经营,还怕做不出成绩吗 ?

虽说翻译价廉,有一种人却可以从中轻松获利,或可名为掮客。这个事业中存在着大盘、中盘、小盘的奇怪现象,掮客悠游其中,由来已不可考。此一奇特文化,出现在文化事业中,令人咄咄称奇。我听说有位掮客手上拿了 19 本原文书准备做 (这应该算是最大牌的掮客了吧,希望没有更大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转包的书籍,绝对控制不了品质,因为没有人要控制其品质:实际操刀者认为反正他只出劳力拿钱,又没有出名;大盘 (经纪人或挂名者) 通常躲在笔名的保护伞下,或根本不在乎其名声 (否则他大概就不会做这转包事业了);出版社呢 ? 出版社就是因为忙不过来才会出此下策,怎麽有时间 (以及实力) 来控制品质 ? 所以内容的误谬删减,乃至排版之离奇古怪,全在意料之中。

从事出版,偏偏又出一些不可控制、并且水准低下可以预想而知的书籍,当然我们也就可以推想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口碑与反应。那麽,一切的出版动作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译者私下把书拿给别人代译,出版社不知情,那也罢了;但如果出版社视此为常态之做书方式,或虽不满意但可接受,那麽五年之後我的手指头加脚趾头来数好译本仍然是绰绰有馀的。与其把差额让掮客赚,为什麽出版社不利用这些钱多找一些人手,实际掌握书籍的品质 ? 或者好好计算翻译费,让真正用心而且学有精专的人来做呢 ? 作业之前,请好好评量原文书值不值得译,避免资源浪费又让老外笑咱们「台湾钱淹脚目」。业者啊,请把你们的名声形象一起考虑进去好吗 ? 读者不会记得谁译了一本烂书 (这是烂书充斥的大原因),只会记得 XX 出版社出了一堆烂书,这一点你们可曾想到 ? 口碑远比石碑坚硬持久啊。

对於从事翻译的人,我有两个故事可以说。百丈怀海禅师每次说法,都有一名老者在旁。有一次众人离去後,老者向禅师介绍自己,说他原是迦叶尊者时的一名方丈,一个学僧问他,道行高的人是否可以了然因果规则,他说「不落因果」,结果罚为狐狸身,整整五百世。狐狸化身为老者前来听道,希望能够开悟。百丈怀海问他想知道什麽,老者把学僧的问题再提出来,百丈说「不昧因果」。於是老者开悟,解脱狐狸之身。这是佛家「一字之差 五百世轮回」的公案。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佛经三大译师当推罗什、玄奘和真谛。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他本人无师自通天竺语,精擅汉梵两种语文。一生主译佛经三百八十多卷,成就惊人;译作「流传後世,咸共弘通」(高僧传语)。临终前他说:「今於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烂」。果然火化後「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心怀「一字之差 五百世轮回」,立志「薪灭形碎,唯舌不灰」,那麽,纵因人力之不逮而字义疏漏,也可以无愧於心了。可千万不要「本书仓促付梓,误谬在所难免」啊。



■ 资讯人请保重

最近以来,有强烈的倦怠感,於是和美静临时起意,决定六月下旬去新加坡走走。

原本的想法是加入一个最简单的旅行团,最好是「放牛吃草」那种,然後我们可以轻松自在地游一游这个小国,反正它也大不过台北,不可能迷路。最好有机会看看资讯高速公路在那里的情况,听说这个小岛已经整个被光纤网路笼罩起来了呢。

出发前一天,旅行社说时间有变,改在大清晨 (五点) 到桃园机场报到。这种出游时间有点儿古怪。推敲再三,正准备缴钱,旅行社又说台北那边来电,由於部份团员临时抽腿而取消行程。我们只好悻悻然回家。

美静的假也请了,我的心情也准备好了,无论如何都是要出走的,於是选定花莲做为我们的代打,立刻联络饭店以及花莲的朋友。万事底定,不意旅行社又打电话来,说台北那边又可以了,问我要不要去 ? 苏苏一阵商量,好吧,既然是既定政策,就去吧。

正烦恼不知如何面对花莲的朋友和饭店,旅行社又打电话来,说台北那边又不行了。对方的口气像快哭出来的样子,我也不忍动气 (其实心中松了一口气)。於是,我们就这样上了往花莲的行程。

从新竹往竹东,走台三线往北,从龙潭进入三民再转入北横。一路上好山好水,好男好女。开过车的人都知道,纵然两旁美景如画,「运匠」也只能用眼角馀光偷瞄一点。幸运的是我的前头一辆酷劲野狼,後座一位清凉靓女,让我能够不必用眼角馀光就赏心悦目。热恋中的情侣是多麽多麽令人羡慕啊。噢噢,别误会,我的婚姻状况幸福美满。

北横这条路走不知道多少次了,五根手指头不够数。曲曲折折,折折曲曲;下午一点多抵达栖兰,这是往梨山或往宜兰的分岔口。我们临时决定去冬山河瞧瞧,到达亲水公园时正有人在河上练习操舟 -- 不是龙舟,是西洋快艇,牛顿大学和剑挢大学年年比赛的那种。当晚在罗东歇脚过夜。

第二天走苏花公路往南。下午一点抵达花莲。晚上和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聚餐,心情份外愉快。不知不觉也就吃得多了些 (自助餐嘛,不饱不歇)。

第三天,也是预定返竹的那天,大清早六点即觉腹部不适,勉强忍到八点。原本预定的行程是要去慈济医院看看,那麽就早点去顺便挂个门诊好了。到了慈济,停好车,已有点举步唯艰,勉强踅到大厅,挂得七号,算早的了。九点开始门诊,想不到此时腹痛转剧,看看自己大概捱不到七号,只好转急诊。血压此时已降至 80-50,冷汗直流。医师简单几个触诊,立刻判断是盲肠炎,超音波检查之後更是确定。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药物控制,飞回台北开刀,一是立刻办理入院,准备进手术房;至於开车回新竹,那是绝无可能的了。我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三小时前犹在饭店里当快乐大爷,三小时後却准备要进房捱刀,这不是从天堂掉到地狱是什麽? 别说是对开刀的恐惧了,手边的稿子怎麽办? 编辑们会不会剥我的皮? 七月初元智工学院的课程要开始了,身体来得及复原嘛? 第一天就坐轮椅上台,不好吧! 有轮椅吗?

很难做决定,心里头直念「这是真的吗」,碍於医师权威不敢说出口。可是医师说不赶快开小刀的话,盲肠破裂就要开大刀了。一位慈诚队的林师兄读出我脸上的焦虑与恐惧,以非常和缓的语气安定我的心情。环顾周遭颇觉温暖,再加上急诊室中我又很幸运地见到了证严上人,种种因缘使我觉得,横竖是一刀,好像在慈济做感觉好一些。於是画下手印。此时朋友亦赶到,带美静回饭店 check out。而就在他们离去之後,护士通知说开刀房空出来了,我就这样被推了进去。

没有人像我这样,住慈济医院还 几穿着中信饭店的棉纸拖鞋。

真是有缘呀,想去亲炙上人的慈晖,竟然一住就是六天。这六天之中,由於转折太大,又体会了位居人生四苦之最的病苦,常常一个人到佛堂静思 (病房每一层楼都有一间佛堂)。数年来,为了工作,着实耗损了健康;过去自己曾经是羽网校队,长跑选手,战技冠军,现在,什麽都不是,只是一只白肉鸡。

资讯人处在巨大竞争压力之下,往往勤奋进修夙夜匪懈。长时期坐在萤幕前面,眼睛不肯须臾离开,易生眼病;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肩膀手肘容易酸痛;饭前不肯定时进食,饭後立刻回到工作怀抱,易生胃病;一有尿意便意又不肯离开坐位,总希望忍一忍待思路飚到一个段落再「一并解决」,这一并解决就容易并生出膀胱与大肠病变;长时期日夜颠倒,身体不能与大自然同作息,更是耗损元气。这一次的盲肠炎,与两个月前的急性肠胃炎,我想都与自己的饮食作息有关。以己度人,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作息情况,大概也都发生在每一位资讯人身上。年轻时或许不查觉,年纪稍长「病母」就通通跑出来向你说哈罗了。咱们这个行业,原来是一种极容易得慢性职业病的行业,资讯人实在应该好好保重身体。

虽属老生常谈,实因我感受良多矣。

顺带告诉你,如果要割盲肠,慈济医院是不错的选择。就算你一个人去割,也有慈济志工帮助你安慰你;住院不收保证金,完全尊重人性;素食相当可口 (慈济只提供素伙食,嗜肉者勿试);开轩面大山,静坐话菩提,都市医院哪得如此清幽 ? 旅行业者可以考虑推出一个「花莲-慈济-割盲肠」之旅。

玩笑归玩笑,重要的是,你可以从慈济人耳濡目染之中,反省人生的意义。我们追求的,是功名利禄 ? 还是更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 生一次大病可以使人好好检视自己,不生病就能检视自己的话,岂不更妙。

 
 


侯捷 2010-08-04 06:26:16

[新一篇] 原理之旅

[舊一篇] 以 Un 之名談 Windows 9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