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上学那些年,常到旧书店淘货,淘遍北京所有旧书店。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书店国营,卖新书的叫新华书店,卖旧书的叫中国书店。按现在的语法说,就是两个集团公司,各有很多分店,散布全城,乃至全国。
中国书店也卖新货,偏重古籍、碑帖字画类。不过,主营项目还是旧书。店面大多狭仄,新书只是点缀,旧书密密麻麻,一进门,有陈年书籍特有的味道。有一年,台湾一个作家来北京,明明家财万贯,偏住南城一家很破的酒店,好奇者问她何故,她说:离琉璃厂近啊,爱死中国书店里那股陈腐的味道,一闻心就醉了。话说得酸,心思不酸。
那时候真能淘到稀罕物。我在灯市口店,淘到过不少那套着名的“白皮书”;新街口店,一毛钱买到顾炎午的《京东考古录》,簇新簇新的精装本;还分别在不同的店里,淘到一些签名本,大多是着作者的馈赠之物,赠者与被赠者的大名,有些是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的。
现在不爱去旧书店了,原因很多。客观方面,出版环境日益宽松,原来只能内部发行的书,现在满大街都是,不必再去淘。二是出版业爆炸,新书如山洪奔泻,不像当年,找不着书看似的。主观方面呢,一是收入上涨,新书买得起。二是旧书毕竟不如新书干净整洁,从讲卫生的角度说,淘旧书危险系数大一些。
最后一点其实与书无关,只赖自己年岁大了,心理越来越脆弱——洁癖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不过,再细究下去,以上总结的几条原因,都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有点像打官腔儿,真正要害之处没抓住。真正的原因出在心理上——被旧书的现状伤了心。
以前淘旧书,是真正的淘旧书,图的是便宜。不少人新书看完会贱卖,为的是换点钱再买别的书。所以,所有旧书交易都很纯朴自然。现在不同了,旧书被当成赢利工具。比如很多人去潘家园淘旧书,是为了做买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网上还有专门的旧书拍卖网站。我去看了看,固然爱书人不少,但是生意人更多。
以前淘到的旧书里,好多附加内容。书的原主人可能并无转手再卖的初衷,所以会在书上勾勾画画,有时还有一时兴起的种种批注。透过这些附加内容,猜想原主人的相貌、品性,是一大乐趣。现在的旧书千篇一律,干干净净,好像从买的那天起,就是为了再卖,很乏味。
以前淘旧书,一两年淘不到一本名家藏书,或是签名本;现在旧书市上,不少商贩成捆兜售。表面看令人欣喜,想想背后的一幕幕故事,不禁令人无语。单是我听到的故事,就有书贩子买通某教授家小保姆,偷了教授一辈子珍爱的藏书;某藏书家临终前,嘱咐儿女把书捐给图书馆,但老人咽气后,儿女们把书分期分批卖到了潘家园,因为不懂行,本是无价之宝的几千册图书,只收了十几万;某杂志社,一位行将退休的主编,因为一些私人交情难违,把资料室收藏的很多作家赠书一次性处理给废品站,早就等在那里的那位“交情”迅速全盘接收……
我知道,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正常现状,开窗通风,自然蚊子苍蝇也会飞进来,不足大惊小怪,但我从此对淘旧书一事伤了心,再不沾这事。
杨葵 2010-09-14 08:17:3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