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试题的趣味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学语文最早不考试,孔子弟子逾三千,没有谁在考卷面前搜索枯肠的。西汉才有正式的考试,称“策问”,目的是选拔官员,不同于现在,主要是检查学习和教学效果。其实,有时候考语文纯粹是娱乐。如传统的“对子文”,你说“人穷志短”,他对“马瘦毛长”;你吟“两岸晓烟杨柳绿”,他对“一园春雨杏花红”。“考官”与“考生”角色轮换,没有精神负担,只有精神享受,其乐融融。今天最神圣的考试是高考,专家研究高考特性有五点:系统性、概括性、权威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以我之见,高考语文试题还应该具有趣味性。
  现在很多人以为封建科举就是背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实际从开科举的隋朝始,考试内容就是作诗写赋。唐朝最绝,据傅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所载,科举项目竟达130种以上。孝廉之人可考“孝弟力田闻于乡闾”,“清廉守节政术可堪县令”,忠烈之人可考“乐道安贫”;志向远大者,可考“才堪经邦”,甘于隐逸者可考“才高未达沉迹下僚”;智者可考“良才异等”,直人可考“直言极谏”;勇者可考“军谋越众”,艺人可考“才膺管乐”;文人可考科目最多,如“辞标文苑”、“文史兼优”、“博学宏词”、“风雅古调”等等。就是文风各异也有不同的科目,如“文辞雅丽”、“文辞秀逸”、“辞藻宏丽”、“文辞清丽”等等。这简直可算是“素质考试”了,哪里是什么选拔官员。仅从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科目名称看,语文考试就趣味无限。
  古代正式的语文试题也非常简单,题型只是论述、问答、作文,题量就是一道两道。直到解放前,也是如此。国立北大清华南开三十五年联合招生试题只有两道,一是解释“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四个成语,二是一篇命题作文《学校与社会》。如今的语文试卷,就是小学也是五花八门,选择、填空、问答、作文什么都有,高考作文更是Ⅰ卷、Ⅱ卷,长达十几页。这样的测试环境酝酿出不少长于折磨学生的“教育之星”,给普普通通的语文试卷创建了许多“科学”的名词,比如“知识点”、“覆盖面”、“分值”、“区分度”等等。他们还常常挖空心思把一篇本来浅显易懂的文章,用千奇百怪的“审题障碍”变成一篇天书。做这类试卷,就是拒绝趣味,选择痛苦,给人一种受虐待的屈辱。最终,使很多学生渐渐远离了灿烂的民族语言和古老的中国文学。
  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人说的语言,看的文字,就是人的思想、人性、人情的外在形式。为什么要学语文?根本目的就是说好、看好,好做人、好生活。学好了语文,人们就会从书中、笔下乃至社会去寻求生活的真谛与乐趣。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开放性、包容性的语文科等同于客观而有规律定理遵循的逻辑性突出的数理科,以令人窒息的题海战术和所谓解题技巧强迫学生形成统一而固定的解题思维进程。这完全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现在,大量繁琐刁钻、高深莫测的语文试题直接导致学生害怕语文考试,考场上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与支配自己的情绪,甚至连平时能答的试题也束手无策。这是典型的怯场心态。防止怯场的基本原则有两点:一是端正学习动机,二是控制能增加兴奋度的各种刺激。因此,一方面减少语文试题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增加试题的趣味性,无疑能够缓解学生的应试压力,让学生控制兴奋过度,减弱紧张感,充分启动思维机器,高水平地发挥固有水平。如果我们让学生喜欢语文试题,在试卷中得到乐趣,当然就不会担心学生疏远语文了。
  从理论上说,检查学习和教育效果的教育学术语叫“学习评定”,其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或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性)进行估价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作出估价的过程。因此,我们规定学习成绩评定的工具——试题必须有两度:效度和信度,即有效性和可靠性。那么,语文试题只有在合乎语文科教学目的这一限度内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合乎语文主要特性的这一前提下才是可靠的。所以,语文科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必须在试题中体现出来。
  提高语文的趣味性,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一份试卷不可能做到每题都突出趣味性,但在某些重点题的内容上应尽量突出趣味性。比如高考文言文选文,十几年总是说教味特别重的人物传记,这些明君贤臣名将孝子真的就能培养当代学子的民族精神吗?或者向学生暗示当今官员不如古代官员聪慧、廉洁?真让人费解。浩瀚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文笔精美、侥有趣味的文字很多,魏晋轶事,蒲松龄小说、古代笑话什么都可以选,非要引导高中生死啃人物传记,实在不明智。如选一则笑话《僧在》:“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里尹,致沉醉鼾睡;已取刀髡其首,改绁己索,反绁尹项而逸。凌晨,里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髡,又索在项,则大诧惊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夫人具形内,罔然不识真我故者,岂独里尹乎!”这里面,耐人寻味的寓意,实词、虚词,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句式,什么考点没有呢?这方面,英语试题的阅读材料是选得比较好的,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常常引人入胜。2001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的文言文选自《史记》中的《田单列传》,还是人物传记,但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很强,以至许多学生出了考场都说考的是描述战争的片段。或许,考官们开始注意到这么一个生活常识,有趣味才能聚集乐此不疲的众人吧。
  形式方面,可挖掘传统的题型,猜谜语、对对子、编故事等。同样是考文化常识,有人这样命题:“清乾隆年间,有人根据一老翁的年龄写了一幅寿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问老翁的岁数是多少?”要考古典名着,有人编了这么一个歌诀:“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温州江心寺有幅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拿来考多音字,是难题,但学生一定喜欢。除此之外,还可创造、发展新题型,如字词别解、古诗仿写等。时代不同了,人的思维更敏捷,人的语言更俏皮,密切注意语言表达的新形式并适时地引导人们科学地运用这些新形式,应该是“考官”们的重要任务。总之,只有提高语文试题的趣味性,我们的语文才能得到更多学生的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语文知识郑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吴晓勇20022002吴晓勇 贵州安顺二中 作者:语文知识郑州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吴晓勇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4:07

[新一篇] 談談語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舊一篇] 談談語文課的感染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