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山三器铭文的修辞艺术  (注:本文1998年4月5日收到。本文是作者在中山大学访问学者期间,在博士生导师张振林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论文之一。特向张振林教授谨致谢忱。)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中山三器铭文简介
  本文所谈的中山三器铭文,是指中山王@①鼎铭文、中山王@①方壶铭文及@②@③壶铭文。此三器同是在1974年11月至1978年6月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中七汲村西的中山王一号墓。中山王@①鼎有铭文77行,469字,重文10,合文2,全都刻凿在鼎的外表上,每行从鼎盖口沿刻起,一直沿至鼎腹,布满鼎的全体。中山王@①方壶,又名中山王@①壶,有铭文40行,450字,重文3,合文1,全部刻凿在壶的四周表面上,从右到左竖读。@②@③壶腹外刻有铭文(正文)59行,182字,重文5,另有圈足文1行22字。以上三器现均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二、中山三器铭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中山是古国名。中山国为春秋末年的鲜虞人所建,所辖范围在现今河北省的定县、唐县及石家庄地区一带,至战国时被赵武灵王所灭。(注:参看《史记·赵世家》。)现将中山三器铭文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以便为后面论述其修辞艺术作个引子。
  (一)中山王@①鼎铭文的主要内容
  中山王@①鼎铭文约刻于公元前314年。是迄今已发现的仅次于毛公@④鼎的第二长铭文(469字)。其主要内容:
  1.描述燕国国君子哙虽睿知博识,知晓天下世事,深为人所尊敬,尚且受子之(时任燕国相邦)的迷惑而国亡身死,贻笑天下这一很值得 后人借鉴的历史事件。
  2.记载中山国君年少继位,得到相邦@⑤的辅佐,相邦@⑤亲率三军之兵众,征讨燕国无道之人,使中山国“辟启封疆,方数百里”,获城池“数十”座等显赫战功。
  3.以“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五年覆吴”的历史事实,来告诫继位之君,切不可因国势强大了就恣意胡作非为,切不可因富裕了就骄傲自大,切不可因人多势众了就放肆凌人。
  (二)中山王@①方壶铭文的主要内容
  中山王@①壶铭文也大约刻于公元前314年。是迄今发现的第三长(450字)的铭文。其主要内容:
  1.记录了本壶的制作时间(中山王@①14年)、用料(择燕吉金)、动机(节于@⑥@⑦,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等到情况。
  2.把先王值得赞美的功业和事迹刻在壶上,以显扬先君光辉的德行。
  3.把燕国国君子哙仿效尧以国禅让子之所造成的国亡身死,卒为天下耻笑的教训也镌刻在壶上,以告诫继位的君王。
  4.表彰相邦@⑤“竭志尽忠”地辅佐中山王@①“协理国事”,早晚不懈地举贤荐才,任用能人,并“身蒙甲胄,以诛伐不顺之人(指燕国的子之“作人臣却反使其君为臣”之事),为中山国开拓了疆界等辉煌功绩。
  (三)@②@③壶铭文的主要内容
  @②@③壶的镌刻时间不详。@②@③是中山王@①太子之名。此铭文较短,正文59行182字。其主要内容:
  1.赞颂其先王的“慈爱百每,笃周无疆”,“日夜不忘大去于刑罚、以忧其民之罹不辜”的功绩。
  2.记述司马@⑤对燕相子之“大辟不义”,反以其为臣的做法极为愤怒,表彰司马@⑤率领军队去讨伐子之,从而拓宽了中山国方园数百里国土的功绩。
  3.让后世子孙永远继承先王的风范,追诵先王之功业。
      三、中山三器铭文修辞艺术举要
  “先秦时代不仅修辞现象多姿多彩”。(注:胡性初:《论语排比初探》,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而且修辞思想也由商周时代的萌芽期,进入了成熟期”(注:参看胡性初《实用修辞》(增订本),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从本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土的中山三器铭文的言语修辞实例中,又给予这一论断增添了确凿的证。中山三器的修辞艺术主要表现为:
  (一)强调发挥词语的修辞功能 例如:
  (1)佳14年,中山王@①诈(作)鼎,于铭曰:“於(呜)@⑧(呼)!语不@⑨(悖)哉!(中山王@①鼎)
  (2)故辞礼敬则贤人至。(中山王@①壶)
  (3)於呼,允哉若言!明刻之于壶而时观焉。(同上)
  (4)胤@⑩(嗣)@②@③,敢明@(11)(扬)告……(@②@③壶)
  (5)因载所美,邵友皇工,诋郾(燕)之讹,以@(12)嗣王。(中山王@①壶)
  例(1)是中山王@①在鼎上镌刻的铭文开头一段话。其中的“语不@⑨(悖)哉!”的“语”指下面所引的警句语词——“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铭文中的)这些话语是不可以违背的啊!”这是对铭文中的词语修辞表达功能高度重视的典型言语修辞实例。句中的“@⑨”或释“废”。马承源等释为“从立@(13)声”的形声字,“此假借为悖,违背之意。”(注: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570页。)说可从。例(2)中的“辞”指言辞。“敬”,是谦恭得体的意思。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所以,说话谦恭得体,行事注意礼节,那么,有贤德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这是谈论用辞恰当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思想实例。例(3)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哎呀!这些话果真不错啊!我清楚地把它镌刻在壶上,以便时时观看它。这是从辞的内容及辞语的表达效果论修辞的例子。例(4)的“敢明@(11)(扬)告”的“敢”是谦敬副词,当“冒昧地”讲。全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是“请允许我冒昧地明白宣告”。这段文字非常重要,它为下文所要宣告的内容起了“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陆机:《文赋》。)的修辞作用。从而使读者对@②@③要明白宣告的内容更加注意去研读和理解。例(5)是论述中山王@①择坚好之铜铸壶的又一重要的目的。全段译为现代汉语是:于是记下值得颂扬的美事,明白地镌刻上这一盛大的功业。用来怒斥燕国(禅让)的谬误,以此告诫继位的君王。这是强调发挥词语(此指铭文)的修辞功能的例子。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人们更直观地感知它跟“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注:《左传·襄公25年》。)的修辞思想是同等的正确与重要。
  (二)形式多样的排比
  中山三器对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真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且已达到高妙的境界。不但有词句的排比,而且还有段的排比。例如:
  (6)尔毋大而肆,毋富而乔(骄),毋众而嚣。(中山王@①鼎)
  (7)故辞礼敬则贤人至,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同上)
  例(6)翻译为现代汉语其大意是:你不要强大了就恣意妄为,不要富裕了就骄傲自大,不要人多势众就嚣张狂妄。是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毋”是排比的标志词。例(7)也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排比。翻译为现代汉语其大意是:所以,说话谦恭得体,行事注意礼节,那么有贤德的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思念慈爱深厚了,有贤德的人就会亲近你;劳役税赋适中,老百姓就会归附你。除句的排比外,还有段的排比,例如:
  (8)昔者,燕君子哙……
  ……
  昔者,吾先考成王……
  ……
  昔者,吾先祖@(16)王……
  ……
  昔者,吴人并越……
  ……(中山王@①鼎)
  例(8)是段的排比。中山王@①鼎铭文全文可分为五个大段,除第一大段之外,第二至第五大段都是以“昔者”为开头及排比标志来构成的段的排比,使全文语意连贯,气势雄浑,具有很高的概括力和很强的感染力。
  (三)设问的连用和设问与反复的兼用 例如:
  (9)非信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⑤是先行之。(中山王@①鼎)
  (10)事少如长,事愚如智。(同上)
  (11)邵(昭)告后嗣,唯逆生祸,唯顺生福。(中山王@①壶)
  例(9)以“其谁能之?其谁能之?”这一设问的连用和设问与反复的兼用,一下子就把“事少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的矛盾立即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再通过“唯吾老@⑤是克行之”的自誉联系起来思考,相邦@⑤那既信且忠的高尚品质就非常突出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文章波澜起伏,活泼生动。例(10)把“事少如长”两个年龄截然相反和“事愚如智”两种本质完全对立的人放在一起对比着说,借以突出说明“此易言而难行”的深刻哲理,为下文塑造相邦——@⑤既忠且信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例(11)把“逆生祸”和“顺生福”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所导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放在一起对比着说,这就把燕君子哙“不用礼义,不顾逆顺”,燕相邦子之“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故邦亡身死的具体的、生动的历史教训从感性的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铭文的“唯德附民,唯义可张”这一中心思想更加突出,使文章对照强烈,更富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叠字的出色运用
  中山三器对叠字辞格的运用也很出色 例如:
  (12)惮惮@(17)@(17),恐陨社稷之光。(中山王@①鼎)
  (13)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中山王@①壶)
  (14)先王之德,弗可复得,潸潸流涕,不敢宁处。(同上)
  (15)子子孙孙,无有不敬。(同上)
  例(12)属把相同的字(词)放在一个句子里紧相连接使用的复叠。用“惮惮@(17)@(17)”的复叠来描写中山王@①惧怕失去忠臣臣@⑤之后会“陨社稷之光”(即有损于国家的荣誉)的惴惴不安的心情,很是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13)用“穆穆济济”的复叠来描述中山王@①君臣飨上帝,祀先王时威仪端庄,内心虔敬的样子,使文章节奏鲜明,富于节拍整齐之美。例(14)用“潸潸”的复叠来形容流泪的样子,这就把@②@③对逝去的先王之思念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动人,具有很强的修辞魅力。例(15)用“子子孙孙”复叠来描述@②@③希望儿孙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发扬先王的功德,永远歌颂和敬仰先王的德行。
  (五)谦敬辞格的运用
  谦敬也叫敬谦,是根据不同的语境与对象而选用带谦虚或谦敬色彩的词语来表情达意,传递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辞格)。中山三器对谦敬辞格的运用也很具体特色。对不同语境或不同的对象,均能选用不同的词语来称谓。如中山王@①对自己称“寡人”以表示谦虚之情的就十处之多。例如:
  (16)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中山王@①鼎)
  (17)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从。(同上)
  (18)有其忠臣@⑤,……以左右寡人。(同上)
  (19)寡人庸(颂)其德,嘉其力。(同上)
  例(16)“的寡人”,充当句子的主语,是中山王@①以非常谦虚的口吻称自己是缺乏道德学识的人。它是整篇铭文的眼句中的文眼。是在全文中起“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以效绩”(注:陆机:《文赋》。)的关键性作用的词语。它为全文的言语风格定下了谦恭有礼之美的基调(全文总共用了九个“寡人”)。例(17)和(19)中的“寡人”也分别充当各该句的主语。例(17)以“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从”来陈述主语是寡德之人,就显得十分贴切。例(19)以“庸(颂)其德,嘉其力”来陈述主语(“寡人”)——中山王@①谦恭尊贤,就显得异常得体,这样,就使明君爱贤臣,贤臣拥明君的鱼水亲情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了。例(18)的“寡人”充当本句的受事宾语。作者以极力描写“忠臣@⑤克顺克俾,亡不率仁……”等贤良品德辅佐自称“寡人”(中山王@①)的反衬手法来突出表现中山王@①的谦虚形象,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修辞技巧的高超。
  (六)借代、引用、避讳辞格的巧用
  遇有不便直说的触讳犯忌之事,而改用另外的话来表述的修辞手法,叫避讳。在一定的语境中,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就叫借代。为使说写的内容生动、简洁、有说服力,在说写时引用成语、典故、谚语、格言或别人的话语等,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中山三器中对上述的避讳、借代和引用辞格的运用也匠心独运。例如:
  (20)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中山王@①鼎)
  (21)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中山王@①壶)
  (22)驭右和同,四@(18)(牡)@(19)@(19)。(@②@③壶)
  例(20)是谦敬与避讳的套用和连有用。“先考”在此指中山王@①尊称其死去的父亲。是谦敬与避讳的套用“早弃”是对中山成王早已死去避讳说法。全句译为现代汉语则是:我先父成王,早已离开人世,抛弃了他的臣子们。铭文作者已充分注意到了“对话者乃至关涉者的情感,竭力避免犯忌触讳的话头,省得别人听了不快。”(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例(21)是运用了以具体代抽象的借代修辞手法。例中“齿长”在铭中为排长幼尊卑。由于运用了以具体(牙齿)代抽象(年龄)的借代修辞手法,所以能给人以具体、生动与形象的感觉。例(22)的“四@(18)(牡)@(19)@(19)”是引自《诗经》的“四牡@(20)@(20)”(见《说文·马部》第200页,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19)@(19)”即“@(20)@(20)”也作“旁旁”或“彭彭”,形容马多而且强壮的样子。如“驷介旁旁”(《诗经·郑风·清人》)“四牡彭彭”(《诗经·山雅·北山》)。本例属暗引(又叫谐引),它能使所引的内容与被引的内容浑成一体,显得文采斐然,深刻而又洗练。
  (七)炼词、择句与语音调配的巧用
  中山三器铭文的作者还十分注意巧用炼词、择句与语音调配等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代词的锤炼与运用
  中山三器铭文的作者很注意在不同的语境中选用不同的代词来准确表达其思想感情。比如在三器的铭文中,就反复选用第一人称代词“寡人”10次,其中在中山王@①鼎9次,中山王@①壶(以下简称鼎或壶)1次。“吾”6次,其中鼎5次,壶1次。“余”2次,其中鼎、壶各1次。现择要举例说明如下:
  (23)忠臣@⑤克顺尧俾,……以佐佑寡人。(中山王@①鼎)
  (24)昔者吾先考成王,……。(同上)
  (25)佳朕先王,茅sōu@(21)田猎。(@②@③壶)
  (26)余知其忠信也。(中山王@①壶)
  例(23)用“寡人”而不用“朕”,这就与赞扬忠臣“克顺克俾,无不率仁,敬顺天德”这一语境显得十分贴切。例(24)用“吾”例(25)用“朕”。若将“吾”或“朕”改用“余”或“寡人”,就不那么得体了。因为“吾”、“朕”在句中当“我的”讲,“余”在上古则很少作“我的”讲,大多数均作“我”讲,多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很少作定语(注: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3页。)例(26)的“余”若改为“朕”;就不那么“恰到好处”了,因为“朕”“在甲骨文中多用于领位”(注: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页。),即作定语,少用作主语,但例(26)中的“余”却充当该句的主语。
  2.句式的选择
  句式的选择,一般地讲是属于语法问题,而不属于修辞问题;但语法又与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系。因为话总得一句一句地说,文章总得一句一句地写,人们在交际和交流思想时,也总是运用句子来进行的,因此,组词造句,使词句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以便获得交际和交流思想的最佳表达效果,这就成了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从中山三器铭文对句式的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修辞技巧来看,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既有用短短的几个字构成的短单句,又有用10个单句共47个字构成的长复句;既有感叹句、疑问句、否定句,又有判断句、排比句和选择句等等。最难能可贵的是:那里该选用什么句式,铭文的作者都总是能根据适切语境与题旨的需要来考虑,而不仅仅从句子的是否通顺来考虑。即从既通顺又好的修辞原则的高度来选择句式的。例如:
  (27)惟吾老@⑤是克行之。(中山王@①鼎)
  (28)呜呼攸哉!(同上)
  (29)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同上)
  (30)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其忠臣@⑤,克顺克俾,无不率仁,敬顺天德,左右寡人,使智社稷之任,臣宗之宜(义),夙夜不懈,以善导寡人。(同上)
  (31)故辞礼敬则贤人至,@(15)(愿)爱深则贤人亲,作敛中则庶民附。(中山王@①壶)
  (32)先王之德弗可复得。(@②@③壶)
  (33)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中山王@①鼎)
  例(27)由8个字构成的单句,不用判断标志的词语,而只用“是……之”式来表达作者对忠臣@⑤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之情。例(28)由4个字组成的判断句,用来表述中山王@①由于能得到忠信之臣@⑤的辅佐而发自内心的攸然自得之欢乐心情。句虽短,但与上下文语境及题旨十分融洽,所以能收到生动、传神的修辞效果。例(29)是疑问句。铭文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由两个字数相等的疑问句构成的设问与复叠兼用的修辞手法来突出强调“非信与忠”的“老@⑤”,是不能完成“事少如长,事愚如智”这“易言难行”之大任的。从而使文章一波三折,收到引人入胜、强调观点、启迪思想的修辞效果。例(30)是由10个分句共47字组成的复句(长句),用来描绘上天在我的邦国降下美好的命运,使得忠臣@⑤有许多美好品德,并能日夜竭力、尽忠地辅佐和谆谆的诱导中山王@①本人等等非常复杂的内容,使文章结构严谨,表意畅达,信息量大,表意准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31)是排比句,由三个结构相同、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构成的排比辞格。由于巧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所以这段话语不但气势磅礴,而且节奏整齐匀称,声音和谐流畅,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都得到了突出的强调,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例(32)是个否定句。用否的形式来表达世世不忘追颂先王功业的感情。这肯定的内容,具有真挚感人的修辞魅力。例(33)既是选择句,又是本铭文中的眼句兼博喻句。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与其被人情的海洋所沉溺,不如被水的海洋所沉溺”。因为“溺于渊犹可游,溺于人不可救”。(注:见《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盥盘之铭曰:‘与其溺于人也,宁可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全句充满着智慧与哲理之光。其关键性词语“溺于人”,“溺于渊”,既是统帅全文的灵魂,又是揭示全文的主旨。作者把燕君子哙和吴王夫差比喻为被人情的海洋所沉溺的典型。燕君子哙由于“迷惑于子之”,致使邦亡身死;吴王夫差也由于被越王勾践所迷惑,因而导致国亡身死。可见,本例的修辞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修辞技巧之造诣,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3.语音的调配
  语音修辞的实质,就是自觉地对语音进行适当的调配,使之产生出抑扬顿挫、节奏分明、韵律和谐、铿锵悦耳,富于音乐美的表达效果。中山三器铭文对语音的调配艺术已臻娴熟之境。比如铭文的作者,既注意选用结构整齐的四字格使文章收到节奏匀称之妙,又注意使行文中的字词之平仄错综相间,产生出韵律和谐之美。例如:
  (34)慈孝@(22)惠,举贤使能。(中山王@①壶)
  (35)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同上)
  (36)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中山王@①鼎)
  例(34)的前一句“慈孝@(22)惠”,是平仄平仄;后一句“举贤使能”是仄平仄平。这样就使这两句中的平仄格局成为:本句的平仄是相间的,对句的平仄是对立的。这与唐代律诗要求的格律规则相一致,所以读起来就能产生出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来,这种高超娴熟的语音修辞艺术是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真是难能而又可贵啊!例(35)由5个小句组成。第一、三、五句最末一字,即“尚”、“王”、“荒”三字的韵母相同,构成隔句句末押韵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使人感到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例(36)有5个分句,每个分句均由4个音节组成。使这段铭文现显出句式整齐匀称,节奏均齐分明的形式之美。
      四、研究中山三器铭文修辞艺术的意义
  从历史和汉字的角度来研究中山三器铭文的学者及论着迄今已有不少,但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来研究中山三器铭文的学者及论着,却迄今尚属罕见。然而,无论在甲骨刻辞中,还是在吉金铭文里,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修辞资源,这资源正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开发、去研究。本人上面对中山三器铭文修辞艺术的研究,虽然只是管中窥豹,仍很粗疏,但这研究却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一,发现了中山三器铭文的作者,已具有相当高的修辞艺术。铭文不仅文笔流畅,而且结构严谨;不仅有修辞思想的阐发,而且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例见本文的第三部分,此不再赘述。
  第二,更充分地证明把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断定在先秦诸子时期,这是很不科学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错断。(注:请参看胡性初《汉语修辞思想萌芽探源》,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6期。)因为甲金文中的大量例证(包括中山三器铭文中丰富的修辞实例和炉火纯青的修辞手法)都有力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修辞思想的萌芽,而先秦诸子时期已是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
  第三,无论是历时的修辞研究,还是商周及战国时代的共时研究,甲骨刻辞和吉金铭文都是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积极去挖掘和整理蕴藏在甲金文中丰富而又极其重要的修辞资料,以补充和匡正中国修辞学史研究中的不足与失误。
  第四,研究甲骨刻辞和吉金铭文的修辞艺术,虽然是一项既艰巨又重要的工作,但却是中国修辞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从事这项工作的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64~71H1语言文字学胡性初19981998中山三器铭文,不仅文笔流畅,情文并茂,而且结构严谨,说服力强;不仅有修辞思想的阐发,而且有既大量又奇巧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修辞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把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论定在先秦时代的又一批铁证。中山三器铭文/修辞艺术/修辞思想/成熟期On the Rhetorical Art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Three Uten-sils of Zhonshan
Hu Xingchu
The inscription on the three utensils of Zhongshan reads sm-oothly and vividly,and its textual structure is well woven and convincing.The inscribed text not only expounds Chinese rheto-rical thought but also contains a lo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tself.The rhetorical art has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This is another proof that Chinese rhetorical thought was mature before the Qin Dynasty.胡性初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广州 510300 作者: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64~71H1语言文字学胡性初19981998中山三器铭文,不仅文笔流畅,情文并茂,而且结构严谨,说服力强;不仅有修辞思想的阐发,而且有既大量又奇巧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修辞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把中国修辞思想的成熟期论定在先秦时代的又一批铁证。中山三器铭文/修辞艺术/修辞思想/成熟期

网载 2013-09-10 20:53:01

[新一篇] 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定位問題

[舊一篇] 論人性及其教育的價值導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