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研室中语组自1995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初中开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简称为导练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彻底改革多年来“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学生课外作业繁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不快等老大难问题。导练式教学不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导练式教学由教师提示讲述(5—10分钟),指导学生训练(25—30分钟),答疑拓展(10—15分钟)三个步骤组成,每堂课教师占用的时间由过去的40分钟压缩为20分钟以内,学生活动的时间由过去的10分钟左右增加到30分钟以上(根据实际可稍做灵活变动)。这一课题改革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更新”。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人才的总体指导思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21世纪需要一代新人的时代要求,是课题研究的指南。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课堂上的“训练”也是“做”的体现。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关于素质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人们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还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些教育思想以及国内外无数教育家关于“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理论,都论证了能力与训练不可分离的关系,启迪我们“探讨如何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途径”,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教师教法的更新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以讲为主的格局,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步教师的提示讲述,一般占5分钟左右,完成以下几点:明确教学目标,对课文简要提示(或重点难点,或写作背景、作者情况等),巧设新知突破口,激发学生尽快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或专心于阅读。例如在《海燕》这篇讲读课教学中,我借鉴了着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分马》一文教学中,让学生换标题的方法,让学生给《海燕》拟标题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突破口。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快就拟出十几个新的题目,如战斗使者,预言家,无畏的斗士,黑色闪电,高傲的精灵,革命精英,有的学生又在短语前加上“敏感、英勇、暴风雨”等词加以修饰、异题同旨,达到快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顺利地完成了课后“理解、分析”题一:这篇散文诗通过象征方法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继而其象征意义、对比烘托作用得到体会理解,因此,对理解内容方面的课后的练习,教师要灵活地变通,使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便于调动全体学生感知课文的能力,促使尽快领会课文,锻炼学生表达、思维能力。
第二步,在学生训练中教师累计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疏通、导航、或延迟评判,激发变通,把学生的活动及时引向深入,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注意抓住发展学生智力的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训练内容,以现行教材本身的课后练习为主,教师要灵活、有序地加以改造,紧扣课文这个“例子”,通过训练这一道“桥梁”,培养学生能力。如《海燕》一文,教师针对学生拟出“高傲的精灵”等含有“高傲”一词的标题,为“理解课文深刻含义”这一重点和难点的新突破口质疑:文中4次出现“高傲”一词,你不觉得重复吗?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谁能各换一个适当的词?以此来强化语感训练,(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叶圣陶语)这一设计激发学生以读促思,首先自觉地划出4处含有“高傲”一词的语句,结合文句理解其“活”的含义。第一句“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结合“黑色闪电”、“飞翔”理解“高傲”有矫健,勇猛之意。第二句“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通过“只有”、“勇敢”领会到是与“海鸥的飞窜、海鸭的呻吟、企鹅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烘托海燕“高傲”即“勇敢、自在”之意。第三句“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因为欢乐而号叫!”教师点拨“飞舞”与“飞窜”的不同,结合“精灵”的注释,学生又懂得了“高傲”的“勇猛而乐观”之意。叶圣陶先生对训练指导有很重要的论述:“教师于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当能作适当之指点,不为详尽讲说,而惟启迪其思考,于学生最有实益。”还说:“学生思之而自通,所通将终身不忘。学生思之而不通,困惑甚深,教师于斯时为之说明,印入之深必逾于寻常听讲。”通过点拨学生思维逐步深入。第四句“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结合“海的怒吼”,“预言家”拟人、比喻来理解“高傲”不但没有“傲慢、自以为了不起的”贬意,而且体会了它“矫健——勇敢——乐观——超人的智慧”这一逐层深入的活的旨趣,饱含对海燕渴望在暴风雨中锻炼成长的颂扬之情,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通过“揣摩、运用”中的练习三、四的词义辨析、比喻拟人句的作用,训练学生技能。吕淑湘先生指出:“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技能是在活的知识训练中把知识和经验移植到能力中去。从而实现“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吕淑湘语)
第三步,答疑和拓展(一般占用10分钟左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训练后教师要及时反馈、矫正,答疑拓宽,让学生领悟学法,善于总结规律性知识,这不只对知识起到补救、巩固、深化作用,也对学生拓宽思路,能力迁移和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吸收知识的精华,驾驭科学的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掌握使用语文的工具。
(三)学生学法的更新
“以训练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表达(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思),发挥听、说、读、写、思训练的整体效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法、总结规律,逐步提高能力,发展创造力,获得课堂最佳效果。
以教本课后练习为主要训练内容,这既不是机械地重复训练,更迥异于题海战术。因为新教科书的突出特点是:“从生活出发,扎实、活泼、有序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后训练题富有强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富有导向功能,传知启智功能,转化功能和激活动机功能。课后训练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是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从课文本身扩展到其他,把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解为若干训练重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有计划、有系统、科学化的安排。它既体现了学习一篇课文的大致过程,又反映了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一般程序。因此,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后训练,教学任务就能成功高效地完成。
总之,导练式教学模式,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突破。其导向是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以训练为主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让学生在若干训练环节的具体实践中,提高实用语文的本领。它既表现为“三个更新”,也体现了“四个结合”:与单元目标教学的结合,与从“例子”到能力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大语观结合,与创造教育的结合;也带来了“四个突破”:利于能力培养、利于掌握科学的学法,利于规律性知识的归结,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 时晓红)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济南277-278G31中学语文教学刘成前/林清瑞19971997 作者: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济南277-278G31中学语文教学刘成前/林清瑞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