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三、中学历史考试的改革
  在教学系统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并列的三大环节之一。而考试则是教学评价经常采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测量教学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长时间里,人们对教学评价和考试的改革重视不够,研究较少,因此教学评价和考试也就成为教学领域改革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这同多年来人们对考试的轻视和批判有关。迄今为止,考试手段一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任何大规模的严肃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都离不开考试,这说明考试最公正、最精确,也最易于操作。这是考试始终不能被消灭的根本原因。但是考试也有缺点和不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它不可能什么都测量得出来,因此它不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可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又过份夸大了考试的消极作用,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消极现象都和考试联系起来,以至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禁区。中学历史学科的考试尤其如此。所以,到目前为止,在绝大部分地区的初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历史学科的考试一再被削弱甚至完全取消,毕业考试也可有可无,高中、中专招生考试更没有历史学科的份;在少数地区,历史虽然被列入考试科目,但往往也低人一等,象征性地占一点分值。由于受“考什么、教什么”这一客观规律制约,大部分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秩序很不正常,开课不足的情况十分严重,历史教育质量很低。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和毕业会考的合法存在,历史教学秩序是比较正常的。但是,人们对考试改革(主要是学期考试和毕业会考)问题考虑不多,研究不够,缺乏利用考试手段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其对毕业会考普遍缺乏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态度,甚至无原则地降低会考标准和管理要求,使会考给中学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其积极作用,对中学教学几乎没有什么效力,信誉很低。只有高考,一直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几乎成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恢复高考制度十几年来,历史学科的命题在“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原则的指导下,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不仅不断提高了高考的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推动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高考历史命题的改革,伴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从1978年到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拨乱反正阶段。为了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历史命题重视传统,试卷形式以传统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考查内容完全依据中学教学大纲和课本,以考查课本知识为主,着重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并逐渐强调了知识结构。这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教材,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命题长时间被严格限定在中学课本的范围里,试题和答案仅仅是教材搬家,这在客观上鼓励了教学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以至后来考生的分数居高不下,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下降,影响了高校录取新生的质量。这种高分低能的结果,受到高校的尖锐批评。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历史学科的命题改革经过努力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随着命题制度的不断完善,命题方式方法有所改进,并提出了向标准化考试靠拢的目标;二是在试卷形式上先后淘汰了不利于加强能力考查和提高测试信度的名词解释、列举等传统题型,而逐渐把选择题的比例增加到40%以上,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解析题,通过改良出现了具有大跨度高概括和小切口深分析特点的问答题,试卷的题型结构基本稳定下来;三是在考查内容上日益突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逐渐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材料解析题的推出和问答题的更新使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禁锢;四是于1992年初正式印发了《考试说明》,以指导性文件的方式具体、明确地规定了高考历史试卷的形式、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等,这对于克服高考命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快高考的科学化、标准化进程,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都是非常重要的。高考命题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刺激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受到中学历史教学界许多有识之士的欢呼。为适应高考对能力考查的日益加强,历史教学开始逐渐摒弃以往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方法、教材搬家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能力为主旨,以启发导学和讲练结合为方法、思维训练式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在高考改革的反拨下开始出现新的生机。但是,由于高考命题方式仍然以经验式为主,其标准化程度较低而主观性很大,同时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或干扰,因此命题改革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对于中学教学实际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失误;由于中学教学中某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于高考的改革感到不适应,这就难免中学教学界的某些舆论不对高考命题提出尖锐批评甚至猛烈抨击。高考命题和中学教学之间某些矛盾的表面化和尖锐化,实质上是改革与守旧的碰撞。但是,更多的中学教师从这样碰撞中日益意识到,中学历史教学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就应该加快改革步伐和加大改革力度,用自身的改革反过来去影响高考的改革,唯有如此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路。由此,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协调发展的端倪也日益显露出来。
  1992年以来,是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全面实施,高考的选拔功能更显突出;由于高考《考试说明》的出台和不断完善,历史学科命题的改革不断得以前进和深化。一是随着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基本完善大幅度调整了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内容完全以高中课程为依托,不再涉及初中教材;二是大大加强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试卷中旨在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居于主体地位,其分值由1/3左右上升到3/4以上;三是强调知识更新,打破了中学课本的“绝对权威”,试题设计和答案拟定不再拘泥于教材,无论史实的表述还是观点的分析都力求更科学;四是试题考查功能的挖掘促进试卷的题型结构进一步调整,选择题的比重由40%逐渐提高到30%左右,材料解析题的比重由20%提高到25%左右并逐渐向选择、问答等题型延伸,问答题因其主观性太大而有所压缩,填空题的比重一再降低。最近几年来,中学教学界在舆论上已经普遍支持和赞誉高考命题的改革,在行动上也切实加强了教学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开始自觉地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统一起来。高考与教学改革也有力地推动了教材改革,新编和修改的高中历史课本陆续问世,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也初步定稿。
  高考命题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能力考查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首先探讨学科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并以准确和恰当的表述。高考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是站在高校位置上来要求的“学习潜能”。从这一角度出发,1992年印发的考试说明首次把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具体表述为10条:①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②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③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④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⑤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⑥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⑧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⑨依据历史事实论证某些观点。⑩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这10条能力要求的表述,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除少数条目在含义上有所交叉外,对历史学科能力表述得比较准确、完整和全面,层次也比较清楚,为高考命题体现能力考查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依据。但是,这种表述忽视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甚至违背了历史教学的规律。如属于较高层次的“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等要求,由于中学教学已使学生把教材叙述的事实和结论熟记下来,相关的试题已经无法考查到其要考的能力,这种能力考查的“异化”现象直接影响了高考的测量效度,损伤了能力考查的现象;由于中学教学对这种能力要求难以认同,也就不利于充分发挥高考对教学改革的导向效力。在考试说明的影响下,中学教学界加强了对学科能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又反过来影响考试说明的修订和高考命题的改革。1995年初印发的考试说明,在总结3年高考命题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作了较大调整,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客观表现形态,将能力要求归纳为4个方面9个条目: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①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②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二、材料处理,包括:③阅读理解历史材料;④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三、历史阐释,包括: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⑦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⑧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四、文字表达,包括:⑨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这个表述进一步突出了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强调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中学教学的可接受性都明显加强。中学历史教师给予了普遍的认同,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完善有了更坚实的基础。高考命题改革及其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影响,促使人们对中学的考试包括毕业会考的改革问题进行认真而深刻的反思。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在中国有着1400年历史的考试应被赋予现代科学的内涵和形体,使其切实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强有力的杠杆。
      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教学是科学,科学需要研究。一个教师在他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教学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队伍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队伍。据统计,我国的普通中学现有专职历史教师约13.5万人;还有专职的历史教研人员2000多人,分布在各级教研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他们几乎全部承担着全国5000多万中学在校学生的历史教学任务。这支十分庞大的历史教师队伍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和他们肩负着的教育任务相比,这支队伍仍然显得数量不足,其整体水平也不高。在13.5万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专科学历水平的只有46%,已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还不到22%,他们每人平均承担着近400名学生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任务很重,教研时间少,条件差,再加上信息闭塞,很多地方的教研非常薄弱,近乎机械重复的教书匠生活,严重压抑和束缚着他们的教学创造性。报刊作为重要的教研阵地,现在全国只有历史教学的专业杂志四家,其发行总量刚好使中学历史教师人手一份;各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杂志还设有属于历史学科的栏目几十个。中学历史教师每年可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数百篇教学教研文章,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和发表各种见解。十几年来,各级出版社还先后出版了几十种关于历史教学法、历史教学论和历史教育学的专着,它们大都出自高校教师之手,由于严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难以对中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其影响还不如几家杂志。现实中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学参考书还是各种正式非正式出版的练习册、习题集和复习指导,尽管这些参考书基本都是中学课本的翻版或习题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至少感觉如此),因而一些质量较高的习题集,往往很受中学师生的青睐。中学历史教师还有一个体系庞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组织,这就是各级历史教学研究会或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1981年,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首先成立,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市和部分县市区的历史教研会也陆续成立。历史教研会大都挂在同级教育学会名下,靠在同级教研部门身上。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驻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各级历史教学研究会一般都能定期召开学术年会,进行各种专题研究的交流和经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如优秀论文选评、优质课评比和历史知识竞赛等,这对于调动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研究的成果也推动了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由于各级历史教学研究会、各家教学杂志和有关专着的积极倡导,十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专题有: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乡土历史教材的编纂、历史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等等。
  关于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在8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认为,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始终面临如何认识和对待自然界的问题。历史教育应该告诉青少年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启发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观念。(2)协调人际关系。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历史教育应使青少年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伦理观,正确对待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等。(3)认识自身价值和使命。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教育应该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和仁人志士,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后来被一些有关历史教育学的专着吸收。由于该专题的研究比较空泛,主要着眼于历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而忽视了历史教育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的总结,没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产生多少直接影响。
  关于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十几年来人们一直热情不减。多次举行过有关论文的评选活动,先后发表的论文也有上百篇之多,其中讨论最多的内容是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问题等,有的地区通过有组织的教学实验和专题研究初步提出了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原则和系统方法。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人们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历史学科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优秀道德情操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等。这些认识成果已经反映在国家教委制订的有关文件尤其是新的教学大纲里,并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这个专题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如历史学科德育内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历史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基本规律即思想品德教育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问题既缺乏理论探讨也缺乏实验性研究,等等。这些不足显然还制约着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问题,也是提出比较早的一个教研专题。但在80年代,进展得一直比较慢。进入90年代以后,在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影响和推动下,对这个专题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先后发表的几十篇文章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上百条关于历史学科能力的表述。其中不少研究者从教育心理学、历史学、历史教学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并结合中学教学实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应包括:再认和复述重要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释重要历史概念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依据历史事实论证某些观点的能力、阅读整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有的表述更概括一些,认为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知识的感知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历史材料的辨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问题的表术能力、历史观点的论证能力,等等。这些观点不仅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也影响了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的制定或修订。如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送审稿),在“教学目的”里提出了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总要求;在各部分的“教学目标”里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其中世界近现代史的能力培养目标是:“1.再认和复述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历史结论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2.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4.对一些教学内容和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说明。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世界上某些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思考。”显然,这些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很具体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和理论界,对学科能力的认识分歧还很大,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能力也缺乏系统的实验性研究。因此,对这个专题的探讨还将会继续深入下去。
  从80年代后期起,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地逐渐重视和加强了历史乡土教材的建设。这方面,各级教研部门和历史教学研究会起了主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到90年代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绝大多数地市,都先后编写出版了当地的乡土历史教材,各种杂志发表的关于乡土教材研究和乡土历史教育教学的文章也有几十篇之多,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又及时组织了一次全国乡土历史教材的评奖活动,掀起了一个乡土历史教育的热潮。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增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推动了历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由此进一步加强了历史学科的地位。
  随着普通中学历史教育地位和功能的加强,原有的历史教学理论体系——历史教学法,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一门新学科——历史教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版的数种关于历史教育学的专着,把历史教育放在社会教育的视野里进行考察和审视,以比较开阔的思路分别论述了历史教育史、比较历史教育、社会历史教育、家庭历史教育和学校历史教育等内容,阐述了历史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分析了历史教育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从而构建了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新体系。历史教育学在宏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历史教学观念的更新。但是,由于历史教育学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和着述进行整理加工和理性的综合而形成的,而对现实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考察和研究较少,缺乏大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而没能从微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产生多少指导作用和影响,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脱节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仍旧在呼唤着新的教学理论。为此,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教研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日益重视对历史教学中一些微观问题的研究,重视对大量历史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理论性总结和概括,并注意根据实践检验对原有的历史教学法理论和观点进行修改或补充,从一般教学论的角度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这样,在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又一门新学科——历史教学论的理论体系,正在构建过程之中。历史教学论是普通教学论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历史课程论、教学原则论、教学方法论、教学艺术论、教学技术论和历史教研论等。由于它渗透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改成果和最新科研结果,因此必将对历史教学的改革产生极大的指导作用。由历史教学法到历史教育学再到历史教学论,这样一种不太符合逻辑顺序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教学理论长期同教学产际脱节的现实,这不能不引起理论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过去十几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科研的硕果累累;今后,历史教育教学和科研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任重而道远。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回顾和思考,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正呈现出6个主要发展趋势:
  (1)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历史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随着教改的深化,历史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将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规划历史教学的任务,综合考虑历史教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逐步明确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在知识、能力、情感、道德、思想和个性品质的教育方面应起的作用,这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里已明显地体现出来。
  (2)重视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历史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其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课时较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精简、要优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结构化,不仅知识内容要结构化,与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内容也要结构化,从而适应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
  (3)重视教学方法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工艺化。各种新的历史教学理论不断吸收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借鉴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要求教师从整体上分析历史教学过程,借助工艺学的某些原理,力求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最优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此,广大历史教师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随着教学过程工艺化水平的提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特征将更加突出。
  (4)历史教学的技术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目前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获得广泛地应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城乡普及的速度日益加快。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信息传递技术,它们在教学中承载、传递、处理和存储教学信息、控制教学程度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形象直观和声像并茂等特点对于成倍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意义非常重大。
  (5)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教学改革。随着教学观念的日益更新,广大历史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还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业务水平,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吸引教师注重总结教学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从而不断丰富着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科研的加强,促使更多的教师由经验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学专家。
  (6)历史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的趋势逐渐加强,历史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将日益强化。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研究应该密切联结起来,中学教学通过不断更新知识使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及时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历史研究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的基础上又不断加强其宏观的综合,这更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刺激和推动。由此,十几万历史教育大军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创造性,将会使历史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更加突出地显示出来。
            (作者系临沂市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历史教学津21-25G32中学历史教学陈庆军19961996 作者:历史教学津21-25G32中学历史教学陈庆军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1:47

[新一篇] 教學理論與實踐 應重視初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舊一篇] 教學藝術詩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