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问题情境——自主构建——应用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教学成果,很少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那些原原本本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很多条件混杂在一起的问题很少呈现给学生。学生做的大多是重复的、反复操练的问题。学生学的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现成的,是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这些现成的结论,记住这些事实,然后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反复训练。这样就忽视了“将现实恰当地模型化”这个真正的教学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用归纳式教学,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提倡在关注获得知识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还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
  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问题情境—自主构建—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一、该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问题情境—自主构建—应用拓展”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进步与发展。
  首先,“问题情境—自主构建—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是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有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即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其次,从数学教育发展看其基础。古巴比伦、埃及、希腊和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教育,无不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为最终目标。那种一切问题来源于实际,形成算法,寓理于算,并进一步应用于实际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及其教育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当前的数学教育没有很好地体现实用性,过多地从数学理论体系出发,并囿于这一体系,回到了数学为少数“精英”服务的误区。对此,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五大数学教改的目标之一。特别指出,这里的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内部,也可以来自数学外部,但更多的是来自现实世界的问题。英国的数学教改报告中指出:数学课程的各个阶段,教师都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和技能,如何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数学必须走出“王宫”,走向大众,走下“金字塔”,走进生活实际。这种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问题情境—自主构建—应用拓展”教学模式在学科教育上的基石。
  再次,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努力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课程体系,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学习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教育,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方面,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趣、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将创设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如运用学校、家庭的情境和学生经常遇到的事物做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构建模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与合作的探索过程,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式,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整理,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体系。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探索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对我们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努力做到: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
  合作交流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再在全班内进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互相理解,丰富自己的思路,完善或修正自己的思维,即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表达自己、完善自我,在参与中求发展,在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会得到大力发扬,学生群体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潜力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应用拓展
  应用拓展是一个人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本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因为在应用过程中又会碰到新问题)。应用拓展不仅是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内部应用,更主要的是指将数学模型及其建立过程中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用以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我们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促进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的问题情境,由此改变了过去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
  (1)创设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就会自主萌发,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能够积极探索。因此在新课伊始,就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学习“分苹果”(10的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喜受的刺猬妈妈和刺猬宝宝采集果子的情境:秋天到了,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棵苹果树,树叶落了,成熟的果子也掉到了地上。刺猬妈妈和刺猬宝宝正在采集过冬的食物,看到了这掉了一地的果子高兴极了,谁能帮它们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出示图画:一棵苹果树,树下落了许多树叶,还有10个吸到黑板上的苹果图片。)
  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数苹果。教师趁热打铁:假如你是小刺猬,将和妈妈怎样把苹果背回家?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并且用学具棒代替苹果,边摆边说。
  比如,教学“小猫钓鱼”一课:“猫的家中有四个兄弟,有一天,它们商量做点什么,于是……”(然后慢慢地出示“小猫钓鱼图”,后面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续接。)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了童话世界。这正是学生所喜欢的,这也就自然轻松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争先恐后,讲得有声有色。有名学生说:“猫老大最认真,它钓到三条鱼了,猫老四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追小兔,最后它什么也没钓到。”另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抢着说:“因为猫老大一心一意就能钓到鱼,猫老四三心二意就钓不着鱼。”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例如,教学“整理书包”一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包里的文具进行分类,可按学科分类,按书本的大小、功能等分类。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了每天自己整理书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道理。
  (3)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这学期开学(刚开学不久),咱们班新来了几名同学,其他班级也转来了新同学,咱们学校的桌子不够用,校长要去订购桌子,可是校长忘记了桌子的尺寸,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咱们班,让同学们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并具有现实意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使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开展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让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轻重”一课,主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采取“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过程。活动中,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轻谁重,然后带着这样的疑问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识。通过探究活动来解答自己的疑问,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了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协作精神。
  3.运用多种媒体优化课程资源
  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开发报刊、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的数学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和空间。
  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被炸后,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所存在的数学,为了让学生关注一些学生所能理解的国家大事,让学生上网查找一共有多少人死亡、五角大楼共有多少层等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学生学会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也学会了查找信息、收集信息的方法。
  4.教师转换角色,创设和谐氛围的策略
  数学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元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应展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角色特征。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带路人,并与学生一起分享,发现数学的欢乐,一起欣赏数学的美,一起为解决某些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维就会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正如古人所云:“乐思方有思泉涌。”
  5.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策略
  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例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竖一次大拇指、一句“你真行”等,都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正像特级教师朱乐平所倡导的“成功是成功之母”那样。
    四、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的要点
  1.学生行为
  (1)体现主动性: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提出问题。主动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个性: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观点。
  (3)凸显创新性:有表现欲望,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2.教师行为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平等。
  (2)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3)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
  3.教学成效
  (1)参与状态:体现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个性、创新性、全面性。
  (2)交往状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达成程度:学生基本能理解和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黑龙江教育·小学版哈尔滨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康晓荣/朱琳20032003 作者:黑龙江教育·小学版哈尔滨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康晓荣/朱琳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2:15

[新一篇] 杯子店——大班常識活動設計及分析

[舊一篇] 構建個性化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