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与实践 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重新认识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他强调了阅读能力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发展智能必须从培养阅读能力抓起。
  在历史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最基本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从课堂教学看。中学历史课知识点多、记忆量大,每课时要求完成的知识量和文字量远远超过其它学科,因此,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高于其它学科。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与1992年以前使用的教科书相比,知识量和文字量又有增加,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从全国高考和各省高中会考看。能力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历史学科的趋向是:以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侧重识记发展到侧重理解和运用,解决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这种趋向,以近几年采用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最典型。用课外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这种趋向,实现了把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如果在初中和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忽视能力考查的趋向,不注重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相结合,就会给高三历史教学造成困难,以致不能圆满完成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
  从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历史阅读能力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人才。
      二、培养历史阅读能力,首先要从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
    构基本特征抓起
  1987年至1994年,我连续七年搞学情问卷调查,高一和高三学生反馈的情况是:
  ⑴由于社会原因,高中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读学校没有开设历史课的和开了历史课没有认真教学的占半数以上。受社会影响,多数高中生不重视历史课,高三文科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没有认真学历史课的也占半数以上。
  ⑵大部分高中生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应的学习能力。以构成历史阅读能力基础的历史知识结构特征来看,小学应初步认识,初中应掌握并能运用。然而,高一学生大部分没有掌握,甚至高三学生还有不了解的。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根据这样的学情,确定培养历史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结构基本特征抓起。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2〕、“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时,指时间观念。有跨越几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相对时间观念,也有必须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绝对时间观念。
  地,指空间观念。有确指的具体地点、地名,也有泛指的区域、地域范围。
  人,历史进程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活动者既有个人,也有群体(包括阶级、政党等)。
  事,指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经过。
  义,指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时、地、人、事、义”五要素构成的,“五要素”涉及的信息点都属于历史基础知识,既是识记的基本点,也是知识和能力考查要求的“再认、再现”的基本点。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都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组成,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为因果、因果连环。分析因果关系有:远近、内外、必然、偶然、主要、次要、直接、间接,根本、一般,现象、本质,背景、条件,实质、性质,结果、后果等区别。因果关系是识记和理解的重点内容,分析因果关系是能力考查的重点内容。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思想、文学、艺术等;民族问题主要指民族的形成发展以及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包括国际关系。
  一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各个国家(政权)、民族的历史都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多方面”相互作用和合力作用的影响,所以各个方面都要掌握。“多方面”基本点,是识记和理解的重点内容。
  阅读活动中,把握“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特征的具体做法是:
  在新学年导言课上,把“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列为教学重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高一学生有初步认识、高三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讲授新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认知知识结构特征的阅读训练;布置习题和讲评习题时也强调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考试前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复习;考试中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结构特征读题、审题、解题;考试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特征讲评。经过一个学期的行为强化和意识强化,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环节中都能以知识结构特征自主地支配阅读行为。这样,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以历史知识结构特征支配阅读行为,使历史学习由无序到有序,实现了定向阅读,阅读效率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习兴趣,并能实现优、中、差各类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
      三、培养高层次历史阅读能力,要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相
    结合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后,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历史材料时,能主动识记比较简单的历史现象,能回答“是什么”一类的问题,但遇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探索规律性和本质性问题,回答“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仍然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3〕“理解”和“思考”属于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把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相结合,揭示了阅读与思维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必须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相结合。
  思维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之分。低层次是形象思维,高层次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历史思维要求的层次不同,小学阶段以形象为主,初中阶段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用,高中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能识记简单的历史现象,仅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解决本质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则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一些小学和初中没有完成历史教学任务,造成高一学生不具备教材要求的思维能力,不能把阅读与思维相结合,阅读教材和课外历史材料,停留在看故事情节、记历史表象的形象思维阶段,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理解和思考。根据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通过学法指导课、新教材讲授课、专题课、导读课等形式进行阅读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
  学法指导课。安排在高一和高三开学初,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导向性作用。
  新教材讲授课。把教材涉及的辩证思维内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列为教学重点,并设计阅读与思维结合的课堂训练。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涉及“原因和结果”、“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教材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寓于浅易的文字叙述中,需要教师备课时提炼观点、设计练习、引导学生把阅读与思维相结合,通过辩证思维把握深层次内容。新教材讲授课的示范作用可以影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行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专题课。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会考和高考前的总复习,可以安排专题课。教师设计综合性练习题,把几件重大事件放在一起,在阅读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正确,反驳错误。如:“比较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涉及“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继承与发展”、“偶然与必然”、“进步与局限”等辩证关系。
  导读课。通过学法指导课、新教材讲授课,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维有了初步认识,对阅读与思维同步进行的实际运作有了初步体会,就可以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导读课。教师设计导读思考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观点,通过辩证思维解决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19世纪中期俄、美、德、意、日等国的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最适于安排导读课。
  经过反复的意识强化和行为强化,阅读与思维结合的学习能力形成,同时也实现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榆次铁路中学,地处城乡交接地带,生源差。但是,我所任的历史课,连续几年都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探索。摸透学生的学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历史阅读能力。首先从认识和掌握知识结构特征抓起,形成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再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相结合,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在阅读与思维结合的活动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观察、分析,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参加水平性考试还是选拔性考试都能取得较好成绩。
  ①③ 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② 历史知识要素,有不同说法:时、地、人三要素;时、地、人、事四要素;时、地、人、背景、经过、结果六要素。
               (作者单位:山西省榆次铁路中学)*
  
  
  
历史教学津28-30G32中学历史教学田向洲19961996 作者:历史教学津28-30G32中学历史教学田向洲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1:47

[新一篇] 教學理論、課程理論與學習理論的歷史演進及其相互關系

[舊一篇] 教學理論與實踐 應重視初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