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个性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构建模式的背景性思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向21世纪的中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转型呼唤教育的改革。我区选择了“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开展课题实验,试图通过实验构建一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发现、开发学生的潜在个性,把学生培养成有主见、有明显的兴趣倾向的人,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小学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利途径。
  影响个性发展主要有个人素质、环境和活动三方面因素。个人素质(包括固有的遗传素质和以身心、文化思想素质为内容的可发展的主体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是个性发展的外在因素,而活动(包括学习、交往、实践活动)则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个性发展由潜在的可能向直接、现实转化的中介,一方面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着个性,另一方面又是在活动中表现个性。因此活动是“个性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研究的重点。
  就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师生最主要的活动。学生在校活动中,最主要时间是上课,最主要的精力在上课,不仅是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即便是交往活动、实践活动大量的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以教学为中心”是办学的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也是所有教育改革、教育研究的必然。因此课堂教学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环节,构建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研究个性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模式的基本思想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构建本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如前文所述个性化教育,把课堂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中介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体现了个性化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学生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为人,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出发,去求得人的发展与完善,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人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批判。应试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服务),以教材为中心,过分地强调知识系统,以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为目标的,而个性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展现为目标的教学。
  “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基础与发展都是有差异的,如果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础与发展作为一个点,按序排列,便形成了两条线(基础线及目标达成线)。由于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两条都为斜线,相互又不可能是平行关系。如图1:
  附图G38j09.JPG
连接每个学生在O线和A线上的点,一般不存在垂直的平行关系,而呈网状交错的排列。两条斜线之间是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激活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思考,是从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模式的结构框架
  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结构由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需要)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材料)构成的开放性的多维空间。如图2所示:
  S: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本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载体,“需要”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情感、行为等显示出来的。同时还体现在其与另两个要素的关系上,学生是接受和处理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服务的对象。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富活力、最有生气的要素。
  T: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材料的提供者,是学习过程的调控者,是学生解疑探究的协作者。
  本模式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沟通交流、共同体验、讨论、创造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的驾驭不仅在于是否完成教案,更在于营造讨论氛围,引导讨论深入,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使师生共同发展。
  M:材料。
  本模式中的材料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括教材、媒体及来自教师、学生课内外的各种信息等等。来自教师的信息通常指教师的讲述、提问(练习题)、评价、提示等。来自学生的信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回答、质疑,以及学生在课外通过书报、电视、广播及社会交往、课外活动中获取的信息。媒体是指各种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挂图、卡片)、常规电教媒体(投影、录音、录像等)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教材、媒体、信息在课堂中构成多样、丰富、生动的学习讨论的材料。
  O:基础。                   A:目标。
  本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基础,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A1、A2……An呈目标的螺旋上升,无数A点的连接便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轨迹。每一个A点又是后阶段的起点,同时从O到An的连接成射线状,不断发展。
  框图中用虚线构勒的球喻示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是师生共同提供材料、交流信息的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是师生、生生热烈讨论的场;是师生、生生情感合作、宽松和谐的场;也是师生共创生成的场。
  虚线构勒的球是由一个中心三个要素构成的空间,包含了多组二元的双向关系和多组三元的互动关系。例:STO师生之间呈民主、平等的关系,课堂中学生的原认知、学习兴趣、思维积极性及需要成斜线状态,教师从学生的基础出发,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师生间情感上相互合作、信息方面相互交流,在不断的交互中促进个性发展。
  SMO:就学生个体而言,不断地接受课堂中来自教师、同学及媒体的多种信息,同时也在交流中把个体的感知、理解作为信息传播给大家,这就是学生运用材料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STM: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的三要素多向作用、信息多向交流的系统,教师不断地提供并组织材料,不断地协调并参与学生的学习。
      四、模式的活动程序
  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没有非常严密(谨)的程式和非常严格的教学阶段。本模式的教学活动是以讨论为中心的3个模块:准备、讨论、判断。
  讨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块面,也是本模式的主要教学形式。我们认为讨论式的教学活动最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最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最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因此最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如:敢想敢说的品质,坚持真理的品质,独立思考不盲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品质等)。我们认为讨论是多样的,参加的人数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分组的形式可以是4人组、小队等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是好朋友讨论、同观点讨论等自由组合的小组,可以是同质编组,也可以是异质编组讨论。参加讨论的对象有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的权威自然消融了,教师的角色从幕前指挥转到幕后串连调控。教师的作用从“作为”转向“无为”,然而正是这表面的“无为”,却达到了实质的“无不为”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是“无为而治”。必须指出,“无为而治”的“治”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一种讨论的调节,不是一种权利地位影响,而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感染力。由于学生习惯于崇尚权威,我们同时要防止在教师权威消融后,取而代之又崇尚学生领袖。因此,在讨论中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激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具有充足的自信。
  准备是讨论前期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情绪准备和材料准备。
  判断是讨论后期的活动,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我判断、自我解决问题。本模式中的判断从讨论的要求及目标出发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角度的、多样化的。
  本模式中3个模块的活动程序呈动态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供并组织材料,不断地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在讨论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出现新的材料,就可能形成新的讨论。有的一节课可能有几次讨论(即3个模块几次循环),有的一次讨论可能需要延伸两节课(甚至更多)。我们把准备、讨论、判断看作3个模块,是因人(学生)而异、因材而异的,是立体的、动态的、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
      五、模式的操作原则
  全纳性原则:
  个性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追求的是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并不是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全纳性原则要求教师包容每个人,寻求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贯彻全纳性原则,教师首先要确立每个学生都有才、都有用、都能成为个性健全的人的观念,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主体性原则:
  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操作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投入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自己读书、思考。
  民主性原则:
  师生民主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也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因为离开了民主,学生长期处于服从的地位,其个性必然受压抑。何况“师道尊严”是我国教育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操作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的不同意见;必须虚心接受学生的意思;必须宽容学生的幼稚及错误;必须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在课堂中形成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有两种方法: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各自基于不同的理性思考,分层教学多从教育学的概念出发,依据某一门学科的认知水平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并相应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施之教学。而分类教学较多地从心理学的概念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把学生分成若干类别,再辅之相应的教学。分层教学和分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都是有效的,但分类教学更符合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因此本模式更倾向于分类教学。在操作中,教师必须注意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上海教育34~36G3中小学教育闸北区实验小学“个性化教育”课题组19981998 作者:上海教育34~36G3中小学教育闸北区实验小学“个性化教育”课题组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2:15

[新一篇] 構建“問題情境——自主構建——應用拓展”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舊一篇] 構建互動式作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