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研讨并付诸实践的重要课题。我国在恢复高考后,先是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后又加强了思想教育教学,近几年又把能力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对教学三大任务认识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制定了明确目标。但是,在今天的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造成初中学生本应形成的能力结构没有构建起来,直接影响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影响了高考人才的选拔和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引起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重视。
一
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此做了明确表述,规定了二十四项要求。就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可分为一般能力要求和较高能力要求。一般能力,即学习历史的能力。包括计算历史年代,填图、制作图表,阅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能力,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历史思维能力,这是能力培养的重点。新大纲关于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做了严格、具体、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初一学生,要求“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对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初步运用正确的观点加以分析”。对初二学生,要求“在听课和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并会“比较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对初三学生,要求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评述”,还有“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做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这些能力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符合培养初中学生能力结构的规律,是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依据和目标。
二
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同样是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实践证明,那种越俎代庖的“注入式”和无师自通的“放任自学”,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着眼点,以教法改革为突破口,以第二课堂为补充,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做了些初步探索。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师素质是直接影响、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外地先进经验,促其更新观念,变“知识灌输型”教学为“能力培养型”教学。其次,组织新大纲、新教材学习研讨活动,开展授课比赛,组织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再次,开展县级历史教学能手评选和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进取。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法。依据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把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读、讲、议、练等多种教学活动中去。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学龄中期,他们的思维越来越多显现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为主,但具体形象思维占一定位置,仍以直觉感知为前提,为导引。针对他们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的能力,就是读正文、读史料、读图、读表、读注释等。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这种基本能力,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弄不懂的问题,教师再给以精当的点拨,即导在塞处。针对初中学生阅读史料比较困难的情况,我们注重了原始资料特别是带★号的史料的教学。初中人教版教科书共引用原始材料183条,这些材料形式上独立于正文之外,实质上隐于正文之中,它是教材内容或观点的出处,是教学不可忽略的部分。如讲南宋杰出诗人陆游,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陆游诗《示儿》,在学生明白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全部诗意后,对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也就自然理解了,并对其事迹也就有了深刻记忆。
再认、再现能力,一般属记忆能力,但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在记忆基础上能活现客体,是比较完全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教材叙述史实大小字结合,大字叙述主干清晰,小字补充血肉丰满,并配有图画、历史地图1450幅,直观性强,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掌握教材提供了客观条件,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知识“活化”。如讲祖冲之的事迹,教师可通过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活”的祖冲之。学生的再认、再现,就是通过教师启发教学,使学生了解记忆祖冲之这个人物及其事迹,并在思维中活现这位大数学家。这样,学生的记忆活动和想象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效果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初一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分析能力,指运用史论分析某一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地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时,往往用好与坏划分。而历史上的人和事又恰恰是十分复杂的,分析评价不能简单化。如讲元朝统一中国和文天祥抗元两者都是肯定的,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进步性。而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从肯定他反对统治者的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的民族气节的角度去评价。二者并不矛盾。用历史的观点评价人和事,就是看他们对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如何,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从而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教师从尊重史实出发,历史地辩证地教学,学生就能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少教师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还增加了“三言五语”小评论环节。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二年级学生,其抽象逻辑思维的“主导地位”显着提高,他们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要因势利导,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等能力。
综合能力,是通过综合叙述,将某一类历史知识的各组成部分构成一整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综合”学会综合,在“综合”过程中形成能力。如综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国的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将散见于《中国历史》第四册六、七、八课中的有关内容组合起来,通过综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事件发展概貌,并对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不断蚕食,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整个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和认识。综合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提高的过程。
归纳,一种是单一归纳,即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的归纳;另一种是按类归纳,即将分散在各个历史时期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活动分门别类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有关“思考题”、课后习题、章节习题、设计习题的训练等。如“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哪些成就?”可让学生在掌握教材后做出归纳,也可采用学生“做课堂小结”的方式归纳当堂主要内容。事实表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提高学生窥视全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益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比较能力,是一种对历史现象从各个不同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异同点,寻求其规律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揭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内容、影响,可使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理解更深刻。又如,比较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在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不同,可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关键是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并加强比较能力的训练。因为比较的过程,既是一个辨析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升华提高的过程。
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愈加活跃,开始不满足现成的结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针对初三学生思维发展的新需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概述、评述能力,做简单结论的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等。其中评述能力典型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评述能力,指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在综合介绍叙述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出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评述的客观性原则。如评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史实综合分析,揭示实质,评述它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进步性和对别国掠夺的侵略性。第二,教给学生评述历史问题的表达方法。如借助语文学科技能,把列提纲的方法和写议论文的方法用于评述历史问题等。第三,训练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评述能力。口头训练有:师问生答、课堂讨论、小论文演讲等。书面训练有:习题、作业和考查测量,小论文写作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
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是由历史学科具有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初三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借鉴,并试图参与现实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我县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讨论中“明智”,增长才识。这样,沟通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县不少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访问老红军、老干部,开展社会调查,召开历史故事会、读书会,开展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小论文评选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于能力培养这一课题,我们只是初步探索。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种能力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从初一抓起,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申县教委教研室)
历史教学津26-28G32中学历史教学刘盖祯19961996 作者:历史教学津26-28G32中学历史教学刘盖祯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