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师应该注意利用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带人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使其既掌握知识又促进了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
  1.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影响学习效果。渴望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焦虑应该得到舒缓及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调整学生的焦虑度。
  2.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
  学生在听课中,有依赖于教师的倾向是很自然的事,对此,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当教材适合学生阅读并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候,教师应通过课堂引读、导读、自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另外,还应该做到:
  (1)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让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
  (2)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评估刺激可以使学生认清差距,促使其努力学习。
  (3)教师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也不要因为学生的做法有“破坏性”和“危险性”而压制或粗暴斥责。要充分让学生说话,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4)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节奏,助其成功。面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时,可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加以解决,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3.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应持赞赏的立场,尽可能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和自尊。课堂教学要以需要为前奏,以情境为主旋律,以成功为终曲。
  4.拓展学生的期待心理
  心理学认为:读者往往具有一种期待心理,当阅读作品与自己的期待心理一致时就会丧失兴趣;反之,当作品超出和校正了他的期待心理时,便会激发兴趣。教师的施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作,教师设计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件作品,学生就是这件作品的阅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超出和校正学生期待心理的结论、解法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出示另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钝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
  师:(再出示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锐角):这是什么三角形?
  生:(脱口而出):锐角三角形。(师揭去盖着的纸)
  生:(奇怪地):不对,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这时教师提出: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就可以判定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紧接着做猜一个内角度数的游戏(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后,让教师猜第三个角的度数),再兴趣盎然地进行新课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了期待的心理,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有观察、有思考、有操作、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达到融会贯通、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的目的。
  5.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
  知识落差就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量的差。如果落差太大,学生就可能失去招架之力,产生畏惧心理;如果落差太小,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对此,教师必须通过对学生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的客观分析,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如果知识落差过大,教师应想办法帮助学生铺好“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分数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是理解分数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应注意:(1)认识G39R401.JPG。让每个人动手把4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再把2张平均分成2份,并用手势表示每份的2张、1张。当把1张平均分成2份,再用手势表示半张时,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现实发生了碰撞,从而很自然地把学习当作实实在在的需要。再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学具、不同的分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和极大的探索空间,最后得到相同的分数。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懂得: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无论用哪种学具,只要平均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平均分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虽然黑板上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分数,如:G39R401.JPG,但却是不同物体的G39R401.JPG,所以还要看清是把“谁”平均分,初步感知单位“广这一难点,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认识了分数的本质。
  6.激发学生创造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固然与主体需要、审美观念有关,但客体的特性也会影响到主体的接受心理。客体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潜伏性,会激发学生对其做出独特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对其加以填补和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参与知识信息的生成过程,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知识信息不断增值。
  所谓教学空白,是指教师在施教中未曾实说或未曾说明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也就是在教学中只给学生一个诱导框架,在框架中保留空白,让学生填充空白,进而让学生有所创造。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开始在电脑上出示画面(如右图),小狗从A点绕正方形跑一圈,小猫从A点绕圆跑一圈。问:谁跑的路程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几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主动探索。这样设计教学“空白”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
  G39R408.JPG
  再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设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梯形有哪些关系?你还有不同的推导方法吗?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现”或“创造”的一些技能技巧,而且公式记得更准确、更牢固。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京26~2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郭宝珠20072007
郭宝珠 福建福州市金山小学,350008
作者:中小学数学:小学版京26~2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郭宝珠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10

[新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

[舊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點題方法淺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