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题方法浅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开端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情意,因此,掌握课堂教学点题方法就显得别有意义而异常重要了。尽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依然有它的规律性,课堂教学的点题方法也有规可寻。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顾名思义,这种点题方法就是在课堂开始就切入学习的主题,直奔中心。
  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堂开始,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然后缓慢地在黑板上写下1/ 2,而后教师问:“你认识这个数吗?”“它表示什么意思?”“它是一个什么数?”直接扣住学习的重点,诱发学生对生活和经验的反思,并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由此开始,学习就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方法特点:
  1.投石问路。教师直接抛出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展开后续的教与学。
  2.生疑引思。直奔主题的问题,排除了过多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能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原有认知结构的急剧冲突下,学生产生重重的疑问,并在试图解决中引发积极的思维。
  3.反思联想。问题出来后每个人总想试图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所掌握的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它,当这些努力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时,就会引发学生的种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就逐步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猜测和假设,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在生活中已经有过初步接触,但数学学习中还是首次遇到的内容。尽管学生生活中的接触可能是无意识的,是对外界信息的被动接收,对其理解可能也是似懂非懂的,比如对1/2的认识,但教师可以借助这种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引导学生展开认知和学习。
  2.适用于那类已对其上位知识进行过学习的内容。比如《商不变性质》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由此突破原有认知框框,产生冲突,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展开富有意义的学习。
  二、新旧对比,探索求解
  这种方法在课堂开始着重突出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由此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和主动探索,从而实现“问题得解时就是知识方法掌握时”。
  课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堂开始教师先让学生算一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观察后请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突出同一算式中两个分数分母相同。而后,直接改变其中某个算式中一个分数的分母,使其变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形成两种算式鲜明的反差,从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并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和行动。使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是如何加减的?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而异分母分数不行?异分母分数能化成同分母分数吗?我们该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认知递进过程,当问题获得解决时,学生也就顺利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方法特点:
  1.突出差异,引发冲突。故意放大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不同和差异,引发学生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上的冲突,在极度困惑和强烈碰撞下产生探索求解的积极欲望。
  2.转变思路,探索方法。当原来的方法不能求解时,学生就试图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差异的分析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3.建立联系,完善结构。当从旧知识出发寻找新问题的答案时,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已然建立,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下位内容的学习。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
  2.适用于那类与原有认知有鲜明反差的,需要突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的学习。如《3的倍数的特征》等。
  三、方法引路,突破思想
  这类点题方法,是针对有些内容的学习关键在于某种思想方法,而这种思想方法又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局限,不易很快掌握,于是,教师就从方法的交流出发,通过强化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方法上的障碍,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新内容。
  课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基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掌握其面积计算公式的关键就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通过比较两者的联系,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课堂开始,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图形转化的练习,通过割补、拼凑、移动等将平行四边形转变为长方形。而后抛出问题,学生在“图形转化”的方法迁移下,就能较为顺利将其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掌握公式。
  方法特点:
  1.强化方法,扫除障碍。这类内容的学习往往“方法”是其学习和掌握的障碍,教师对症下药,通过对方法的感知、学习和强化,扫除学生学习新知识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其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夯实基础,开渠引流。如果说作为新知识学习基础的旧知识是“水”的话,沟通两者联系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渠”,引导学生“建渠引水”之后,学生对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已是水到渠成。
  3.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应该说数学学习最根本的不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能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升数学能力的作用。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蕴涵鲜明数学思想方法的新知识的学习。如《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用集合方法解决问题》等,
  2.适用于那类能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解决的学习内容,也即“新知识”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变为“旧知识”来解决。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
  四、抓住题眼,扫清障碍
  这种开题方法,就是抓住新学习内容中的关键词汇,通过对关键词汇的直观形象理解,从而扫除学生对新内容理解的障碍。
  课例:《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学习,学生将遇到几个非常关键词汇的理解,这几个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相遇问题及其后续内容的学习。着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引导同桌同学之间用体态动作表示“同时、相对、相遇、相距”等词汇,而后请几位同学演示,在学生借助直观动作理解了上述词汇后,老师才抛出问题,而此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方法特点:
  1.利用动作和直观,扫除理解上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参与体验的活动学生容易感知与理解,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将教学中一些影响学生认知的关键词汇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知,通过具体事物让学生形象感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抓住关键和要害,破除问题解决上的困难。画龙需要点睛,打蛇要打七寸,教学也是如此,理解“同时、相对、相遇”就从认知上解决了相遇问题的学习,同样理解了“平均分”就不难认识分数,理解了整除就不难理解倍数、约数等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对题意理解上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有些内容的学习,理解题意是个难点,如果题意理解清楚了,解决它的困难反而不是很大。比如,上面提到的“相遇问题”。
  2.适用于那类有明显特征和要点的内容的学习。比如,上面提到平均分、整除等,都是相应内容学习的关键词汇,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这种方法,教师首先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现实生活情境的理解和认识转变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运用回生活”的理念。
  课例:《统计》
  有的教师创设了小猴吃饼干的情境,先看小猴吃不同饼干的动画演示,学生自发选择方法记录;而后让学生交流记录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再次演示并记录,以这样方式引入学习。也有的教师创设小熊开车路过马路,看到不同品种的树木,登记不同树木的棵数进行统计。还有的教师先让学生养大蒜苗,而后通过记录蒜苗高度来教学,等等。
  方法特点:
  1.激发学习的兴趣。上面提到的情境具有“准生活化”的特点,学生感知亲切,在他的脑海里仿佛身临其境,情境中的小猴、小熊等富有情趣,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能在不知不觉中展开。
  2.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这点,既使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也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数学富有价值。比如,认识长方形源于测量比较的需要,学习图形面积计算则源于生活应用的需要等等。
  3.能借助生活情境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有些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比较远,加上小学生抽象思维程度不高,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合理借助生活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生活中有类似情境的学习内容。如创设“购物”的情境来学习加减法,创设“租车”的情境来学习方法的优化,创设“养鸡兔”的情境来学习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等等。
  2.适用于那类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学习内容。
  3.适用于那类与生活有紧密联系,能直接运用于生活的数学内容的学习。
  六、游戏活动,思维外显
  如果说“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化思维,那么“组织游戏和活动”就是针对学生的动作化思维而组织设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以直观动作为特征的形象思维阶段,游戏和活动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这样的学习也因此深受孩子的欢迎。
  课例:《分数的认识》
  有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时,安排了两次折纸的活动。首先是学习之前的折纸,将学生对分数的原有认知通过图形涂色表现出来;而后在感知之后,再次折纸,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折纸涂色进行检测,并加深拓宽认知。
  方法特点:
  1.化抽象为形象。如《分数的认识》教学,通过一折一画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充分展示了出来,并变抽象的思维辨析为直观图形的感知。
  2.化复杂为简单。比如学生认识分数,如果让他表达分数的意义,可能有相当的难度,但是要他折纸而后表述,可能难度就降了许多。数学的活动也能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化静态为动态。数学学习许多时候是内部思维的活动,教师很难觉察其水平和状态,而游戏和活动就将学生内部看不见的思维活动通过动作和具体事物体现出来,这既是学生擅长的,也是教师所需要的。
  适用建议:
  1.适用于那类思维难度大的学习内容。比如,《搭配中的学问》,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握手”的活动,将学习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活动直观展示出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2.适用于那类抽象程度高的学习内容。比如,低年级学生刚学习“和、差”时,分析题意与正确列式往往会成为两难,一位老教师创造了一套“手语”,“和”就用将两只拳头合拢,“差”就从合拢的两只拳头中分开一只,然后抖抖剩下一只拳头来表示。学生边审题,边表述,边动作演示,学得有趣、学得直观、学得扎实。
  3.适用于那类评价觉察难的学习内容。有些学习内容很难用题目和测试来鉴别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程度,教师就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而后对其水平进行评价。如,学生正确测量的能力,学生作图画线的能力,学生估测的能力,学生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学生正确选择合理方案的能力,等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点题也是如此,点题的方法各异,效果也就各不相同,有时也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而有时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也能取得不一样的好效果。如果老师能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设计课堂教学的点题,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教学研究沈阳36~3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朱向阳20072007
朱向阳 浙江义乌市实验小学,322000
作者:中小学教学研究沈阳36~3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朱向阳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11

[新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心理調控策略

[舊一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管理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